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谜团——
雍正在整顿各省藩库亏空时,诺敏上书说他能在一年内完成任务,为何隆科多一听就知道诺敏是在说大话,而雍正却信以为真?
又为何在诺敏只用半年时间就追回了十多年的亏空时,连李卫都察觉到这其中必然有假,而雍正不仅没有怀疑,还特意亲笔题写了一块“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送给诺敏?
是雍正真对诺敏的所作所为深信不疑,还是雍正操之过急这才上了当,亦或者是雍正就是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把诺敏立成榜样?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山西藩库作假案背后的真实隐情。
疑点:雍正相信诺敏?雍正刚一继位,就收到了青海罗布藏丹增自立可汗的消息。为了给一触即发的西北战事做准备,雍正严令各省要在两年期内完成整顿藩库亏空的任务。
在此期间,雍正同意了隆科多的举荐,任诺敏为山西巡抚,去整顿雍正朝亏空最大的第一大省。
就这样,一场震惊朝野的山西藩库作假案拉开了帷幕。
诺敏一上任,就向山西省的“藩臬道府州县”亮出他的后台就是隆科多,随后更是直接言明:
“……我随时准备让朝廷革我的职,但是我有句丑话说在前头,我要是受了处分,你们在场的各位,谁也别想安稳过关。”
一番话罢,在场的诸位山西官员,皆慑服于诺敏的背景和威压之下。
不久,诺敏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表示他有信心在一年内完成追补藩库亏空的任务。
收到诺敏的奏折,急于整顿亏空的雍正喜形于色,当着在场上书房大臣的面,对诺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随后又表扬了隆科多的举荐之功。
同时,雍正还特命隆科多将诺敏的奏折明发各省,让其他省份看一看诺敏的决心。
此时,第一个疑点出现了——
雍正真就确定诺敏在奏折上的表态不是假话、空话?
要知道,整顿各省藩库亏空,不仅涉及到不久之后的西北战事,更涉及到雍正的脸面,这毕竟是雍正登基后亲手操办的第一件大事,万一出现纰漏,那势必会成为天大的笑话。
也就是说,出于小心谨慎,雍正绝不该将诺敏的表态明发各省。
而看似明发各省可以提高各省整顿亏空的进度,可一旦诺敏的表态到时没有兑现,反倒会弄巧成拙。
尤其是,得知诺敏的表态后,隆科多当即就猜到其中有太多的水分,那么能在九子夺嫡中成功晋级的雍正,难道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吗?
这很令人怀疑!
然而,更令人怀疑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
为了按期完成任务,在隆科多的授意下,诺敏暗中向商贾缙绅暂借了270万两来填补藩库亏空,这样一来,山西不到半年就完成了任务。
此事传到朝堂,雍正特意叫诸臣大起,单为诺敏开了一场隆重的表彰大会。在会上,雍正还给诺敏亲笔题写了一块“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用来嘉奖诺敏。
这就是第二个疑点——
注意!雍正嘉奖诺敏的事传到各省后,李卫一听这个信息,当场就提出了质疑:
“乖乖,半年?把十几年亏空的银子都追回来了,这么厉害?这事透着邪呀!”
而在李卫身边“半隐”的邬思道,对此也表示认同:
“你说的对,我也不相信,这里面恐怕有出入啊!”
咱们姑且不看邬思道的判断,就只说一点,连李卫都能察觉到的问题,难道雍正就一点都没有察觉?
这明显说不过去!
同时,即便雍正想通过嘉奖诺敏,来加快各省整顿藩库亏空的进度,也应该先派人去山西验明虚实再进行表彰,根本就不应该如此草率。
毕竟一旦先进行了表彰,到时万一事情有假,雍正根本就没有办法收场。
对此,套用李卫的话来说,雍正不加验证就直接大张旗鼓嘉奖诺敏的行为,透着一股邪!
然而,这件事的邪乎程度还不止于此。不久之后,田文镜将山西的事引爆,雍正的反应,更让人难以理解!
疑点:立诺敏为榜样?田文镜去河南上任的途中,恰好路过山西。途中,田文镜发现已经追回藩库亏空的山西,竟在向百姓大肆增收赋税。
这一发现让田文镜意识到:山西追补藩库亏空一事,很可能有假。
随后,田文镜一道密折将此情况报给了雍正。
注意!田文镜作为雍正重视的旧臣,上奏此事所采用的方式是密折,并没有按常规的途径走“上书房——雍正”的方式。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剧中张廷玉当着雍正的面翻看密折的那一幕。
那么问题来了——
雍正明明可以将田文镜的密折压下来,为何非要给张廷玉看,来捅破这件事呢?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雍正刚刚题写了匾额表彰诺敏,此时捅破这件事,不仅会打自己的脸,还会失去一个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榜样”。
所以,于情于理,雍正收到田文镜的密折,都应该秘密瞒下,然后再下一道密旨暗示田文镜——尽快离开山西,不要多管闲事。
只有这样处理才符合情理逻辑;也只有这样处理,才能进一步解释雍正为何对诺敏没有丝毫怀疑——
不是雍正相信诺敏,更不是雍正操之过急,而是从一开始雍正就打算把诺敏树立成一个榜样。
但问题是,这一最合情理的推断,却被雍正没有隐瞒田文镜密折的这一举动给推翻了。也就是说,雍正并不在意诺敏这个率先完成追补亏空的榜样。
此外,山西藩库作假案被田文镜引爆后,还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疑点——
雍正收到田文镜的密折,当晚就叫来张廷玉商讨对策。在张廷玉建议下,雍正委任田文镜为钦差,彻查山西藩库作假案。
接到雍正旨意的田文镜,当即对山西藩库进行了一番彻查,然而却没有查出任何证据。见此,诺敏倒打一耙又将田文镜告到了朝廷。
一时间,田文镜和诺敏打的这场官司,成了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事。
注意!
此时的局势看似对雍正不利,实则却是雍正把诺敏这个榜样坐实的最佳时机。
要知道,田文镜彻查的结果,是山西藩库确有300万两白银,这一结论不仅可以打消一些人对诺敏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质疑,还能进一步证明雍正嘉奖诺敏并不是一件错事。
正因如此,当雍正召开内部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此事时,隆科多会说:
“奴才以为,既然山西藩库确实有三百万银子在那儿,可见诺敏所言不虚,也可见皇上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确是圣明。”
可有意思的是,听了隆科多的话,雍正不仅没有从善如流,反倒略带不快地看向了隆科多,并坚持要彻查此事。
有人可能会说,雍正坚持彻查,其实是为了保田文镜,若不彻查,那么田文镜就会受到处罚。
但问题是:即便田文镜会受到处罚,又会受到多重的处罚呢?
要知道,田文镜的密折还不构成诬陷,田文镜是见山西抗旨向百姓增收赋税,这才怀疑山西在追还藩库亏空一事中作了假。
既然田文镜怀疑得合情合理,而田文镜密折上奏又是对朝廷负责,那么雍正若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不是一件难事。
然而,雍正并没有这么做,反倒委任图里琛为钦差继续彻查此事。
在图里琛临行前,隆科多私下里暗示图里琛:
“这皇上新膺大宝励精图治,好不容易才树立了山西这么一个榜样,你要是闹出笑话来,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呢。”
第二天,图里琛就把隆科多对他的暗示,告诉了雍正:
“隆中堂提醒奴才,一定要顾全皇上的圣名和朝廷的脸面。”
注意!图里琛作为御前侍卫领班,雍正最信任的人之一,难道隆科多就不清楚,图里琛会把他的暗示如实奏报给雍正吗?
隆科多必然知道!
既然知道,那么隆科多为何还要暗示图里琛呢?
可能性只有一个:隆科多自认为他对图里琛的暗示,符合雍正的心思,所以隆科多才不怕被图里琛出卖。
而通过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大胆的猜测:
雍正很可能早就知道山西藩库作假一事,而当初隆科多之所以会暗示山西官员作假,大概率就是得到了雍正的某种授意。
若非如此,隆科多又岂敢去暗示雍正的御前侍卫领班呢?
真相:杀鸡儆猴既然山西藩库作假案,在某种程度上是雍正授意隆科多促成的,那么为何随着事态发展,雍正不惜“自扇嘴巴”,也要推倒他树立起来的“榜样”呢?
其实,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雍正布置的局,而这个局的最终目的:就是拿诺敏来“杀鸡儆猴”!
当初,李卫察觉到诺敏可能在欺瞒雍正,便想给雍正提个醒,可这个想法当场就被邬思道给劝阻了:
“这事儿咱先别管,也管不好。”
对此,邬思道给出的理由是:
“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你隔着一个省去奏别人的事,弄不好会遭人嫉恨的,反倒落个一身的不是。等等,再等一等吧。”
仔细品品邬思道的这段话,就会发现其中漏洞重重——
要知道李卫可不是普通的官员,而是雍正心腹中的心腹。
也就是说,李卫若是给雍正提醒,势必会和田文镜一样,给雍正上密折。既是密折,除了雍正之外,旁人根本看不到,李卫又岂会遭人嫉恨?
同时,李卫作为领导的心腹,察觉到一些问题给领导提醒,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便李卫所提醒的事不实,雍正也没有理由去怪罪李卫,反倒还会给李卫加分,认为李卫心中一直装着领导。
既如此,邬思道又为何不让李卫提醒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邬思道从所得到的信息中,推断出了雍正很可能另有打算。也因此,邬思道才会说“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才会告诉李卫“等等,再等一等”。
而之所以邬思道猜测雍正很可能另有打算,依据也很简单,就连李卫都能察觉到诺敏的事透着邪,那雍正又岂能察觉不到?
那么雍正究竟有什么打算呢?
其实就是想先立诺敏这个榜样,然后再杀鸡儆猴!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推断过于牵强。不要紧,我们一同来看下当时的背景——
整顿各省藩库亏空,是雍正继位后办的第一件事,之所以要办这件事,是因为西北战事一触即发,而国库却是空的。
而对于雍正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办成这件事,最大的难题其实是八爷党。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在九子夺嫡时期,康熙曾废掉胤礽打算重选太子,而在那次投票选举中,老八以压倒性的优势领先其他皇子。
而老八之所以票数遥遥领先,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老八太“贤”,也不是佟国维的背后推动,而是八爷党的势力太大了。
八爷党的势力大到什么程度,举一个剧中的例子,山西藩库作假案和科考舞弊案相继爆发后,八爷党为算计雍正,暗示所属势力一同去保两案中的主犯诺敏和张廷璐。
在老八的背后操纵下,雍正一共收到了427份奏折,其中381份奏折都是保诺敏和张廷璐的。
这一数据就足以说明:抛开在京的几大重要衙门不谈,雍正朝的各省督抚至少有一半,都是八爷党的人。
正因如此,雍正才会急于开科取士,才会着急把田文镜和李卫破格提拔到巡抚的位置;也是如此,老八才鼓动老十四说:
“什么叫皇上?皇上是说一句话就是圣旨,天下人都得照着去办。如果说的话别人都不听,或者不能兑现,即便就是皇上,不过是个空名而已。那么反过来,咱们所想的,天下人都能照着去做,就是不当皇上又有何妨呢?”
而老八说这段话的底气,就在于他手里所掌握的势力。
既然,各省的督抚大多数都是八爷党的人,那么在整顿各省藩库亏空一事上,雍正最怕的便是在老八的授意下,各省督抚阳奉阴违——不是找理由完不成任务,便是弄虚作假。
而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唯一切实有效的措施:是杀鸡儆猴,而非立榜样。
立榜样只能避免其他省份找理由不完成任务,却不能避免其他省份为完成任务而弄虚作假。只有“杀鸡儆猴”这一招,才能两者兼顾。
可问题就来了,雍正要如何杀鸡儆猴呢?
在整顿亏空时,雍正所下的命令是在两年内完成。
若按正常的途径去“杀鸡儆猴”,就只能等期满之日,挑几个没按期完成任务或弄虚作假的省份来开刀。
但若是这样的话,雍正要完成整顿藩库亏空,就得在两年的基础上再拖延一段时间,可当时西北战事随时都可能爆发,急于做战前准备的雍正,又哪里拖得起这个时间。
因此,为了在两年期内完成这项任务,雍正只能先培养一个“鸡”,用来“杀鸡儆猴”,而诺敏这个雍正亲手树立起来的“榜样”,就是雍正用来“杀鸡儆猴”的“鸡”。
那么,雍正是如何培养这只“鸡”的呢?
最初,在隆科多举荐诺敏为山西巡抚时,雍正并没有确定诺敏就是培养对象。直到诺敏上书表态要在一年内完成任务,雍正才动了培养他的心。
当时,隆科多清楚诺敏说的是大话,而雍正又岂会不知?正是清楚诺敏说的是大话,所以雍正才会当众表扬隆科多,又特意安排将诺敏的奏折明发各省。
雍正的这一手,其实就是当年康熙逼胤礽造反那一手的“翻版”,可以说从那时起,雍正就开始了对隆科多和诺敏的算计。
雍正用诺敏的“大话”绑架着隆科多一同烤火,逼着隆科多和诺敏为了不被追责,只能剑走偏锋弄虚作假。
而自以为深通圣意的隆科多,见雍正竟把诺敏所说的“大话”明发各省,也会误认为雍正是在暗示他,想办法把诺敏树立成榜样。
这才有了隆科多授意诺敏弄虚作假的事。
到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诺敏在半年内就完成了任务时,为何雍正要连夜题字刻匾,并在第二天就召开对诺敏的表彰大会。
雍正不是操之过急,更不是没有意识到诺敏在弄虚作假,而是为了坐实诺敏的罪,为接下来的“杀鸡儆猴”做准备。
也就是说,事后即便没有田文镜,那么雍正也会安排其他人来引爆这件事。而按此推断来看,其实当时田文镜之所以会那么凑巧地路过山西,极有可能就是雍正的安排。
这才是山西藩库作假案的真相!
可能有人会提出反驳——如果真相是这样的话,那么剧中雍正对唱山西小曲的秦顺儿一赏一罚,又该如何解释呢?
确实,若按雍正对秦顺儿“一赏一罚”的那两个细节来看,似乎雍正之前并不清楚诺敏在弄虚作假。
但其实,雍正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掩盖他的算计。要知道,虽然是在皇宫内部,但雍正却并不能确保他的一言一行不会传出去。
而雍正之所以要掩盖他的算计,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保护他的圣名——
在雍正还没登基之前,他就曾用李卫和翠儿去威胁高福,让高福去接近八爷府的胡管家,从而引导邬思道用计,让高福把那封能扳倒太子的信交给老八,算计老八去扳倒太子。
当时,雍正做那件事就瞒住了所有人,包括邬思道和老十三。
如今雍正已成为皇帝,只会更加在乎他的名声,更不愿有人知道他是一个善于玩阴谋诡计的人。
正如雍正要杀邬思道那晚,邬思道说的那样:
“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
至于是不是真的光明,就全看“阴暗”的那一面会不会被人发现了。但显然在这件事上,雍正确实做到了“光明正大”!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