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顶!

汕尾市民网 2025-04-09 11:09:01

市文化中心主体结构封顶

“决战9·30” 汕尾城市文化新地标“珍珠贝”建设全面提速4月8日上午,随着20.6米高空的最后一块顶板的混凝土完成浇筑,汕尾市文化中心主体结构正式封顶,标志着这座以“珍珠贝”为设计灵感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实现关键建设突破。该项目位于城区东涌镇迎宾大道与红海湾大道交会处附近,总建筑面积约为4.8万平方米,地上高度23.5米,由中科建工集团承建。作为汕尾首个“三馆一中心”综合体,建成后将整合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四大功能模块,填补汕尾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的空白。

图为汕尾市文化中心主体结构封顶俯瞰图。 汕尾日报记者 黄奕锋 摄

匠心设计“珍珠贝”

彰显海洋特色

该项目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罗建河,这位主持过众多重大项目的建筑专家坦言,在接到汕尾市文化中心项目的设计任务时既激动又忐忑,这是他在家乡汕尾第一个落地的建筑项目,更促使他以严谨态度带领团队坚持精品意识,把为家乡打造一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地标作为设计宗旨。立足于汕尾海洋城市特色,罗建河从家乡白沙湖的贝壳中提取灵感,为场馆外型设计了“珍珠贝”的造型,整体高低错落有致,流线型的设计也恰似海浪形态。除了场馆造型,设计团队也高度重视体现场馆空间的人文属性。“我们在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首层设置了很多公共架空空间,并将二楼平台打通互联,为广大市民提供开放的空间,确保场馆在闭馆后仍能容纳群众在全天候开放的空间里活动。”罗建河说,希望通过建筑与城市的有机互动,让文化中心在未来能真正成为承载汕尾城市记忆的文化珍宝。

创新工艺

破解贝壳造型施工难题

要实现“珍珠贝”的艺术构想,建设团队面临严峻挑战。据了解,为完美呈现贝壳造型,施工过程采用多种极具特色的设计做法,如超重装配式预制柱结构、异形梁柱混凝土结构、单曲异形清水混凝土斜墙、外立面超长GRC(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幕墙系统等,让整体的建筑外观富有高级感和层次感。其中,据中建科工汕尾市文化中心项目负责人张伟介绍,项目建设中难度最大的是3个单体建筑首层采用的单曲异形清水混凝土斜墙工艺,施工过程中,模板精确定位与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成为关键难点,对施工精度提出极高要求。“此处超高单曲异形清水混凝土斜墙尚属汕尾市首例清水混凝土项目。”张伟说。他表示,项目各参建方从混凝土材料、架体搭设、模板铺设等各个工序和材料进行层层把关,提高清水混凝土墙体外观成型质量,以此保证混凝土上墙后呈现最佳的“素颜”状态,满足浇筑后不需要进行额外装饰处理的设计要求。“在攻克这个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人工投入量是普通结构建设时的两倍以上,高峰期现场工人突破500人。”张伟介绍,目前施工现场保持300人以上规模,并将持续至今年9月30日,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完成。

汕尾文化新地标

市民翘首以盼

汕尾市文化中心项目于2023年11月15日正式开工,历经近一年半时间,如今三个场馆犹如三个贝壳的外形已初步显现。当前,该中心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二次结构、综合机电完成30%,室外管网工程完成60%,幕墙及精装修全面铺开。“每天上下班都路过这里两次,从最初隔着围栏听着工地的机器声到如今能望见场馆建筑成型,期待场馆能早日开放,让我们进去参观。”不少周边市民对文化中心早日建成寄予期待。市民黄先生说:“希望这个文化中心建成后,能引入更多的文化项目,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随着主体结构封顶,这座独具汕尾特色的“珍珠贝”已初展容颜。建设团队正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方式全力推进,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为汕尾市民呈现一座兼具艺术美感与文化内涵的城市新地标。

来源:汕尾日报记者:杨镕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