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向军迷问起历史上最早的地空导弹是哪型,大家往往回想起击落过U-2的萨姆2。其实,导弹作战史上第一型进入作战值班的地空导弹却并不是萨姆2,而是美国的“奈基一阿贾克斯”。
“奈基一阿贾克斯”所在的“奈基”地空导弹家族究竟是一系列什么样的装备,这型开启美国陆基地空导弹发展历史的兵器,与同时代美国海军的“大黄蜂”计划,苏联的S-25\S-75系列导弹,乃至二战末期神秘的纳粹防空导弹计划又有无关联?
陆军的“防空鱼雷”二战期间,飞行在万米以上的轰炸机已经不再鲜见,超音速飞行的飞机与弹道导弹、反舰导弹都已经在战场出现。
飞得越来越快的轰炸机,打得越来越远的对地弹药,使得仍在使用身管武器的地面防空部队日渐力不从心。虽然二战中后期的高炮已经开始配备无线电遥控引信与雷达测距/预警装置,甚至有了早期的自动化机械火控能力,但是一个核心的难题已经不容忽视:高炮的射程不够了。
就算是使用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高炮部队的有效射高也只能勉强维持在1万米左右。因为超过这个高度,弹药就算能飞到,也要耗去较长的时间。更不要说高炮本身的杀伤效率就不高,击落一架高空飞行的轰炸机往往需要消耗几千发弹药。
早在二战中期,美英两国的轰炸机部队已经针对德日两国的大口径高炮“炮弹升空慢”而总结出了相关的战法。这种战法逼迫德国一方面不断升级防空指挥体系的反应速度,一方面开始了地空导弹的研制。
同时期,美国陆军也敏锐地发觉到高炮即将落伍的事实。1944年2月,美国陆军机关向战时的陆军服务部队发出了论证研制一种“大口径防空火箭鱼雷”可行性的要求。同一时期,美国海空两军也开展了一系列战术火箭的预研工作,但谁都没能想到,这种“大口径防空火箭鱼雷”,竟是后来全世界第一型进入作战值班的地空导弹的雏形。
1944年底,盟军在欧洲发现了德国的AR234喷气式轰炸机,这使得美国陆海两军不约而同的加速了在研的多种防空拦截火箭武器的研制步伐。1945年1月26日,美国陆军军械部主任签发文件,将这种防空导弹武器的研制交予贝尔实验室进行。2月8日该项目被命名为“奈基”计划。
第一个跑完全程的女神“奈基”是古希腊神话中战争之神帕拉斯与誓言女神斯提克斯所生胜利女神尼刻的一种音译。运动品牌耐克则使用另一个音译。在神话故事中,奈基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表姐,更是胜利与好运的化身。巧合的是,作为兵器研制的“奈基”,也恰巧是地空导弹研制这场“赛跑”中,第一个跑完全程的。
1945年,贝尔实验室对“奈基”计划最早提出的指标设想是:“一种最大飞行速度达到800千米/小时、可以爬升到18300米的导弹。”为了实现该设想,导弹应该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搭载固体助推器。使用地面雷达跟踪拦截目标,并配合无线电遥控导弹飞向拦截点位。随着设计的完善,这型导弹被确定使用固定发射设施发射。
与同时代美国海军正在推进的“大黄蜂”计划一样,“奈基”计划从开始便因为系统架构招致了同军种内类似项目的排挤。原来,“奈基”不是当时美国陆军在研的唯一地空导弹项目。当时美国陆航也在推进一个类似于地空导弹的计划——GAPA。
GAPA是美国陆航以“地对空无人驾驶飞机”为名研制的一种大型远程战斗机项目。这种无人战斗机拟通过遥控方式在远距离拦截入侵美国本土的大型轰炸机,项目承包商是波音公司。至于这种无人机与敌方轰炸机交战的方式,毫无疑问是自爆或者撞击。所以它也是一种地空导弹。
由于“奈基”计划从一开始就打算使用火箭构型,所以它的飞行器研制难度看似略高于GAPA。后者看似有光明的前景,“奈基”项目在美军内部一度缺乏支持。不过贝尔实验室为“奈基”计划打造的项目团队也并不弱,他们还带有很强的美国陆军风格。其中美国陆军的弹道研究实验室负责战斗部研制,皮卡丁尼兵工厂负责战斗部生产。宾夕法尼亚州的美国陆军弗兰克堡兵工厂负责引信。道格拉斯公司负责导弹的弹体,空气喷射公司负责助推器,贝尔公司负责液体发动机。
与同时代其他的导弹研制团队一样,贝尔实验室在完善“奈基”导弹的气动外形与发动机设计时,一度遇到了些麻烦。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固体燃料助推器。虽然布局较为简单的“奈基”早在1946年9月便开始到白沙靶场开始了气动样弹的相关实验,但空气喷射公司供应给美国陆军的标准JATO推进器无论采取哪种集束安装方式,都出现了推力不均匀,燃烧时长不等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助推器质量不好,而是当时的固体火箭生产技术与设计尚没有达到今天的水平。
为了克服这个难关,贝尔实验室的研制团队将目光放到了同时代美国海军交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与康维尔公司进行的“大黄蜂”计划上。当时,“大黄蜂”计划的第一个产物——“小猎犬”导弹已经形成气动和推进设计。“奈基”团队直接挪用了“小猎犬”导弹的固体助推器安装到“奈基”上,终于解决了集束助推器推力不均的问题。
同时,由通用电力等公司研制的導弹制导系统相关元器件纷纷取得突破,“奈基”计划终于在1948年之后走上了正途。这时,与“奈基”抢预算的GAPA项目也突然变相地退出了竞争。原来,1948年美国军方经过基韦斯特协定,将陆航部队从陆军分离。GAPA项目跟着陆航部队一起,成为了新生的美国空军的研制计划。附带一说,后来GAPA经过SAM-A-1样弹,最终发展成了很不成功的CIM-10“波马克”导弹。它的一部分技术成果后来成为了美国空军巡航导弹计划的铺路石。
1951年11月27日,“奈基”导弹首次成功的利用试验火控系统击中了一架QB-17靶机。经过20余次同类试验,1952年4月,“奈基”导弹进入了正式量产阶段。虽然它的全套战斗系统完成研制,还是在一年后的1953年初。但此时美国陆军已经迫不及待的下达了超过300套发射系统、10000余枚导弹的订单。美国陆军赋予“奈基”的编号是SAM-A-7。而“奈基”的改进型也已经开始研发。
此时,无论是苏联的SA-1(S-25“金雕”)导弹,还是美国海军的3T导弹家族,以及自己的“前对手”——“波马克”,都离完成研制尚有一大段时间。起步较早,指标要求较为清晰简单的“奈基”,就成为了人类第一代地空导弹中第一个“撞线”的品种载入了史册。
阿贾克斯与大力神就在SAM-A-7入役之后不久,美国陆军便发现“奈基”导弹提供的战斗力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杀伤力上。“奈基”是一种主要拦截敌方重型轰炸机的地空导弹,可是到它入役时,苏联空军已经开始列装喷气式大型轰炸机,并可能开始研制巡航导弹。面对迅速崛起的威胁,美军判断SAM-A-7原有21000米的最大射高与48千米的水平射程恐怕已经不能应付。而根据美国科研部门的评估,“奈基”导弹系统的警戒雷达分辨率不足,面对密集编队目标时容易判断失误。
如何在制导系统精度不变的条件下,增强对密集编队目标的杀伤效率呢?冷战中美军的选择当然是搭载核战斗部。1952年,贝尔实验室向美国陆军提交了两种“奈基”核弹化方案,其中一种是为现有SAM-A-7导弹加挂WX-9型战术核武器。另一种则是改动导弹设计,利用既有“奈基”系统的火控装置与部分发射设备,搭载XW-7型战术核武器。
WX-9是一种枪式起爆原理的裂变核武器,它的爆炸当量约在15000吨级别。该战斗部的外形轮廓比较瘦长,且尺寸可以被安装进SAM-A-7的370毫米级弹径的弹体内。使用该战斗部易于继续使用已经下线的SAM-A-7成品,但是枪式起爆的核武器起爆效率不如内爆式。美军当时已计划逐渐停产枪式起爆的原子弹,所以它的威力与升级前景并不好。
相比之下,后来发展成为W-7的XW-7就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内爆式裂变核武器。不过由于结构区别,内爆式的XW-7的外形轮廓是个短粗的柱状物,它的直径超过了SAM-A-7的弹径。所以“奈基”要想搭载内爆式的核战斗部,就必须要重新研制更大的导弹弹体。
1952年底,美国陆军决定选择第二种方案。先前进入生产的SAM-A-7被命名为“奈基I”,而为搭载内爆式核战斗部的导弹被命名为“奈基B”,还被赋予了SAM-A-25的编号。这是一种使用新型集束助推器、射高、飞行速度与制导精度,乃至导弹尺寸都大为变化的地空导弹。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美国三军装备编号统一,“奈基I”被改称“奈基一阿贾克斯”,编号变更为MIM-3。“奈基B”则被改称“奈基一大力神”,编号变更为MIM-14。
“奈基一大力神”导弹入役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部分该导弹被直接配属到早先为“奈基一阿贾克斯”导弹建设的固定发射阵地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被部署到欧洲、亚洲。而先前生产的“奈基一阿贾克斯”除少部分被出口给美国的盟国外,大多数都在上世纪60年代初退出了现役,剩余导弹大多被用于训练或改装消耗掉了。
奈基家族的技术特征◎导弹
“奈基-阿贾克斯”与“奈基-大力神”是冷战初期美军外形最具特征的战术导弹。两种导弹虽使用类似的发射装置、火控系统。但是导弹外形和结构完全不同。
MIM-3“奈基-阿贾克斯”是“奈基”导弹系列的开山之作。它采用细长的鸭式箭型弹体,在弹体后方装有一具带3片弹翼的M5型固体燃料助推器,推力246千牛。导弹全长9.96米,弹径0.37米。加上助推器翼展为1.9米,全重1.12吨。该导弹的尺寸并不大,战斗部仅重136千克,水平射程48千米,最大射高21000米(作战射高约在18000米左右),飞行速度马赫数2.25。
导弹的弹体部分共有三组4片三角形弹翼,按照轴对称布局布置。其中位干最前端的是可动面。在可动面后方的第二组小型弹翼上安装有制导用天线。最后一组大型弹翼是导弹的安定面(为铝合金蜂窝结构)。在导弹蒙皮外侧弹翼之间的四个方向上布置有供电缆和液压管线的荚舱。弹内共有5个主要舱段,从弹头开始依次为控制设备舱、制导设备舱、战斗部舱、发动机舱、铰接装置舱。“奈基-阿贾克斯”导弹上面级使用贝尔公司生产的液体燃料发动机,推力11.6千牛。
MIM-14“奈基大力神”导弹是“奈基”家族装备范围最广的型号,也是MIM-104“爱国者”地空导弹入役前美军的主力高空拦截弹。它同样采用鸭式布局,但弹体比较粗壮。其助推器为集束设计,型号为M42型,内含4具轴对称布置的M5E型固体助推器,推力978千牛。集束助推器在頭尾拥有巨大而结实的钢制弹箍,尾部拥有四片固定尾翼。
导弹全长12.52米,弹径0.53米(助推器直径0.8米),翼展达3.5米,全重4.85吨。MIM-14导弹开始搭载W-7核战斗部,当量达到了0.25至2.8万吨。后来经改进搭载W-31核战斗部。这是一种助爆裂变核武器,当量在0.2至4万吨上下。MIM-14导弹还可以携带T45等型号的常规战斗部,这类战斗部重量不超过500千克。
“奈基-大力神”的弹体部分使用两组4面前后布置的三角翼,靠前的一组小型翼面为固定设计,翼尖后部伸出的是制导信号接收机天线。在这组翼面后部的是一组大型三角翼,长度占到弹体三分之二长度。这组弹翼尾部有可动面,是导弹的控制面,在可动面外侧还可以看到带有配重作用的作动器舱。弹体内测共有6个舱段,分别为:头锥舱,制导设备舱,战斗部舱,发动机舱,动力控制舱,喷口舱。“奈基-大力神”的上面级使用聚硫公司生产的M30固体燃料发动机,推力44.4千牛。
“奈基大力神”的射程、射高、飞行速度均比“奈基-阿贾克斯”大为提升。其射程达到140千米,最大射高达到45700米,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3.65。同时两级发动机均使用固体燃料,大大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改善了使用条件。
◎制导与作战方式
“奈基-阿贾克斯”与“奈基-大力神”两种导弹使用的制导方式类型相同,均为无线电指令制导,只不过涉及的雷达有些许区别。
所谓无线电指令制导,就是说导弹的制导飞行要靠控制站的无线电信号遥控来实现。发射阵地里控制站的人员发射什么指令,导弹就往哪边转向/俯仰。
第一代战术导弹中,这种布局十分常见。因为当时人类的军事工业水平还无法将雷达或者光电传感器以及其它电子元器件“做得够小”而塞進导弹。换句话说,这一代导弹上,大多没有搭载雷达。
那么如何实现导弹“撞上目标”呢?“奈基”家族给出的方案是比较复杂的。首先,导弹作战系统通过防空预警网获得目标预警信息,继而进入战备。这时阵地指挥官会命令阵地的搜索雷达跟踪潜在目标。通过射控计算机评估筛选哪些目标可能进入自身负责拦截空域,之后做出交战决策。同时待发导弹会被装上发射架,各批次弹药依序进行射前准备。
“奈基”系统的阵地往往有2至3种用于警戒/照射的搜索雷达,2种用于跟踪目标和导弹的跟踪雷达。其中工作距离较远的是高能量搜索雷达(HIPAR),工作距离较近的是低能量搜索雷达(LOPAR),根据时代不同还有1至2部配合HIPAR工作的补充测高雷达。HIPAR雷达由于视野较远,同时也是美国国土防空警戒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北美远程早期预警线(DEW)体系建设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概念。在“奈基-阿贾克斯”体系中还不是“奈基”系统的一部分。
当HIPAR发现目标后,“奈基”阵地内的射控指挥系统会不断计算拦截点和其他系统开机的时间,当距离达到LOPAR的工作范围后,HIPAR会把跟踪交由分辨率更高的LOPAR。目标接近导弹发射的决策距离后,LOPAR会再将目标跟踪交由目标跟踪雷达(TTR)进行。
这时,阵地指挥官会下令发射导弹。通常一个目标至少需要发射2至4枚“奈基”。导弹起飞后,与TTR类似外形的导弹跟踪雷达(MTR)会时刻跟踪导弹的轨迹。此时始终在接收导弹与目标位置轨迹数据的射控计算机会不断的向导弹控制站提供建议的拦截点数据,待到导弹的固体助推器燃烧完成(这段导弹无法调姿,做弹道飞行)后,控制站人员开始遥控导弹飞向拦截点,之后根据射控系统的建议手动引爆战斗部。
直观的讲,“奈基”系统在拦截目标时,搜索用到大小2种雷达,跟踪目标和导弹则另用不同的雷达,对目标与导弹的跟踪是分开进行的。导弹在拦截中只需要做一件事:接受地面遥控信号调姿。
虽然“奈基”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已退役,但其制导设备的相关情况至今尚未全面解密。通过有限的资料,我们能够得知以下的信息。
HIPAR一般为AN/MPQ-43/44系列,辅助测高雷达可能是AN/FPS-6型。在“奈基”的服役后期,有阵地使用AN/FPS-69/71雷达作为HIPAR。
LOPAR雷达是“奈基”系统最常见的三种天线设备之一。它使用一种天线罩截面为类三角形的五面体的天线。在天线罩内部,这部雷达由一种具有两组反射面的抛物面天线构成。该雷达工作在S波段附近,工作距离约在200千米上下,型号不明。
TTR雷达与MTR雷达是另外两种常见的“奈基”配套天线。它们在“奈基-阿贾克斯”与“奈基-大力神”时代的天线形状与型号均不相同。以“奈基阿贾克斯”配套的AN/MPA-4型TTR雷达为例,它使用外形明显的透镜天线,振源在圆盘型透镜的后方。振源与透镜组成的天线部分随天线的高低机耳轴俯仰,天线所在的台架提供方向变化能力。它是一种使用笔形波束的雷达,工作在x波段,作用距离80千米左右。
在“奈基-大力神”系统中,TTR与MTR的天线均发生了外形变化。天线耳轴两侧有用于消除无效波瓣和杂波的挡板,让人想起中世纪欧洲贵族的衣领。透镜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由盘状变成了鼓型。“奈基一大力神”的TTR雷达透镜形状为切尖结构,而MTR使用类似于美国海军的AN/SPG-55雷达的透镜形状。在部署时,这两种雷达的天线还会沿着挡板安装一层织物构成的软式天线罩,远看像是一只气球。这两部雷达由西部电汽生产,也工作在X波段,工作距离大干导弹射程。但型号不明。
“奈基”系统使用的射控指挥系统是AN/FSG-1。随着“奈基”的改进,该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它的一部分架构后来应用到了其他同类设备的设计中。
用今天的眼光看,“奈基”制导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一部MTR雷达只能跟踪一至两枚导弹,所以阵地有几部MTR雷达,就能指挥几枚导弹。由于一个目标需要多枚导弹拦截,所以阵地上需要拿出大量空间部署比目标跟踪雷达还多的导弹跟踪雷达。它的拦截效率与多目标交战能力很低。同时,“奈基”系统的制导方式、雷达与导弹自身指标的原始程度都导致了其抗干扰能力很差,应对防区外发射武器与弹道导弹的能力比较有限。
◎奈基的发射阵地
从最早的“奈基-阿贾克斯”到“奈基-大力神”,整个“奈基”系统在美国本土的交付部署持续了十年左右时间。在这一段时间中,美国在本土东西海岸的若干个城市圈,军工研制生产地区构建了超过200个“奈基”固定阵地。它们的命名方式很简单,即设施的头两个字母为所在地区的缩写,后面的两位数字段为所在地域的方向,最后的后缀字母为设施的类型。
美国东海岸北部城市群是“奈基”阵地的重点建设区域,这里包括了大量战略武器生产商设施和重要城市。另外佛罗里达和也是重点建设区域。
典型的“奈基”阵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发射区”,“指挥区”和“居住区”。发射区一般包括4的倍数数量的发射架,每部发射架还至少备有一个弹容量为12枚左右的地下弹库。弹库使用电梯将导弹提升至地面,之后发射人员要在地面露天环境中操作设备将导弹安装到发射架上。所以在污染环境中,该系统的持续作战能力比较弱。
指挥区包括地下指挥所和地面部署的LOPAR、MTR、TTR雷达。考虑到抗打击与雷达捕捉目标的及时性需要,指挥区一般与發射区相隔,但仅距一千米左右。居住区包括宿舍和后勤用设施。令人意外的是,“奈基”系统的居住区一般都在地面,且不具备任何防空能力。
两种“奈基”导弹所在的系统都采用固定发射设计。虽然“奈基一大力神”系统进行了野战化运输的相关尝试,但是也仅仅解决了LOPAR、TTR与发射架、指挥舱的“上车”部分。导弹系统其他设备的机动部署设计,到该弹退役都没有完成。这些设备“下车”展开也需要较长时间,美军也从未真的让“奈基”进行机动部署。
奈基的服役与后代“奈基-阿贾克斯”导弹除装备美军外,还曾短暂提供给一些美国的盟友使用。“奈基-大力神”的在美军的服役则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甚至更晚。该导弹还装备到了包括西德、土耳其、比利时、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韩国与意大利的“奈基一大力神”系统退役最晚。它们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仍在作战值班。而台湾的“奈基-大力神”导弹情况比较复杂。很多资料指出,这些装在山洞里的古董直到本世纪初还维持着一定的战斗力。直到今日可能还有部分导弹处于封存中。
“奈基”家族在韩国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多种弹道导弹性质的子型号。这与美军在冷战期间的另一种地空导弹MIM-23“霍克”日后在伊朗的“由地上天”,有着几分异曲同工之感。然而从技术上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奈基”与美国海军的3T导弹一样,本就具备对地攻击能力。
而在“奈基-大力神”入役之后,美国还在上世纪60年代初研制过一个名为“奈基Ⅱ”的项目,该项目的导弹后被命名为“奈基-宙斯”。它是一种主要用于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中后段反导拦截器,射高在280千米级别。该项目还重新设计了弹体、作用距离更远的火控雷达等配套设备。并在1959年开始了试射,先后多次击落过运载火箭靶标。
不过经过论证,“奈基-宙斯”的性能指标并不足以完成针对洲际弹道导弹的拦截任务。后来该项目在1964年被美国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下令取消。
“奈基-宙斯”与同时代美国海军“大黄蜂”计划中的第四个T系列导弹——“台风”定位类似,研发思路也很相近,不过他们的最终结局完全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反弹道导弹的架构论证还不充分,后来美苏两国的限制导弹武器相关条约更一度暂停了这类武器的发展。之后,“奈基”家族还发展了一些型号,但大多仅是科研用的火箭平台。
如今,幸存的“奈基”已成为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军事博物馆与公园的常见展品。它独特的外形与展牌上“可携带核战斗部”的说明,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冷战时代军事科技发展的神秘故事。
附录:纳粹德国地空导弹计划掠影
二战期间,美英两国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使得纳粹德国元气大伤。实战中的需求,也促使德国在防空武器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尝试,地空导弹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其中两种。
“瀑布”导弹
“瀑布”导弹是V-2弹道导弹的对空改进型。该弹研制起步于V-2形成设计后不久。由于V-2导弹发动机采用需在发射前加注的液体燃料,所以它作为地空导弹存在先天缺陷。曾主导V-2发动机研制的沃尔特·蒂尔博士为此领导团队研发了新的液体燃料发动机。
“瀑布”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在最初的设计中,该导弹接受的遥控指令设计类似于后来反坦克导弹的瞄准线式,但配有简单的射控计算机。由于没有导弹跟踪雷达,它的瞄准需要使用光学手段,所以只能打击昼间出现的飞机。
“瀑布”导弹的样弹在1944年3月开始了试射。不过由于蒂尔博士死于盟军针对德国导弹工业的“海德拉”行动,该导弹的研发收到了巨大打击。试射中的“瀑布”导弹是一种只有V-2四分之一大小的导弹,其外观看上去像是小号的V-2在弹体中部加装了一副弹翼。
到德军撤离佩内明德试验场,“瀑布”导弹共进行了35次试射,但距离完成设计还很遥远。该导弹还有至少一枚较完整弹体存世,陈列在美国的空军博物馆,相信是“回形针”行动的“战果”。
“莱茵女儿”
二战结束前,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还曾经研制过除了V-2之外的一系列战术火箭项目。其中的“莱茵女儿”就是一种地空导弹。
“莱茵女儿”导弹是德国陆军在1942年提出的一项研制计划。该导弹与莱茵金属公司研制另外几种廉价战术火箭拥有类似特征,比如可以安装到高炮的炮架上发射,采用固体燃料等。
该导弹的布局设计值得读者关注,它使用两级布局,弹体较粗,有2组位于弹体上“前小后大”的弹翼,另有1组助推器上的固定弹翼,弹翼全部为木制。其中位于弹头的那组为可动面,使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舱内的布局为:飞控设备舱在前,发动机在后。助推器使用多具发动机构成的集束布局。
“莱茵女儿”导弹共有3个子型号,R1型的两级部分均使用固体发动机,R2型改进了发动机功能,R3型上面级使用液体发动机,助推器使用固体发动机。
该弹长6.3米,弹径0.54米,战斗部重136千克,最大飞行速度1080千米/小时,全重1.75吨。到战争结束,“莱茵女儿”虽然已经进入试射,但还没有完成除了气动布局外的任何配套系统设计。
“莱茵女儿”有多枚完整实弹存世,其中陈列在美国、英国博物馆的保存状况极好。通过观察实物,参观者不难发觉这种导弹与后来的萨姆1、“奈基”两弹都存在着些许相似性。其中尤以可动面的作动方式与萨姆1/2导弹类似。
其实二战结束后,美、英、苏三国都从德国缴获了“莱茵女儿”、“莱茵信使”等纳粹导弹的技术文件、样品甚至研制人员。在该领域,钱学森曾参与的“回形针”行动就把研制了V-2的冯·布劳恩“请到”了美国。而承担苏联萨姆1导弹研制的第一特种设计局(后来功能被拉沃契金局继承),就有相当一部分成员是苏联从德国俘虏的纳粹火箭研究人员。
逆我者 天下共诛之
德国“莱茵女儿”更早[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