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扭转刚度大比拼:燃油车的上限成为电动车的下限

龚进辉 2022-12-13 21:56:55

作者:龚进辉

最近,知名汽车媒体对比测试了比亚迪海豹、奔驰GLS、宝马7系、凯迪拉克XT5、保时捷帕拉梅拉、雷克萨斯RX300六款不同车型的车身扭转刚度,涵盖传统燃油SUV、轿车和新能源车型,价格跨度从20万至上百万不等。该媒体采用最简单直观的单侧后轮离地对比尾门关闭状况的方式,来测试车辆扭转刚度。

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在车辆空载状态下,仅有4款车型能够完全关闭尾箱,但奔驰、雷克萨斯两款豪车尾门两侧缝隙并不均匀;在难度更高的双人载重状态下,则仅有3款车型顺利通过尾箱关闭测试。综合来看,只有宝马7系、比亚迪海豹2款车型在车身扭转刚度测试中表现抢眼。

之所以说一测吓一跳,原因在于身为百万豪车的宝马7系保持高水准在意料之中,反倒是比亚迪海豹让人眼前一亮。要知道,它可是售价在20-30万元的新能源车型,扭转刚度竟然能轻松媲美百万豪车,不得不让人惊叹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性上的巨大进步,用户选购新能源汽车又多了个充足理由。

一、什么是扭转刚度?

提起扭转刚度,估计不少人会感到些许陌生。其实,它并不是新词汇,只不过在传统燃油车时代鲜少被提及,几乎没有用户在买车时会关心这一指标。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加速普及,扭转刚度实现质的飞跃,在车型介绍时作为一个加分项被重点突出。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扭转刚度?简单来说,指车身在受到外力时抵抗弹性形变的能力,关键时刻能救命。如果汽车扭转刚度不够或扭转刚度低,车身就会变形,使零部件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引发车身疲劳破坏和异响等问题,进而影响车辆的驾乘舒适感、被动安全和操控稳定性。具体来看:

扭转刚度越强,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身越不容易变形,也不会出现紧急逃生时车门打不开的情况,从而保护驾乘的人身安全。同时,高扭转刚度意味着车辆在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车身稳定,车辆操控上限更高,更好开、更好玩。由此可见,扭转刚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直接影响安全性和NVH性能。

二、扭转刚度不再与价格成正比

传统燃油车时代,车身扭转刚度基本和车型价格成正比。比如,宝马3系的车身扭转刚度要比丰田卡罗拉强得多。数据统计显示,A级车、B级车、C级车(含SUV)、D级车或更高白车身扭转刚度目标值分别约为≥10000N·m/°、10000-13000N·m/°、≥13000N·m/°、>13000~无上限N·m/°(上限值根据车型目标)。

显然,百万级豪华品牌的车身扭转刚度不是盖的。由于用料更扎实,豪华品牌普遍比普通品牌抗扭刚度更高,性能车又比普通车型抗扭刚度更高。常见的豪华品牌车型抗扭转刚度基本在30000-36000N.m/°,某些品牌的高性能版更是突破40000N.m/°大关。

因此,宝马7系在测试中保持领先并不出人意料,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这一规律正在被打破,即车型价格不再是车身扭转刚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这与它们在车身设计上下足功夫密不可分。比如,比亚迪海豹的杀手锏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采用e平台3.0纯电架构,电池既是能量体也是车身结构件,大幅提升车身扭转刚度,才得以叫板宝马7系、奔驰GLS叫板。

再比如,某些应用CTC技术的造车新势力玩家,车身扭转刚度也能达到33897Nm/°,而售价只有20万左右,与二三十万车型的比亚迪海豹相差不大。不难看出,新能源汽车时代,用户花更少钱便能享受到更高的扭转刚度,且燃油车的上限成为电动车的下限,何乐而不为?

三、技术创新成核心驱动力

尽管扭转刚度的概念有些抽象,但对日常用车的安全性、舒适性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产品一大卖点。而这一概念再次被广泛提及,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动。明眼人都看得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变革不局限于简单的从烧油过渡到用电,而是产品力的全方位颠覆。

因此,你会看到,除了常见的车身扭转刚度和加速性能大幅提升之外,智能化、网联化也在加速演进,新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而当把百年汽车产业变革上升到国家高度,如今汽车大国正在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必须死磕。

由于新能源汽车融汇多种变革性技术,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和国家安全保证的新阵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的力量。换言之,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和破局关键,唯有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才能享受市场红利,进而获得未来更强的话语权。

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营造全球领先的产业发展环境。从硬件芯片、动力电池,到软件操作系统、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等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更加依赖以整车企业为首的产业链企业高强度研发投入,启动新一批产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工程,支持鼓励优势企业集中开展技术创新突破与产业化应用。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打造稳定协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生态。由于汽车制造产业链条长、零部件多,自主制造和多级供应商同时并存,牵一发动全身,应该以整车企业为主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打好协同战和系统战,实现共生、共赢和共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硬件为流量入口,软件为收费服务”的商业模式逐步受到市场认可,使得汽车驱动从发动机+变速箱转为“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系统,硬件壁垒弱化,软件壁垒提升。由此带来的鲶鱼效应,促使众多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布局车载软件领域,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这意味着,软件将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产品的差异性和用户体验。

种种迹象表明,新能源汽车一役,技术创新没有终点,所有玩家都没有输的本钱,必须全力以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助力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才能在后补贴时代占据市场优势,这也有利于产业长期良性发展。

1 阅读:92
评论列表
  • 2022-12-14 07:35

    呵呵,因为电车下面是电池扭不了,和结构强度没有很多关系吧,你让电车带着电池去测试一下碰撞实验再说电车安全[得瑟]

龚进辉

简介:TMT观察者,关注通信、新零售、金融科技和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