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甘井子区西小磨子村海水潮间带湿地迎来大批蛎鹬栖息,数量由前几天的30余只增至90余只。对此,大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谷国强表示,蛎鹬聪明有趣,且有“嘴硬”的特点,在世界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大连都会迎来这群特殊的“客人”。这段时间,正是市民和观鸟爱好者观赏蛎鹬的绝佳时机。
蛎鹬群现身大连 甘井子区西小磨子村海水潮间带湿地一直以来都是候鸟迁徙途中经过我市的重要停歇地,2月19日,谷国强来到此地进行候鸟观察。到达湿地后,经过细致观察与统计,谷国强惊喜发现,此次到访大连的蛎鹬数量由前几天的30余只增至90余只。相较于往年,数量有所增多。 据谷国强介绍,蛎鹬体格健壮,腿脚粗壮,是中等涉禽,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它们的羽毛黑白相间,红色的嘴巴长而直,腿是粉红色的,常栖息于沿海多岩石或沙滩的河口、沙洲与江河地带。“值得一提的是,蛎鹬红色的喙如钢似铁,可以用来撬开软体动物,有‘嘴硬’的特点。”谷国强说,他曾经观察到,当蛎鹬发现海贝后,仅仅三下就可以撬开硬壳,吃到鲜美的贝肉,比人类使用工具还快。
蛎鹬聪明且有趣 “蛎鹬是一种聪明、有趣的鸟类。”谷国强告诉记者,蛎鹬常在海滩附近的乱石荒滩繁殖,繁殖巢异常简陋,只用小石块围成一个圈,防止卵四下滚落,蛎鹬夫妻轮流孵卵,一只卧在巢中,另一只除了觅食外,大多数时间站在孵化巢几十米之外警惕地保卫着自己的家园。“如果有天敌动物(包括人类)走近繁殖巢,放哨的那一只会主动做出各种动作,发出尖厉的叫声,将天敌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一边。”他说,当天敌依然靠近繁殖巢时,蛎鹬会装作受伤的样子在地上拖拉着一只翅膀爬行,而当天敌向它靠近,它会飞离一小段距离,继续引诱,直到天敌远离繁殖巢。 谷国强表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海边向一片乱石走去,忽然看到一只蛎鹬出现在他面前,并且挡住了他的去路。“正疑惑之际,才发现原来是另一只蛎鹬正带着两只小鸟儿向海边跑去。”他笑着说。
文明观鸟,不要打扰它们的生活 谷国强还表示,今年的蛎鹬数量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这一现象得益于大连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面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谷国强提醒,广大市民和观鸟爱好者应秉持文明观赏的理念。请勿向蛎鹬投喂食物,随意投喂食物可能改变它们原本的饮食习惯,影响其正常觅食行为和消化系统健康。更不要惊吓蛎鹬,突然的声响或举动都可能让鸟类受到惊吓。“建议大家保持适当距离,远远地观察或拍摄,尽量不要打扰它们,让蛎鹬在大连能够自在地生活。”他说。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林川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