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鹿翻车了。
翻车到什么程度呢?直接性转为「白先生」。
也是真的相信“娘”是贬义词。
比如前几个月的《妻子的浪漫旅行》,大家讨论蓝颜知己,苗苗切入话题的方式就是张嘴介绍“因为我从小到大的性格都是偏男孩子一点”开始铺垫。
一段话表述完毕还要拉着陈乔恩结盟“我们性格偏男孩的人都一样”。
就,怎么说呢。
每句话都隐隐约约的透露出一种和“你们普通女生”不一样的傲慢&偏见。
参考前文白鹿的经典发言,除了强调“我是男孩子”以外,出现最高频率的就是“太娘了”。
陈钰琪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就说过“不喜欢粉色,太娘了。”
陈钰琪回:“你果然是个女孩。”
前两周《毛雪汪》中孙怡说自己男生性格。
“你下次再给我娘我就给你一拳,让你知道社会险恶,女孩不能随便撒娇。”
可在表达的时候,往往给人的感觉更背离原意,不是说“我性格很男孩子”,而是在说“我才不是那些普通女生”。
毕竟在如今舆论场中,“娘”一方面是被默认的柔弱、不堪重任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又是国粹里经典代名词,还另有各式各样带着“女子旁”的消极负面的词语、符号。
这些都足以让不少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意识地拒绝向女性特征靠拢。
而这些掌握更多话语权重与声量的女明星们,试图从女人的范围中抽离。
不去改变群体的刻板印象,反而选择相信并且在传播中为污名化的标签献上佐证,更进一步加深社会对女性的错误认知。
所以你看,在厌女土壤下,即使是女性也有可能成为施暴者。
巧的是,在白鹿上热搜的前一天,李晨也因为自己在跑男中说女生为“累赘”而道歉。
一种是往上走,成为特权精英男人,被男人当作“名誉男人”来对待认可。
一种是往下走,自动退出女人范畴,从而逃脱被评估的命运。
有效吗?
简直为波伏娃所说的“我与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做出了现实演绎。
我们不是要引起对立,只是试图去探讨一些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厘清为什么。
如果说,每一次将女性形象矮化,相反对于被迫拔高的男性又何尝不是枷锁。
究其原因,“厌女症”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文化。
千鹤子本人也坦诚地回答,如果我没有厌女,我就不会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
女性主义者就是在意识到自身的“厌女”中成长起来的。
敏感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所有人都是淌过同一片河、才开始意识、敏感、行动。
最后用谷爱凌所说的话结尾:我从来不是什么男孩性格,因为体育本身也属于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