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出动60万人,耗费7000万两白银,耗时5年也要灭大小金川之谜

小蔡一碟啊 2024-12-21 02:22:54

乾隆倾尽60万人,耗7000万两白银,打了整整5年:大小金川为何必须灭?

乾隆皇帝一生以“十全武功”自诩,在这十场战争中,有一场战役代价巨大、耗时漫长,甚至让清朝多位大将折戟沉沙,堪称清朝军事史上的一道伤疤——这便是“清平大小金川之战”。

为了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乾隆先后动用60万兵力,耗费7000万两白银,整整打了五年才勉强结束战事。

那么,大小金川不过是偏居川西一隅的弹丸之地,人口不过数万人,为何乾隆帝非要兴师动众,投入巨额成本也要将其铲除?

清军又是如何在艰难的战斗中取得胜利的?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

大小金川,位于今天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从战略上看,这片土地西连甘孜,与康藏相通;东接汶川,扼住成都平原通往川西高原的咽喉;南连雅安,可直通内地;北接川西高原,与青海、甘肃相连。

可以说,这里是内地通往西藏、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的桥梁与关隘。

谁控制了大小金川,谁就掌握了川藏通道的咽喉。

而在清朝时期,大小金川的统治者是当地的土司。

这些土司不仅在地理上占据险要位置,还掌握着地方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大权。

他们世袭统治,在自己的地盘上称王称霸,甚至被称为“土皇帝”。

虽然清廷名义上对这些土司有控制权,但实际上,土司们的行为早已脱离掌控,不少人甚至直接与中央政府对抗。

乾隆之前,清朝推行了一项名为“改土归流”的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废除这些土司的世袭统治权,将地方交由朝廷派遣的流官管理,彻底消除土司割据的隐患。

这项政策在贵州、云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四川川西高原一带却遭遇了强烈的抵制。

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为首的叛乱势力,成为了清廷推行改土归流的最大绊脚石。

乾隆皇帝对此深感不安。

他认为,大小金川的叛乱绝不仅仅是一个土司的反叛,而是对整个清廷边疆统治的严重威胁。

如果不尽快平定,其他土司必然会效仿,清朝的西南边疆将陷入动荡,甚至威胁到清朝对西藏、青海的控制。

清朝第五代平郡王纳速尔人物肖像绘画工艺品

乾隆的危机感很强。

他清楚地认识到,清朝本身就是由满族这一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只有牢牢控制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才能确保清廷的长治久安。

因此,他下定决心,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铲除大小金川。

第一次征讨:碉卡之战,满盘皆输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决定对大小金川动武,派川陕总督张广泗率领3万大军入川。

这位主帅对敌情的判断过于乐观。

他以为,大小金川不过是偏僻之地,其内部矛盾重重,只要清军大兵压境,土司势力便会不战而降。

但现实远比他想象中的复杂。

大小金川地理环境极其险峻,群山环绕,山上遍布坚固的石头碉卡。

这些碉卡由砖石堆砌而成,易守难攻,成为大小金川的天然屏障。

更重要的是,金川土兵异常凶悍,利用地形优势对清军展开顽强抵抗。

清军每次试图攀爬山岭攻打碉卡时,都被土兵用檑木滚石击退,伤亡惨重。

面对碉卡的坚守,张广泗采取了多种策略,例如挖地道、切断水源、炮轰碉卡等,但这些办法都收效甚微。

大小金川的山石坚硬,地道难以挖掘;水源从山上流下,清军根本无法切断;至于炮火,由于清军装备的火炮威力有限,根本无法摧毁碉卡。

战事陷入僵局后,乾隆帝调岳钟琪、讷亲等名将前往前线,但清军依然无法取得突破。

三位统帅因意见不合,互相推卸责任,导致指挥混乱。

最终,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以失败告终。

张广泗被定罪处死,讷亲也被赐死。

第二次征讨:铁血阿桂的碉卡破局

乾隆吸取了第一次战役的教训。

这一次,他不再吝啬,倾尽国力支持前线。

乾隆调集了全国精锐,包括八旗兵、绿营兵、健锐营、火器营等总计60万人,并拨款7000万两白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如九节炮、威远炮等。

这些武器专门为攻克碉卡而准备,能够在山地中拆解运输、重新组装。

主帅方面,乾隆任命战功卓著的大将阿桂为统帅。

阿桂到达前线后,迅速展开部署。

他采取的策略与张广泗不同,不再盲目进攻,而是利用分化瓦解、逐步围困的战术,对大小金川展开蚕食。

大小金川的防守固然严密,但在清军强大的兵力和武器面前,逐渐显露出疲态。

阿桂通过围困战术,切断了大小金川的粮道,迫使土兵陷入饥荒。

经过两年的艰苦作战,清军终于攻克小金川,而后对大金川发起总攻。

耗费巨大的胜利:值不值得?

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耗时五年,清廷为此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仅银两消耗就高达7000万两,相当于清廷一年的财政收入。

战事期间,清军伤亡无数,四川、云南等地的资源被严重消耗。

即便如此,乾隆帝仍认为,这场战争是必要的。

平定大小金川后,清廷在川西地区成功推行了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建立了州县制。

这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也为清廷打通了通往西藏的战略通道。

在之后的廓尔喀之役中,清军能够迅速入藏并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川西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大小金川的平定震慑了其他土司势力,使清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土归流的阻力大大减小。

乾隆用这场战争表明,任何挑战中央权威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当然,这场战争的高昂成本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

有人认为,乾隆过于奢侈,为了一场小规模叛乱耗费巨资;也有人指出,这场战争暴露了清军的组织缺陷和战斗力不足。

从全局来看,大小金川的平定确实意义重大。

它不仅维护了清朝的领土完整,还为西南边疆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大小金川的硝烟,我们能够看到乾隆帝对国家统一的执念,也能看到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困境。

这场耗资7000万两白银的战争,虽然代价高昂,但从战略意义上看,它的胜利有效巩固了清廷的边疆统治。

乾隆帝曾说:“边疆一日不靖,内地一日不安。”这句话道出了清廷治理边疆的核心逻辑。

大小金川之战虽小,却牵动全局。

乾隆用战争换来的统一与稳定,或许正是他百年基业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0 阅读:104
评论列表
  • 2024-12-23 04:21

    地理位置重要,或有龙脉王气。

小蔡一碟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