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原子弹爆炸举国欢庆,一扫厕所的老头却哭着说“为什么啊“

小双正能量 2024-12-11 18:19:48

64年,原子弹爆炸举国欢庆,一扫厕所的老头却哭着说"为什么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场成功爆炸的消息传遍全国,举国欢庆。然而在青岛的一个街角,一位正在清扫厕所的老人却泪流满面。这位老人名叫束星北,曾是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当年轰动一时的雷达发明者,如今却沦落到在街头清扫厕所,这是怎样的人生起落?他为何会在国家取得重大突破的喜悦时刻痛哭?在这位老科学家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从物理天才到雷达之父

"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1907年,在江苏扬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一位老先生看着刚出生的束星北如此说道。这话一点不假,六岁的束星北就能倒背《论语》,十岁就能解答高深的数学题目。

扬州城里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一位算命先生路过束家,看到年仅八岁的束星北正在院子里摆弄着自制的小风车。这位算命先生饶有兴趣地蹲下来,问道:"小朋友,你知道风车为什么会转动吗?"谁知束星北竟然用简单的物理原理给算命先生做了一番解释,把这位算命先生惊得说不出话来。

1924年,年仅17岁的束星北考入了山东大学。然而,当时的山东大学深受军阀势力干预,教学环境令人失望。一次,束星北在图书馆翻阅外文物理期刊时,偶然看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当即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

1926年春天,束星北踏上了远赴美国的轮船。在美国拜克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求学经历,让他如鱼得水。特别是在加州大学期间,他提出的一个量子力学新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连爱因斯坦都对这位东方青年刮目相看。

有一天,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公室里接见了束星北。"年轻人,你的理论很有创新性,"爱因斯坦一边品着咖啡一边说,"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番谈话给束星北带来了极大启发,从此他的研究方向开始更多地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美国求学期间,束星北还遇到了一件趣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场物理学研讨会。会上,一位美国教授讲解一道复杂的物理题时出了错。束星北当场指出了问题所在,并在黑板上写下了正确的解答过程。这一幕让在场的学者们印象深刻,更坚定了他继续深造的决心。

1931年,束星北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学硕士学位。此时,多所美国知名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开出的年薪甚至高达当时普通教授的两倍。然而,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束星北却选择了回国。

回国后,束星北来到浙江大学任教。在这里,他开创了独特的教学方式:从不用教材,总是手捧着一杯清茶走上讲台,从生活中最简单的现象讲起,引导学生思考。他常说:"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要用心去发现。"

1937年,一场意外的遭遇改变了束星北的研究方向。一天深夜,日军飞机突然轰炸了杭州。看着被炸得支离破碎的实验室,束星北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研制出探测敌机的装置,该多好啊!就这样,他开始了雷达研究的征程。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束星北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实验室里经常传出爆炸声,他的眉毛都被烧焦了好几次。终于在1945年,中国第一部实验雷达诞生了。这个消息传出后,震惊了整个科技界,"中国雷达之父"的美誉也随之而来。

二、抗战岁月中的选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消息传到浙江大学后,正在实验室里忙碌的束星北放下了手中的实验器材,对着周围的学生们说:"现在是国家危难之时,我们不能只待在实验室里!"

当天晚上,束星北就写下了参军申请书。这个决定在浙江大学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同事劝他说:"您是物理学家,在实验室里为国家培养人才才是正途啊!"束星北却回答说:"没有国,何来家?没有实验室,何来科研?"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束星北时问道:"您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科研条件去参军?"束星北的回答掷地有声:"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句话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军营里,束星北发现自己的物理学知识派上了大用场。一次,日军飞机空袭,防空警报却迟迟没有响起。束星北立即组织人手,利用简单的器材搭建了一个临时声波探测装置,成功预警了敌机的来袭,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1938年春天的一个深夜,束星北在战壕里收到一封信,是浙江大学寄来的。信中说,学校决定西迁,希望他能回去帮助转移实验室设备。束星北请了短假,连夜赶回学校。在转移设备的过程中,他想出了一个妙计:把贵重的实验仪器伪装成普通家具,这才躲过了日军的搜查。

在战地,束星北并没有放弃科研。他利用休息时间,在简陋的帐篷里继续研究。一天,他注意到战士们用铝罐接收无线电信号时,信号会更清晰。这个发现启发他开始研究金属材料对电磁波的影响,为后来的雷达研究打下了基础。

1939年,束星北在军营里组建了一个特殊的"战地物理小组"。这个小组成员都是在前线服役的理工科学生,他们一边打仗,一边研究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作战条件。有人问束星北:"这样做值得吗?"他说:"培养人才,就是在为将来的胜利做准备。"

在战争最艰难的日子里,束星北依然坚持给战士们上课。他用树枝在地上画图,用石头做模型,把复杂的物理原理讲得浅显易懂。许多年后,当年的学生回忆说:"那些在战壕里上的课,比在教室里上的还要生动。"

1941年,束星北发现部队的通讯设备经常出现故障。经过研究,他发现这是因为日军使用了新型的干扰装置。于是,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一种抗干扰设备,使部队的通讯重新恢复正常。这项发明后来被军方列为机密,直到战后才公开。

战争结束后,束星北重返校园。当时有人问他:"您后悔参军吗?"他摇摇头说:"战场就是最好的实验室,因为那里有最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让他深刻理解了科学研究必须要服务于国家需求。

三、命运转折与个人信念

1952年的一个春日,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函摆在束星北的办公桌上。他的好友王淦昌特地从北京赶来劝说:"老束啊,来中科院吧,这里条件好,可以专心搞研究。"但束星北却坚定地摇头:"我还是想留在教育岗位上。"

这个决定让周围的人大惑不解。当时的中科院正在广纳人才,待遇优厚,工作环境优越。一位同事忍不住问道:"您为什么要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束星北指着教室里正在做实验的学生说:"看到他们对科学的热情,我就觉得这里才是我应该待的地方。"

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就在这一年,他的好友苏步青被人诬告为"反动学术权威"。束星北得知消息后,立即写了一封长信为苏步青辩护。信中说:"苏步青教授是我国数学界的一面旗帜,他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怎能被人随意污蔑?"

这封信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很快,束星北自己也被卷入了政治风波。有人翻出他早年在美国留学的经历,说他"崇洋媚外";还有人指责他的教学方法"脱离群众",说他"目中无人"。

1955年,一场更大的风暴袭来。束星北因为一篇关于宪法的文章被贴上了"极右分子"的标签。一夜之间,这位"中国雷达之父"失去了所有职务,被迫离开心爱的实验室。

有一天,他被叫去开会。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主持会议的人拿出一份材料说:"束星北同志,这里有人举报你贪污科研经费,你怎么说?"面对这莫须有的指控,束星北只说了一句话:"我问心无愧。"

就这样,束星北被安排去扫厕所。从实验室到厕所,这巨大的落差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但束星北却表现得异常平静,每天准时去打扫,从不迟到早退。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束星北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他利用扫厕所的间隙时间,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自己的研究想法。一位清洁工曾看到他蹲在角落里奋笔疾书,好奇地问:"老束,你在写什么呢?"束星北笑着说:"在解一道物理题。"

有一次,他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是他的老同学写来的,邀请他去美国工作。信中说:"这里有最好的实验室,最优厚的待遇。"束星北看完信后,默默地将它放进口袋,继续拿起扫把清扫厕所。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束星北也没有停止关注国家的科技发展。他经常给有关部门写信,建议继续发展雷达技术。这些信大多石沉大海,但他依然坚持写。一位邮递员说:"老束的信我送了很多年,每封信都写得工工整整。"

直到1964年,当听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正在扫厕所的束星北流下了眼泪。一位路过的清洁工听到他低声说:"为什么啊..."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说不尽的辛酸和遗憾。

四、重返讲台后的贡献

1972年的一个秋日,李政道教授来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谈话中,周总理问:"能否推荐一些优秀的科学家为国效力?"李政道毫不犹豫地说:"有一位老朋友叫束星北,他在物理学上的造诣很深。"

这句话为束星北打开了重返科研岗位的大门。当他再次站在熟悉的讲台上时,学生们发现这位老教授的学问不减当年,反而更加精进。有学生问他:"这些年您是怎么保持学术水平的?"束星北说:"扫厕所的时候,我在想物理;睡觉的时候,我在想物理;走路的时候,我也在想物理。"

重返工作岗位后不久,束星北就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当时,中国的洲际导弹试验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精确计算弹头数据舱的回收时间和地点。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专家,国家海洋局甚至筹集了100万资金试图解决。

一天,海洋局的陈炳鑫司长找到了束星北。看到这道复杂的数学题,束星北拿出一张草纸,仅用了十几分钟就完成了计算。陈司长将计算结果带给了钱学森,钱学森看后说:"是束星北算的?那就直接用吧!"

果然,实际回收时,数据舱的降落时间和位置与束星北的计算分毫不差。当时在回收区域周围,美国和日本的侦察船只正在徘徊。如果计算有误,数据舱极可能落入他国之手。这一事件让人们再次见识到了束星北的真才实学。

在教学工作中,束星北开创了新的教学方法。他不再拘泥于教科书,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课程。一次上课时,他带着学生们来到操场,用一个简单的纸飞机讲解空气动力学原理。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束星北还亲自编写了一套全新的物理实验教材。他说:"做实验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都养成了严谨的科研作风。

有一次,一位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了与教科书不符的现象。束星北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深入研究。经过反复验证,这个发现竟然推动了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

一位外国专家来访时问束星北:"您培养学生有什么秘诀?"束星北说:"没有秘诀,就是教他们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他的教学座右铭。

到了晚年,束星北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科研热情。即使身体不适,他也坚持每天到实验室指导学生。有人劝他多休息,他总是说:"趁现在还能动,多为国家培养些人才。"

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物理学人才从这里走出,其中不乏后来在国际科技界崭露头角的杰出科学家。一位学生在回忆录中写道:"束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物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五、最后的心愿与遗憾

1983年的深秋,束星北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对着前来探望的家人说了一个特殊的请求:"我想把遗体捐给医学院,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再尽一份力。"这位老科学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在思考着如何为国家做贡献。

这个请求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位护士回忆说:"束老先生说这话时,声音很轻,但非常坚定。他还特意嘱咐要把遗体用作教学标本,这样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10月30日,束星北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遗体交接仪式在一个阴沉的早晨举行,许多媒体记者和作家都来到现场。一位记者在笔记本上写道:"老人走得很安详,脸上还带着微笑。"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老科学家的最后心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就在遗体交接后不久,青岛医学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新上任的领导对这件事并不了解,束星北的遗体就这样被遗忘在了太平间里。

一位老校工说:"我经常看到遗体室的灯亮着,走近一看,原来是束老先生的学生们轮流守在那里。"这些学生们不忍心看到恩师的遗体就这样被冷落,但他们也无力改变现状。

更让人痛心的是,当校方终于想起这件事时,束星北的遗体已经开始腐化。一位负责处理此事的工作人员回忆道:"当时大家都很自责,但已经来不及了。"最后,校方决定将遗体安葬在校园内的一座小山上。

然而,负责安葬的学生因为疏忽大意,竟然将遗体草草地埋在了学校篮球场旁的双杠下面。这个消息传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一位老教授痛心地说:"束先生活着的时候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连死后的心愿都没能实现。"

2000年,一位名叫刘海军的记者开始着手收集束星北的相关资料。他找到了当年的很多知情人,试图还原这段历史。让他没想到的是,连远在美国的李政道教授都给予了热情回应,专门写了一篇长达二十多页的回忆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李政道写道:"束星北先生的一生,就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他经历了高潮与低谷,却始终不改初心。"这些珍贵的文字后来被收录在《束星北档案》一书中,成为了该书的序言。

如今,在青岛某个街头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还保留着束星北当年扫过的那个厕所。一位老街坊说:"那时候,经常能看到束老先生一边扫地,一边在地上写写画画,有时还会自言自语。现在想想,他大概是在思考物理问题吧。"

2010年,青岛市决定在原址建立一个纪念园,以缅怀这位为中国科学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园内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束星北生前常说的一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0 阅读:3

小双正能量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