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婚恋,才子佳人两相宜

鹰哥爱写文 2024-03-20 08:31:15

​《李清照传》作者:卫淇

​在上一节,我们讲述了李清照的家庭出身和成长背景。正是父亲李格非的开明大度,让李清照可以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尽情读书、尽情写诗写词。特别是两首小词和两首和诗,让李清照声名远播,成为人人盛赞的才女。已经到了婚嫁年龄的李清照,也因为这一身份,觅得了生命中的良人。这一节,就让我们看看属于李清照的风花雪月。

始于才华的倾心爱慕

对于北宋而言,文艺圈就是当时最受人瞩目的圈子。就拿北宋初期的柳永来说,他虽然科举不顺,但论民间影响力,绝对算得上是顶流,随便一首词,就可以捧红一个歌女。北宋中期的苏轼更是顶流中的顶流,诗词被大家争相传诵。

李清照也踩中了时代的红利,她所处的时代,政治平稳、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安定,自然就开始关注精神需求,诗词就成了社会的社交利器。也正因如此,李清照的诗词受到文人墨客们的关注。这中间,一方面有猎奇的心理,一方面也得益于当时爱好诗词的社会风尚。

伴随着两首清丽婉约的小词,人们看到了李清照的蕙质兰心,伴随着两首气势铿锵的和诗,人们看到了李清照的气宇不凡。这样的女子,如何让人不喜爱、不讨论、不称颂呢?

因此,“李清照”这个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文人墨客的集会中。人们都在讨论着这个奇女子,讨论着这位出身名门、才貌双绝的少女。这其中,就有一位少年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时吏部侍郎赵挺之的三儿子,出身富贵之家的他,从小就有一个很高雅的爱好——收藏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文。这赵明诚从九岁开始,就天天研究金石文刻,天天看、日日瞧,时间一久,也成了金石学领域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被时人称为“金石才子”。这时的他,还是个太学生,和李清照的堂哥李炯是同窗好友。

当时李清照名动京城,诗词被人们广为传抄诵读,太学生们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太学生们还有个天然便利,那就是李清照的堂哥李炯是他们的同窗。而李炯从小和李清照一起长大,和李清照很是要好,所以只有李清照有新作问世,李炯就“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一时间可以看到。

就这样,借着李炯的光,太学生们总能读到李清照的新作。赵明诚就在这一首一首的诗词中,逐渐沦陷。如果说对李清照的喜欢是始于才华,那上元佳节的灯会,则让赵明诚怦然心动。

上元灯会的怦然心动

大相国寺的上元节灯会,是宋朝的盛事。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大相国寺更是挂满彩灯,热闹非凡。欧阳修就曾用“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绘这一胜景。

如此良辰美景,很多人都会带着家眷出游,观看这满城锦绣。平时待字闺中的女儿们,也会在这一晚精心装扮,期待能邂逅一位谦谦君子。要知道,封建社会的少男少女,平时是没有什么机会见面的,上元灯会就成了他们相见的唯一机会了。满街的花灯,满城的浪漫,满心的期待,而李清照和赵明诚,也在这里初次相见。

那天的上元节,李格非一家和赵挺之一家不期而遇,彼此寒暄时,李清照第一次见到了赵明诚,他相貌俊朗,带着一身书卷气,真真如传闻中一样,是一位潜心学问的“金石才子”。

此刻的李清照,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只此一眼,她的心便砰砰乱跳起来。而那边的赵明诚也在悄悄看着她。李清照的诗词赵明诚已经读了太多遍,心生爱慕的他,早已在脑海中想象了无数遍李清照的样子。这一刻,脑海中虚幻的身影,终于变得清晰。眼前的李清照,气质不凡,有着和她文字一样的清新秀丽,又有着不同于脂粉女子的超凡脱俗,那种气韵美深深触动了赵明诚的心。

身在古代,功名最重,爱情最轻。所以古代的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爱情只能靠边站,很多夫妻甚至是在结婚当天才第一次见面。如果没有遇见李清照,赵明诚或许也会接受这样的安排,娶一个不认识的妻子,开启一段陌生的婚姻。但是现在他遇到了李清照,就再也挪不开眼睛了。所以,即便古代没有恋爱自由,赵明诚也要主动出击,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

身为太学生的他,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李家。但这并不突兀,因为李格非是当朝名士,也曾任教太学,算得上是赵明诚的老师,加上李炯是赵明诚的同窗好友,赵明诚进出李家,拜访学问,亦是名正言顺。

从那之后,赵明诚这个的名字时常出现在父亲李格非和堂兄李炯的口中,让李清照不得不对他关注起来。

一眼一眸,心意相通

一天,李清照正在花园里荡秋千,微微的汗已打湿了轻薄的衣衫。因为紧紧抓握着秋千的绳索,她的两只手也有些僵硬了,于是李清照慵懒随性地靠在秋千上,打算休息一会。

余光中,她突然瞧见一个人走了进来,又惊又喜、又羞又急。好不容易见到了这个朝思暮想的人,但自己却没有精心打扮,让他看见自己最美的一面,反而是现在这邋里邋遢的形象。李清照心里一急,急忙跑向内室,但走得太过匆忙了,脚上的绣鞋也掉了,头上的金钗也抖得歪歪扭扭,真是羞死人了。

马上就要跑到内室了,可她很想再多看对方一眼。深居闺中的她,想见他一面、看他一眼,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直接回头看他,又太明显了,不符合自己大家闺秀的身份。怎么办呢?懊恼间,李清照突然看到了门边的一株青梅。她缓缓停下来,倚门回首,假装去闻青梅的香味,但眼神,分明已飘过了万千障碍,飞到了那个人的身上。在那轻轻一嗅间,这个既羞涩又大胆的女孩,占尽了夏日的风情。

之后,这一幕在李清照的心里无数遍地回放,她落笔成词,把对恋人的喜欢,凝结成一首《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令,将少女的曲折心思写得蔚为生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仿佛就在眼前。即便相隔千年,每一个热恋中的少女,也能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感受到共鸣。这就是李清照词作的魅力之处,而能让她如此牵挂的人,又有谁呢?赵明诚而已。

在赵明诚一次次的拜访中,两个人的心意走得更近了。那种微妙的感觉,被李清照写在了《浣溪沙·闺情》中: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瞧,好一句“眼波才动被人猜”。两个人即使不能互诉衷肠,但一个眼神、一个嘴角,足以心领神会、心灵契合。

不惧阻隔,终成眷属

只是在那个没有婚恋自主权的时代,他们的婚姻自己说了不算,必须由父母主导,这样一来,两个人还能走到一起吗?

说起来,李清照和赵明诚是门当户对的,他们的父亲都是京官,家世相当,并不存在阶层差异。两个人也是才学品行俱佳,堪称“才子佳人”的绝配。可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还有一个巨大党派之争。

北宋政坛最大的问题,就是党派之争。朝中的大人们因为政见、利益等问题,分化成不同的党派。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实施后,朝中形成了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两党之间互相攻击,只要一方当权,另一方就会遭到贬谪,如此循环往复。

比如,当时革新派当政后,因为担心守旧派东山再起,直接把守旧派的代表苏轼贬到偏远的海南,为的就是置苏轼于死地。长此以往,两党积怨颇深,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很不幸,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属于守旧派,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属于革新派。爱上宿敌家的孩子,李清照和赵明诚在一起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么,赵明诚是如何说服父亲去向李家提亲的呢?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人知道真相,倒是元代的伊世珍,在他的笔记小说《琅嬛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赵明诚有一天找到父亲赵挺之,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读了一部古书,至于书中的内容了,醒后全忘了,只记得三句话,叫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不解其意,特意向父亲请教。

赵挺之将这句话琢磨了一番,然后告诉赵明诚:“你将来会娶一位擅长写词的女子为妻。”看赵明诚还是一脸疑惑,赵挺之继续解释说:“‘言与司合’就是‘词’,‘安上已脱’即为‘女’,‘芝芙草拔’就是‘之夫’,合起来不就是‘词女之夫’吗?”

赵明诚恍然大悟,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姻缘的指引。但他问父亲,谁又是“词女”呢?当时的李清照已经名动京城,京城中最善于写词的女子,不就是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吗?于是,赵挺之就到李家提亲,李清照成了赵明诚的妻子。

事实上,作为父亲的赵挺之十分精明,他知道这只是儿子编造的一个故事,借以表明“非李清照不娶”的心意。当时宋徽宗刚刚即位,努力缓和新旧党争之间的矛盾。时局的缓和,让李清照和赵明诚有了成亲的可能。何况李清照名满京城,能嫁到赵家,也是光耀门楣的幸事。至于李格非,他本就是“宠女狂魔”,万事以女儿的幸福为重。早已明白女儿心意的他,也欣然应允了这门亲事。

据说李清照的聘礼不要金银珠宝,只要书画诗帖,而这些正是赵明诚的专长。就这样,才貌相当、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两人,顺利完婚,成为夫妻。那一年,李清照十八岁,赵明诚二十一岁。

李清照遇到赵明诚,是一种幸运。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赵明诚爱慕她、欣赏她、尊重她、钦佩她,有了他做坚实的后盾,李清照在之后的人生里,才能继续大放异彩,成为冠绝千古的一代女词人。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