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最初源于清代广东新会、开平、台山、恩平四个地区的人们,对粤东地区迁来的族群的称谓。
发展至今,相关数据显示客家人已经发展到1亿人。
这么多的客家人,究竟是哪里的客?他们的老家又在哪里呢?
或者说,第一批客家人,是从哪里迁徙出来的呢?
岁月荏苒,客家人离家已过千年,不可否认,每个客家人的祠堂里,都供奉着先祖,留有族谱,但都是阶段的历史,毕竟一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
对客家人老家,南迁第一地寻找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种情况在2007年终于有了相对的定论。
这年8月,“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与会的史学家、考古学家确认:客家南迁第一地在洛阳偃师,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在偃师。
偃师,洛阳市辖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人口不足54万。
偃师之名寓意和平、吉祥。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周武伐纣,回师息戎,因我偃师”。息偃戎师,马放南山,表示和平到来,偃师因此得名。
而对于客家人老家,南迁第一地这个判断,却来自岁月的动荡。
那一年,距今将近2000年。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永嘉五年(311),京师洛阳失守,以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入主中原,开启了南北朝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几百年的浩劫。
随之而来的,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晋朝皇室和黄河流域广大民众南迁。
关于这次南迁的人数,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说:到达长江流域的至少有70万人。。陈寅恪则在其《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说“南来的上层阶级为晋的皇室及洛阳的公卿士大夫”。
当年洛阳故城,成为今天研究南迁活动的考古坐标,而发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则多数位于今河南偃师,这些珍贵的文物,无不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是客家人祖地。
在这里,客家人被称作“河洛郞”,因为以偃师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
如今偃师,是一个清幽的地方。
城不大,人不多,车不喧哗。而在游客会有内心平静的感觉。
偃师虎头山,竖立有“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是客家人寻根溯源的一个标志符号。
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乡愁不断。
“南人至今能晋语”,很多学者认为,今天的“客家话”,就是当年的官方语言,是西晋时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通行的“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