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记得:做2事,吃2样,忌2事,遵循老传统,家人平安顺遂

简食记 2025-02-11 09:48:47

元宵节,一种较为广泛的说法是,起源于汉代的祭祀活动。汉武帝时期,对 “太一神” 的祭祀活动被定在正月十五。据《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这里的 “上辛” 本指每月上旬的辛日,但在后来的发展中,祭祀太一神的时间逐渐固定为正月十五。太一神被视为主宰宇宙一切的神灵,汉武帝对其祭祀极为重视,在甘泉宫举行盛大的灯火晚会,皇帝和妃嫔们身着华丽服饰,欣赏各种花灯,场面盛大而庄重。

另一种说法与道教的 “三元说” 密切相关。道教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分别对应天官、地官、人官的生日。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以表达对天官赐福的感恩和祈愿。

在汉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相对简单,节期仅为一天,主要是进行祭祀和一些简单的民间活动。到了唐代,元宵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节期延长至三天,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也更加盛大。唐玄宗时期,长安的灯市规模宏大,燃灯五万盏,灯楼高达 150 尺,造型精美,金碧辉煌。不仅如此,唐朝还取消了宵禁的限制,允许人们在夜晚自由出行,赏灯游乐,整个京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宋代的元宵节,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节期延长至五天,从正月十四至十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燃灯、观灯外,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民间表演,以及猜灯谜、吃汤圆等娱乐活动。

明朝时期,元宵节的节期达到了历史上最长的十天,从正月初八上灯,一直到正月十七落灯。这一时期,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更加注重仪式感和观赏性,京城内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灯市上各种戏剧、杂耍、曲艺等表演精彩纷呈。同时,还产生了 “走桥”“摸钉儿” 等新的风俗,寓意着祛病除灾、祈求平安。

清朝时期,元宵节的节期虽然缩短为四到五天,但庆祝活动依然热闹非凡。民间的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最为繁盛。除了传统的灯市和表演外,还增加了冰灯、焰火等新的元素,为元宵节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喜庆气氛。元宵节,记得:做2事,吃2样,忌2事,遵循老传统,家人平安顺遂。

“做2事”

1: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从正月十四开始,民间就陆续张灯结彩,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街头巷尾、庙宇祠堂、公园广场等地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纱灯、走马灯,还有现代创意的动物灯、卡通灯等,造型千奇百怪,色彩斑斓。人们会在夜晚结伴而出,漫步街头,欣赏花灯,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

赏花灯的习俗源于汉代。据传说,汉文帝为纪念平吕之乱,每逢正月十五,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这一天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到了唐代,赏花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就是对当时盛景的生动描绘。此后,赏花灯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2: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特色活动,通常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谜语的内容广泛,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化、艺术、娱乐等各个领域,既有通俗易懂的字谜,也有寓意深刻的典故谜,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人们在赏花灯的同时,驻足灯谜前,思考、猜测谜底,猜对者还能获得一些小奖品,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猜灯谜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隐语”,到了南宋,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从此就有了“灯谜”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元宵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2样”

1:元宵。元宵是“滚”出来的。一般是先将馅料切成小块,然后蘸水,放入盛有糯米粉的笸箩里滚动,使馅料裹上一层又一层的糯米粉,逐渐滚成大小均匀的圆球。

元宵的口感相对较硬,有嚼劲,糯米皮较厚,馅料多为甜口,常见的有白糖、豆沙、芝麻等,吃起来香甜可口,咬上一口,馅料缓缓流出,香气四溢。

元宵作为元宵节的特色食品,历史悠久。宋代时就有类似的食品出现,当时叫“浮元子”,后来逐渐演变为元宵。在古代,元宵是人们在元宵节时祭祀、庆祝活动中的重要供品和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吃元宵成为了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2:汤圆。汤圆是“包”出来的。把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然后揪成小块,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片,将馅料放在中间,再把面片包起来,搓成圆形。汤圆的馅料更为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甜馅,还有咸馅,如鲜肉、虾仁、荠菜猪肉等。

汤圆的口感软糯,糯米皮相对较薄,入口即化,馅料丰富多样,甜馅汤圆甜而不腻,咸馅汤圆则别有一番风味,给人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

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脂肪油、少许白砂糖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圆。

“忌2事”

1:忌讳打碎东西。在元宵节这天,人们忌讳打碎碗、盘等物品。如果不小心打碎了,在传统观念里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碎”与“岁”谐音,打碎东西就好像是把“岁”给打碎了,有不完整、不圆满之意。元宵节本是团圆、美满的节日,人们希望这一天一切都顺顺利利、圆圆满满,打碎东西被认为可能会破坏这种美好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可能会出现波折或不顺利,打破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生活完整、平安、顺遂的期盼。

2: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元宵节当天,人们要尽量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语,避免说脏话、不吉利的话,如“死”“病”“穷”等字眼。

在传统民俗中,语言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人们相信所说的话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元宵节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祝福的节日,说吉利话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和福气,而说不吉利的话则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兆头,影响全年的运势。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通过积极的语言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节日氛围,也为新的一年开一个好头,祈求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平安、顺利、幸福。

最后,祝愿大家元宵节快乐,月圆人圆,幸福永远!

1 阅读:11
简食记

简食记

把简单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