一个老美玩具,印证中国核潜艇研究正确性,美方怒查玩具厂商

天下有警视频 2022-10-27 14:21:40

1970年10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在渤海造船厂顺利下水。“长征一号”于1966年开始了初步设计,到最终下水仅用时4年。

中国军工人能再次以极短的时间超额完成艰巨的任务,还要感谢老美的一个玩具。先让我们看看中国发展核潜艇有多不易。

不被看好的中国核潜艇

核潜艇是核动力应用发展史上的明珠,也象征着一个国家在水下潜航器制造上的巅峰成就。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在上世纪50年代先后下水,开创了核动力潜艇进入海军战斗序列的先河。

核潜艇与常规潜艇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接近无限的水下续航里程,使核潜艇具备水下持续作业的能力。在美苏相继装备自己的核潜艇以后,我国也意识到,必须拥有这样的“大国重器”才能有效捍卫国家安全,于是便启动了研制国产核潜艇的相关计划。

60年代中苏交恶以后,本将核潜艇希望寄托在“老大哥”身上的我国也失去了苏联的技术援助,西方国家又一直防着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想获取核潜艇这样的尖端武器制造技术难如登天。

无奈之下,我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核潜艇。

当时世界各国得知中国要自行研制核潜艇后,基本都是抱着看笑话的态度。苏联更是直言,中国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就是耗费1万年也别想造出核潜艇。

这倒并非完全是苏联人狂妄,而是核潜艇的技术门槛确实太高,工业基础薄弱的新中国想要攻克研发过程中的重重难关难如登天。

闭门造车的隐患

别看核潜艇排水量动辄上万吨,整艘潜艇各组件之间的紧密程度相比瑞士手表也不慌多让,更别说我国研制团队还得攻克如舰载微型核反应堆这样的尖端技术。

舰载核反应堆能够产生巨大能量供给潜艇运行,同时也会带来巨量的高危辐射。舰载微型反应堆不仅要持续稳定的长时间工作,还必须专门配备能够阻隔辐射的隔离层,而这两个技术对于我国的研制单位来说尚属未知领域。

我国对于核反应堆运行的基本原理是较为清楚的,唯一尚需解决的就是反应堆的微型化问题。好在我国从核武器的研制中已经拥有了核反应堆小型化的研发经验,很快就拿出了实用化的舰载核反应堆。

这时候负责核潜艇研发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却意识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国对于核潜艇内部构造的了解几乎为0,就连黄旭华自己都没有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唯一能够参照的美苏核潜艇也仅有几张模糊的外形照片,并没有借鉴价值。

如今核潜艇应当具备的反应堆,潜射导弹,声呐等子系统已经研制完毕,黄旭华却始终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些东西塞进核潜艇圆滚滚的艇身里去。一旦走上错误的技术路线,再想修正可就难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国核潜艇研发团队只能硬着头皮一点点的根据建造常规潜艇的经验和工程设计的客观规律,推敲核潜艇内部的设计。通过这样最原始的方式,黄旭华团队硬是搞出了完整的核潜艇内部布局。

但闭门造车的成果始终难以让黄旭华放心,总体设计无法完成又导致核潜艇的具体建造工作迟迟无法启动,我国自研核潜艇的计划一时陷入了停顿。

美国玩具帮大忙

谁也没想到,看似无解的死局竟然很快就迎来了转机,而这个转机却是意外所得。当时一位我国的外交官去美国执行外交任务,回国前夕在一家美国商店里碰巧发现了一艘核潜艇模型。

外交官知道这可是新奇玩意,自己家里本就有小孩,并未多看便决定将其买下作为礼物送给子女。回国以后,这位外交官整理礼物时才得以细细观察这艘核潜艇模型,这才发现,该模型制作极为精良,不仅外观刻画细致,还将潜艇内部构造一一还原。

外交官恰好与黄旭华认识,猜测黄旭华或许会有兴趣,便邀请他来到家中一同把玩潜艇模型。黄旭华一拿到模型,整个人都有些懵了,他一眼认出这正是美军“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这也是黄旭华第一次看到这型潜艇的内部构造。

黄旭华大喜过望,直言老朋友帮了自己大忙。外交官这才意识到这艘核潜艇模型的宝贵价值,连忙将模型送给了黄旭华。

黄旭华将模型带回单位后,立即组织团队对整艘模型的内部构造与目前推敲出来的成果一一对比,惊喜的发现我国核潜艇的技术路线并未出错,反倒与美军核潜艇如出一辙。这更加说明这艘模型的内部构造并非玩具厂商随意发挥,而是经过极为严谨的考证,不然不会如此符合工程学规律。

黄旭华等人的判断是对的,外交官带回的这艘潜艇模型出自一家美国模型公司,公司老板雷瑞斯本就是一个狂热的军事爱好者,公司也专注于生产各种高精度军事模型。“乔治·华盛顿号”下水后,雷瑞斯便迅速跟进,搜集多方资料并综合曾参与过潜艇制造的工程师的意见,生产出了几乎1:1还原的核潜艇模型。

总而言之,黄旭华等人的核潜艇设计方案经过美国潜艇玩具的对比参照后,印证了中国核潜艇研究方向的正确性,黄旭华团队确实没有出现技术路线上的错误,核潜艇的后续建造得以成功开展。

“长征一号”能够顺利下水,这艘美国潜艇模型确实帮了忙。

1 阅读:464

天下有警视频

简介:天下有警,中国第一家警察文化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