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家都倡导大家在出行的时候,尽量选择新能源汽车。
选择新能源汽车出行,国家还会适当地给予一些补贴。
在土地保护上,我国选择了退耕还林,修复生态环境,这也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如今国家推行的政策是退林还耕,水稻上山,三千元改造的高标准农田是真的质量“高”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粮食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耕地就是粮食的来源,所以保护耕地就能提高单亩的产量。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是国家一直关注的重点。想实现粮食高产,就得有高标准农田才行。但农民群体对此就不是很满意,这是为什么呢?
在今年相关文件中就提到了高标准农村建设,按道理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这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益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等真正实施时就让人大跌眼界了,尤其是上文提到的退林还耕、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的高,指代的是多个方面。
首先要求土地得平整,还得连成一片,农业基础设施得完善,土壤质量要高,生态环境要好,抗灾能力要很强。
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生产方式得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稳定高产,划分为永久农田耕地。
从相关文件中得知,加强建设高标准农田,首先得对土壤进行改良,将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换代,统筹推进高效节能减排,健全长效保护管理机制。
将永久基本田都建设成农田标准实施方案。我国农业部部长表示,将严格把控农业耕地使用,切实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以及改造任务。
将永久基本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预计有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将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
看着这些数据觉得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老百姓们都不满意,觉得里面猫腻很多,并没有得到实惠。
第一,改造高标准农田之后没有人使用。平原地区的农民,水系十分的发达,粮食产量在全国水平都很高,还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上。
为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沿着机耕道将所有的农田全部都铺上水管才行。
建设了水泵房,但是从建成到现在已经过了6年,水泵一次都没有使用过,田间的喷头已经不见踪迹。
有的人说,修建高标准农田每亩地需要投资三千元,现在已经改造了12亿亩。
农业部长说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已经建成了高标准,这已经超过了1.6万亿投入,建成之后又没有人使用,不禁让人想问,这些投入的钱都去哪儿了。
村子周围都是河流,村民们想灌溉可以自己使用汽油泵和柴油泵,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一点好处。
粮食产量还没有增加,还因为施工占用了农业耕地导致农田减产,这每亩地三千元改造费用,还不给老百姓补贴。
第二,退耕还林之后无人耕种。农民老百姓选择不种田去种树。是因为种树更赚钱,种粮食不赚钱。
而且需要的人力成本还很高,所以很多农民工都选择外出务工,一来二去家里上的土地就荒废了,要么就选择去种树卖钱。
相关部门要求农民只能种植粮食,如果不种植粮食就处罚,农民肯定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就算把田地荒废也不会选择继续耕种。
这时候要求农民退林还耕,和当年要求退耕还林的是同一批人。
第三,水稻上山的猫腻还是很多。水稻上山、退林还耕藏着很多猫腻。
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都知道,山区荒地是整村的,很多村子都成为了空心村,除了春节期间有的人会回乡过年,平时村子里就是空无一人的场景。
连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也不例外,有一个女生专门统计了过年的时候村子里有多少人。
算上自己家里的人一共有35人,剩下的人都是出去打工不种地的。
相信经过国家政策的调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种地,国家给予农民补贴,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必然会上涨。
用户16xxx00
你不做永远都没有,高不高也不是只看一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