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社会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一部分地区,碍于生活压力,仍然出现了不少留守儿童。
由于教育失当,极少一部分留守儿童在特殊情况下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湖南省沅江市的一位12岁男孩吴康(化名)。
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的他,在步入青春期之后被迫跟母亲一起生活。
童年与青春期截然相反的受教育环境,再加上叛逆期的到来,让吴康在各种作用的催化之下,做出了亲手杀死自己亲生母亲的极端行为。
事后,吴康竟然一脸平静地继续生活。
这导致了整个案件在媒体报道之后引发了全社会舆论的关注。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场弑母悲剧的发生,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呢?
王双(化名)是吴康母亲的邻居,也是第一个察觉到事发现场有异样的人。
王双的家跟吴康母亲陈红(化名)的家相邻,两家仅一墙之隔。
平日里谁家说话的声音大声一点,或者有了争吵,另外一家都能听到。
2018年12月2日晚上9点,工作了一天的王双正在家里休息,突然听到隔壁传来了一阵争吵声和哭声。
争吵过后,王双又听到了一阵沉闷的声音,然后便没有声息。
听到这些奇怪的声音,王双第一反应是隔壁会不会出了意外。
她起身来到陈红一家的门前敲了敲门,过了很久才等到吴康前来开门。
王双询问吴康,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吴康一脸镇静地说没有什么事,是弟弟在床上不小心拉了屎,自己打了他一顿,他就哭了。
听到这样的回答,王双便不再深究,回家睡觉去了。
第二天王双出门的时候,发现陈红家的门并没有打开。
王双和陈红所住的房子是一种临街的矮房。
一楼的客厅门是卷帘门,面朝大街,平日里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家家户户客厅的卷帘门一般都是打开的。
陈红平日里一贯会早起开门,可是这一天卷帘门闭得很紧,完全不见陈红的踪影。
这让刚要出门的王双感到有些奇怪。
因为害怕出事,王双打电话给陈红的父亲,也就是吴康的外公陈国华(化名),希望他来看一下陈红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时候谁都没有意识到,命案已经发生了,房间里已经满是血迹。
过了没多长时间,陈国华就来到了房门前,敲了一会儿门,他的外孙吴康才把门打开。
进了客厅,陈国华没有发生任何异样,外孙吴康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正在给弟弟剥桔子吃。
陈国华看到女儿的房间门是锁着的,便询问吴康:“妈妈去哪儿了?”
吴康很镇定地回答道,妈妈跟朋友有些事,带着一个大包去了镇上,让陈国华不要担心。
陈国华感觉有些不对劲,但是也没有深究。
他看到房间门上锁之后,问吴康钥匙在哪里,吴康声称被妈妈拿走了。
随后陈国华好心询问吴康妈妈的房间里有没有需要拿的东西,如果有的话自己可以爬窗户进去,从里面把门打开。
吴康说:“里面没什么东西,不用爬了,别再摔着你。”
当时陈国华还觉得外孙挺关心自己的身体。
可是事后想起来,陈国华一边回忆一边不可置信地说:“这孩子怎么就能那么镇定?胆子怎么就那么大?杀了人连脸色都不变!”
这毕竟是事后的回忆了。
在事发之时,陈国华根本没有多想,还害怕女儿离开之后,吴康兄弟两人没法吃饭,把他们送到了爷爷奶奶家吃饭。
送走外孙之后,陈国华还是感觉有些不对劲,邻居们也劝他应该回家找找女儿。
于是陈国华和吴康的奶奶两个人再次来到了陈红的住所。
这一次,陈国华来到二楼,从窗户爬进了女儿反锁的房间,看到了令他震惊的一幕。
陈红的房间里到处都是血,桌椅板凳东倒西歪,家具散落一地,陈红本人则倒在血泊中。
目睹了这一幕,陈国华当场崩溃,痛哭失声,是在其他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想起来报警的。
在警方赶到现场之前,陈国华就找到了12岁的吴康,询问外孙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时的陈国华依然想不到吴康就是杀害女儿的凶手,他只想问出究竟有什么陌生人进出过这个家。
对此吴康表示,母亲的死是自杀,跟其他人没有关系。
等到警察来到作案现场,询问吴康的时候,吴康才慑于警察的威慑力,承认了母亲是自己所杀。
这个答案让陈国华差点再一次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个外孙一贯不太好管教,可是他无法相信,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下如此狠手,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一个12岁的少年。
接下来警方对吴康进行了审问,并对整个案件进行了梳理。
梳理的结果让每一个得知细节的人都感到难以置信。
事发当晚,吴康和陈红因为矛盾而起了冲突,吴康拿起凳子打晕了陈红,然后用刀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杀人之后,吴康没有任何惊慌,他回到屋子里换上了一身干净衣服。
此时他听到了邻居王双的敲门,便打开门对王双说了谎,声称刚才的吵闹和哭喊是自己跟弟弟的矛盾。
骗走邻居之后,吴康把妈妈的房门反锁,然后把杀死妈妈的那把尖刀放在一个盒子里,把盒子藏在了浴室里。
临睡之前,吴康还用陈红的手机给自己的班主任发了一条请假信息,假装妈妈的口吻说自己感冒了,第二天不能去上学了。
做完这一切,吴康才带着年幼的弟弟在客厅的沙发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外公陈国华前来敲门。
吴康开了门跟陈国华一番交谈之后,利用自己冷静的回答,阻止了陈国华准备绕窗进入陈红房间发现尸体的行为。
等到东窗事发,警察来到现场寻找吴康杀死陈红的凶器时,吴康还对警察说谎,说自己把那把刀扔到了池塘里。
因为吴康的这句谎言,警方组织了大批警力,在池塘用磁铁吸了半天,仍然没有找到凶器。
最后还是在搜查房间的时候,发现了浴室的那个盒子,在里面找到了那把刀。
难以想象,吴康心里究竟是有多么镇定,才能在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之后,用这一系列的谎言为自己脱罪。
事发之后,有人询问过吴康一些问题,吴康给出的回答也令人震惊。
在被警察带走的时候,周围围观的群众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吴康的回答是:“我就是恨她!”
在从派出所回到家里之后,也有亲戚问过他相关的情况。
吴康看起来没有任何愧疚的情感,他一边看电视一边回应了亲戚们的问题:“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我杀的是我自己的妈妈。”
或许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在吴康看来,杀死自己的妈妈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
实际上,吴康本人也确实不认为自己会付出什么代价。
在被公安机关带走的时候,吴康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学校不可能就不让我上学了吧?”
在吴康看来,自己只不过是杀了自己的妈妈,稍微处理一下之后,他还可以重回校园,过上正常的生活。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样的12岁孩子都太过令人触目惊心。
为吴康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的同时,我们也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塑造了他这样的性格呢?
“好好听爷爷的话,在学校不要打架。”
“好好上学,好好学习。”
从电话另一头传来的这两句话,构成了吴康童年的所有家庭教育。
从两岁的时候开始,吴康的父母就选择了离家打工,他们把吴康留在了老家,留给爷爷和奶奶照顾。
从记事起,吴康就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跟爷爷相处。
对于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吴康很少提。
我们只能从他爷爷的只言片语里,大致了解到过去12年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吴康打小就不怎么爱说话,进入学校之后话变得更少,性格十分内向,在学校里有什么困难也不愿意跟家里人说。
主要是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就算说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吴康的爷爷表示,自己以前有时候会看到吴康身上有伤,问他怎么回事,他大部分情况下也不会回答。
现在想来,大概是在学校经常跟人打架。
以现在家长的眼光来看,这个时候的吴康恐怕已经需要成年人的介入,来替他建立正确的三观。
但是吴康的爷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老人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要让他关注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老一辈的人心里认为,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长得壮实,就已经尽力了。
不过吴康的爷爷也说,在吴康六岁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或许会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伤害。
那一年,吴康在门口玩耍,被路过的面包车撞了一下。
吴康的爷爷连忙跑出来处理,还给儿子和儿媳妇打了电话,询问应该怎么办。
电话另一头的儿子和儿媳妇不清楚情况,只是从吴康爷爷的描述里感觉事情并不严重,便没有赶回老家。
而是让吴康的爷爷跟司机要一点医药费,随后便挂了电话。
这起交通事故最终以私了的方式解决,吴康的爷爷只要了一些医药费给吴康治伤。
不过事后医院进行了鉴定,确定吴康因为这场交通意外而变成了10级伤残。
小时候吴康曾经哭着喊着要找妈妈,但是长大后渐渐对父母的关爱没有了需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场事故的原因
毕竟六岁的孩子虽小,却也能体会到受伤无助时父母不在身边的伤心。
在十岁之前,吴康跟父母唯一的联系,就是时不时通过爷爷的老人机跟父母通话。
通话的过程通常以父母对他的批评教育以及“好好听话,好好上学”为主,吴康没法从电话中获得任何的亲情体验。
在这种家庭环境里,因为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爷爷和奶奶也没有足够的精力管教他,导致吴康逐渐被惯坏了。
以前爷爷出门打牌,赢了钱就会给吴康二十来块钱零花。
后来吴康开始主动向长辈要钱,一旦要不到钱就会发脾气。
有一次,外公陈国华给了他二十块,吴康嫌少继续要,陈国华不给,吴康就打了外公一下。
跟长辈动手,是吴康跟奶奶之间的日常交流之一。
奶奶经常会因为吴康不听话或者顶嘴而打骂,这个时候吴康也会还手。
对于吴康的这种做法,奶奶的教育方式通常是比吴康“打得更狠”、“打得更多”。
年纪小的吴康一般都会屈服,不过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暴力做法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
很快,吴康学会了如何跟大人动手,也学会了如何偷钱。
根据他的堂哥所说,吴康至少从爷爷的口袋里偷过两次钱,大概有好几百元。
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从十岁开始,吴康的父母回来了。
吴康的父母并非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儿子,在外面打工期间,他们经常从吴康爷爷奶奶的嘴中听说吴康的近况。
随着吴康踏入青春期,变得越来越叛逆。
吴康的妈妈陈红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好像确实需要待在儿子身边管教一阵子。
于是吴康的父母回到了老家,在镇上贷款买了一栋房子,准备要二胎。
同时也把吴康接过去住,开始亲自抚养吴康。
无奈此时,吴康已经对父母没有太多的亲情需求。
吴康的父亲经常外出,只有陈红在家对其进行管教。
她只有小学文化,懂的教育方法也不多,在生活中经常跟吴康起冲突。
跟父母一起住之后,吴康感觉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
他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偷钱、抽烟、吃槟榔,做点什么事还会受到母亲陈红的责骂。
唯一让吴康感到有些开心的是,陈红的手机比爷爷的老人机更加先进一些,可以玩很多手机游戏。
他经常跟自己的堂兄弟炫耀,说自己在游戏里又达成了什么什么成就,有多么多么厉害。
然而,接触手机游戏也让吴康进一步无心学习,这让陈红十分不满。
在陈红因此对吴康进行的批评教育中,吴康又感受到了母亲唠叨所带来的烦闷。
两个人的关系就这样一天比一天差,冲突一天比一天激烈。
严重的时候,两个人甚至分别对对方发出狠话,问对方为什么不在街上被车撞死。
在邻居王双的眼里,吴康和陈红之间的关系就像仇人一样。
母子两人动过手,吴康由于年纪轻力气壮,甚至把自己的妈妈掐着脖子抵在墙上。
王双凑巧目睹的这一幕,本来准备报警。
可是陈红阻止了她,说儿子还小,以后还要找老婆,传出去了,怕别人对自己的儿子说三道四。
就这样,在各种阴差阳错和无力改变的现实惯性共同作用下,吴康最终铸成了无可挽回的大错。
吴康杀死陈红的导火索,只是几包烟和槟榔。
当时陈红刚刚参加完别人的婚礼,从婚礼上带回来了几包烟和槟榔。
因为这些东西值点钱,陈红原本打算把这些东西卖掉,可是喜欢抽烟和吃槟榔的吴康却偷走了它们。
12岁的儿子又抽烟又偷窃,这让陈红怒不可扼,跟吴康吵了起来。
可惜这一次,邻居没能来得及救下陈红。
吴康压抑已久的愤怒突然爆发,使得他不顾一切的结束了母亲的生命。
整件事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家庭悲剧,对于媒体和网友们来说,这样的凶杀案,即便在小说中都不常见到。
人们为陈红的逝去感到惋惜,对吴康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这是真实发生的一件事。
吴康要因此接受什么样的惩罚,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
出于对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的保护,我国对于未满14岁的青少年,采取不予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
因此,12岁的吴康并未被审判及关押,在杀害亲生母亲9天之后,吴康被警方释放。
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也引起了吴康原本所在学校和同学家长们的不满。
原本很多跟吴康就读同一学校学生的家长,写信要求学校拒绝吴康重新返回校园。
他们认为一个杀了自己亲生母亲的12岁少年,还不知道会不会做出更加激进的事情。
在吴康释放回家的第二天,吴康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就带着他住到了镇上的旅馆里。
因为村子里各种流言蜚语,和大人小孩的害怕情绪,可能会刺激到吴康。
对于吴康为何能如此简单地重获自由,有关方面也给出了解释。
按照规定,少年犯管教所可以收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犯罪少年。
12岁的吴康显然不在此列。
同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里面有规定,有严重不良行为,但达不到违法犯罪程度的13周岁到17周岁的少年,可以进入工读学校。
以吴康的情况,无论是年龄,还是违法犯罪的程度,都明显不符合此项规定。
因此,按照目前我国法律有关规定,吴康只能由家人带回进行监管,任何其他额外的措施都不在法律规定的范畴之内。
这也引起了一部分法律从业人员加紧对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段相关条例的推动。
除了法律方面,我们也要从这一极端案例中吸取教训,明确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国外有相关研究证明,童年创伤和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较为著名的连环杀手,其童年都缺少父母的关爱或有与常人不同的悲惨遭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都会犯罪,然而其中所蕴含的紧密联系,让人不得不为之心惊。
受到暴力对待的孩子,并不一定会暴力对待他人。
但是这样的孩子持续在缺少关爱和充斥暴力的环境中成长,最终走上歧途的概率一定比正常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更大。
希望未来不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跟孩子一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