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的拍摄片场,华妃娘娘蒋欣没人敢靠近。不是因为她剧中角色厉害,而是她头饰中用了真正的“点翠”工艺饰品。在点翠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为继的今天,她这个点翠头饰可值了钱了。剧组为其投保了800万的财产意外险,所以,休息时嬉戏打闹没人敢碰她惹她。
在博物馆,见到的戏曲头饰中,帝王的叫王帽,后妃叫凤冠。其中蓝色的饰品,所用的制作工艺叫点翠。
点翠工艺,汉代已有,是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银等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将翠鸟羽毛用胶水巧妙地粘在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造型。
点翠属于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之所以值钱,是其材质选自翠鸟。为了要上好的绒毛,选中鸟的胸腹上部勃颈处的绒毛,有柔软细密又有弹力韧性。翠鸟羽毛属于有机物,颜色艳丽,经久不退。
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灵动活泼。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宝玉石,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点翠工艺发展到了顶峰,民国时期仍然流行一段时期,逐步由烧蓝工艺取代点翠。但因为珍稀,民间妇女,和在华洋人,都对点翠饰品趋之若鹜。广东是华洋交杂之地,外商大肆收购点翠在广州转口。
为了要活羽,必须在鸟活着时生拔。当然拔掉绒毛的翠鸟,也活不久就要死掉。所以,一枚小小的点翠簪子,所用的翠鸟绒毛要有一麻袋之多。
杀生量太大,不利于动物保护。1933年,中国最后一家点翠工场终于关闭,原因是翠鸟羽毛已经绝市。而这种饰品也因全面抗战爆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翠鸟已是国家保护动物,我国果断叫停了这个美丽但残忍的工艺技术。 但点翠工艺从未失传,可以采用代用品,如染色鹅毛、同色丝带等制作,成品比之翠鸟羽毛制作的首饰更有光泽,容易保存,装饰效果更好。
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看到的点翠,都是仿制品。讲解员说,想看到真品,可以瞪大辣眼睛,在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华妃头上品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