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临死前,刘备残酷地说了九个字,赵云听后想离职回常山

心境如止水 2024-12-01 09:30:03

引言:

东汉末年,名将黄忠以其勇猛善战、箭术精湛闻名于世。他先后效力于刘表、曹操,最终追随刘备,成为蜀汉五虎将之一。219年,在著名的定军山之战中,年近七旬的黄忠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面对这位老将的卓越战绩,刘备却说出了一句令人心寒的话:"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这九个字不仅刺痛了黄忠的心,更让与之并肩作战多年的赵云闻之心寒,萌生归隐常山的念头。220年8月,黄忠含恨辞世,年届75岁。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示了权力游戏中将帅悲欢离合的冷暖人生。

大纲:

一、黄忠其人

早年经历:南阳人,字汉升

仕途变迁:先后效力刘表、曹操

投奔刘备:与关羽长沙对决,最终归属蜀汉

战功显赫:箭术超群,骁勇善战

二、定军山之战的关键时刻

战役背景:219年刘备军与曹军对峙

战役过程:黄忠突袭夏侯渊

战役结果:斩杀夏侯渊,大败曹军

三、刘备的九字伤人

刘备对战果的冷漠态度

"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的深层含义

黄忠晚年被轻视的困境

赵云心寒欲归常山的原因

四、权力游戏下的悲凉

黄忠最终归宿:220年逝世

关羽对黄忠的态度:"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蜀汉君臣关系的复杂性

老将功勋与权力现实的矛盾

黄忠临死前,刘备残酷地说了九个字,赵云听后想离职回常山

东汉末年,名将黄忠以其勇猛善战、箭术精湛闻名于世。他先后效力于刘表、曹操,最终追随刘备,成为蜀汉五虎将之一。219年,在著名的定军山之战中,年近七旬的黄忠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面对这位老将的卓越战绩,刘备却说出了一句令人心寒的话:"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这九个字不仅刺痛了黄忠的心,更让与之并肩作战多年的赵云闻之心寒,萌生归隐常山的念头。220年8月,黄忠含恨辞世,年届75岁。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示了权力游戏中将帅悲欢离合的冷暖人生。

名将黄忠的戎马一生

黄忠出生于南阳,字汉升。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黄忠凭借着过人的勇武,在战场上展露头角。

他最初在荆州牧刘表麾下任职,驻守长沙攸县。在这段时期,黄忠跟随刘表的侄子刘磐征战四方,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曹操南下时,荆州局势发生巨变。刘表部下纷纷投降,黄忠也随大势转投曹营。随后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当时荆州四郡有意投靠曹操,刘备派遣赵云、张飞分别攻克零陵、桂阳、武陵三郡。黄忠驻守的长沙成为了关羽进攻的目标。

在长沙城下,关羽与黄忠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两员猛将你来我往,竟打了个旗鼓相当。关羽使计佯退,黄忠追击时战马失前蹄。

关羽并未趁人之危,而是让黄忠换马再战。次日两军再度交锋,黄忠三箭试关羽,第三箭直取关羽盔缨,展现出惊人的箭术。

长沙太守韩玄对黄忠的表现极为不满。正当韩玄欲加害黄忠之际,魏延出手相救,斩杀韩玄,献首关羽。

黄忠最终归附刘备,但并非立即就投入战斗。他以生病为由蛰伏一时,直到在关羽的开导下,才彻底释然,决心为蜀汉效力。

建安十八年,刘备挥师入川。黄忠在攻打涪城的战役中,以老当益壮的姿态,击败刘璝、冷苞等将,攻克绵竹。

正值壮年的李严、费诗见黄忠势如破竹,纷纷投降。黄忠在入川之战的出色表现,为蜀汉在巴蜀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这一系列战功之后,刘备却只封黄忠为"讨虏将军"。这个杂号将军的称号,与黄忠的战功极不相称。

黄忠在军中展现出来的非凡能力,不仅体现在个人武勇,更在于其过人的军事才能。他精通骑射步战,带兵打仗更是有勇有谋。

他麾下将士用命,军纪严明。在战场上,黄忠总能把握战机,灵活调度,屡建奇功。

定军山战役惊天地泣鬼神

建安二十四年,定军山下战鼓雷鸣。刘备率军北上汉中,与曹军展开了一场关乎天下格局的大战。

夏侯渊作为曹操的得力大将,在汉中一带经营多年。他麾下张郃等名将,更是让刘备大军一时难以寸进。

刘备军占据定军山高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夏侯渊见状立即调度军队,在山下布置重重鹿角,形成密不透风的防线。

张郃奉命镇守东围鹿角,夏侯渊亲自把守南围鹿角。两路兵马形成掎角之势,将定军山团团围住。

军师法正站在山顶,仔细观察敌军部署。他发现张郃那边的防守力量相对薄弱,立即向刘备进言,建议从这里突破。

当时已年近七旬的黄忠挺身而出,请命出战。众将对这位老将的请战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年事已高,恐难胜任。

黄忠闻言不发一言,只是抽出佩剑,将面前的铁枪劈为两段。这一手武艺震慑全场,刘备当即决定让黄忠为先锋。

当夜,黄忠率领敢死队悄悄潜入敌军阵地。他们趁着夜色,避开巡逻的曹军,一路摸到张郃军营附近。

黄忠下令火速拆除鹿角,为大军进攻开辟通道。张郃军察觉异动时,黄忠部已经攻入营中。

混战爆发,喊杀声惊动了南围的夏侯渊。夏侯渊闻讯赶来支援,却正中黄忠下怀。

黄忠率军直取夏侯渊中军大帐。两位名将在月光下展开激战,刀光剑影间杀气冲天。

夏侯渊久战之下渐露疲态,被黄忠抓住破绽。一刀劈下,这位曹营名将当场殒命。

曹军主将阵亡,军心大乱。张郃见势不妙,只得率残部突围而走。

定军山之战,黄忠以七旬高龄斩杀夏侯渊,创下了三国时期少有的战功。这一战不仅奠定了蜀汉在汉中的统治,更让黄忠威名远播。

然而,面对这样的赫赫战功,朝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认为黄忠年事已高,不该再担任重任。

黄忠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不仅是个人勇武,更有老将的智谋。他善于把握战机,懂得兵法韬略。

这一战后,汉中形势彻底明朗。曹军失去主将,再无力与刘备争锋,最终不得不放弃这片战略要地。

君臣离心九字伤老将心魂

定军山大捷后的庆功宴上,群臣济济一堂。众将领纷纷举杯,向黄忠祝贺这场惊天动地的胜利。

刘备端坐在上首,面对众臣的称赞却始终不发一言。直到宴席将散,才缓缓说出那句:"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这九个字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庆功宴的喜悦氛围。在座的将领们面面相觑,不敢接话。

赵云坐在席间,放下了手中的酒杯。作为与黄忠共同征战的老将,他对这位同袍的实力最为清楚。

黄忠斩杀夏侯渊的战功,在军中传为佳话。但在刘备眼中,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将却似乎已经失去了价值。

这句话很快传遍了军营,引起轩然大波。将士们私下议论,说主公待老将太过苛刻。

赵云当晚独自来到黄忠的营帐,两位老将对坐良久。次日,赵云便向刘备请辞,说要回常山养病。

刘备的态度让众将心寒,特别是那些年长的将领。他们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处境。

黄忠在定军山一战后,虽然名义上仍是大将,但实际上已经很少被委以重任。朝中的年轻将领逐渐占据要职。

关羽在这时也说出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话。这更加印证了蜀汉高层对老将的态度。

刘备这九个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权力的游戏中,功劳再大也抵不过年华老去。

军中开始流传一个说法,说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反而成了他仕途的转折点。因为这一战,暴露了他年事已高的事实。

赵云虽然最终没有真的回常山,但他与刘备的君臣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这道裂痕源于对待老将的态度。

在此之后的军事会议上,黄忠的建议往往被轻易否决。即便他提出的策略有理有据,也很难得到采纳。

年轻将领们开始避让黄忠,不再像从前那样请教军事。老将的威望在朝中逐渐衰落。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黄忠个人,更影响了整个蜀汉军中的氛围。将士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无所顾忌地建功立业。

那九个字成为了一道看不见的屏障,阻隔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它提醒着每一位将领,功高震主是大忌。

建安二十五年初,黄忠的身体每况愈下。那些未曾实现的抱负和未被采纳的建议,都随着时光流逝。

老将魂归天涯事难终了

建安二十五年八月,成都城笼罩在深秋的凉意中。年届七十五岁的黄忠在府中卧病不起。

赵云多次前来探望,每次都带着上好的药材。两位老将谈及往事,话题总会回到定军山那场惊世之战。

自从那九个字传开后,朝中对老将的态度日渐冷淡。许多年轻将领被提拔重用,而黄忠这样的老臣却逐渐被边缘化。

马超、魏延等年轻将领开始频繁出现在军事会议上。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得到刘备的采纳,而黄忠的建议却石沉大海。

就在病榻上,黄忠还在关心前线战事。他让人取来地图,指点蜀汉应该如何经营汉中,如何防备曹魏。

这些建议被整理成书,交到刘备案前。然而,这份凝聚着老将毕生经验的奏章,并未得到任何回应。

最后的日子里,黄忠常常提起年轻时的战斗。从长沙之战到定军山大捷,每一场战役都历历在目。

临终前,黄忠召来了麾下老部下。他将自己的佩剑分赠给几位跟随多年的将士,嘱咐他们继续为蜀汉效力。

赵云在黄忠逝世后,再次提出要回常山。这一次,他的请求更加坚决。

刘备派人慰留,许诺要给赵云更高的官职。但赵云只说自己年迈,想要归隐山林。

黄忠的葬礼很是简单,甚至连刘备都未亲自到场。这与他生前的赫赫战功形成了鲜明对比。

军中将士自发为黄忠送行,场面却十分壮观。从定军山追随他的老兵,几乎都来了。

关羽在给刘备的信中提到:"老将已逝,天命难违。"这句话背后,似乎也在暗示着什么。

后来的史书评价黄忠,多着墨于他斩杀夏侯渊的功绩。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晚年的遭遇。

张飞得知黄忠去世的消息后,在军中设祭,称赞老将一生忠义。这个举动让许多将士为之动容。

诸葛亮在议事时,也曾感叹:"老将之才,不应轻废。"这句话被后人解读为对刘备处事方式的委婉批评。

黄忠的故事在军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个关于功过是非的经典案例。年轻将领们从中吸取教训,更加谨慎行事。

他的死让蜀汉失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统帅。此后在与魏国的较量中,蜀汉在用兵方面屡屡失利,或许与此不无关联。

0 阅读:40

心境如止水

简介:心境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