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名家的紫砂作品,是假冒赝品的主要对象。名家的制作手法,因人而异,如果对某一名家的真迹手法不熟悉,就很难分辨出真伪。因此,首先要熟悉要多看多读,再不然,选购名家作品一定要通过绝对可靠的。
对于名人名作的理解,我们必须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首先,名人是由其卓越的作品而得到认可的,而非所有名人的作品都是传世之作。这种理解体现了内行与外行的区别,也反映了收藏、鉴定标准的差异。
举个例子,为什么看似相似的紫砂壶,有的能卖到10万元,而有的仅售100元呢?这不仅仅取决于紫砂壶的泥料,更在于制作者的手艺。虽然泥料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价格,但它在总价格中的占比并不如壶的工艺来得重要。这一点也强调了,对于名人名作的认识,我们必须关注其背后的创作技艺和艺术价值,而非仅关注外在的物质条件。
总的来说,我们应明晰名人名作背后的逻辑顺序,区分出名与作出贡献的大小,不应将所有名人一概而论。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在紫砂壶这类物品中,除了物质因素,技艺也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
名家们的作品,就如同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他们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邃的题材内容使其独具魅力。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他们情感与精神的寄托,是他们对某种艺术形式的独特追求。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对某些方面有所“强调”,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忽略”,这些都是他们个性和追求的体现。
名家们早已熟谙做壶的基本技巧,他们深知创作的规则,因此,若用一般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作品,往往会不得要领。再者,将要求工艺细腻到极致的眼光视为一种病态的苛求,这种理解显然不符合艺术的精神。手工作品,如同手工制品一样,具有独特性,不可能如同流水线生产出的机械产品一般统一。即便是同一批艺人制作的壶,也会存在或轻或重,或大或小的差异。过于追求绝对的工艺要求,实际上是对手工艺品认识的绝对化和机械化。因此,欣赏手工艺品时,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其独特性,欣赏其个性之美,而非过度苛求和机械化地评价。
手工艺品如若用机器化生产的标准去要求,无疑会将其拉入规范划一的框架,从而抹杀其独特的个性和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能忽视,名人的作品并非件件都是传世佳作。尤其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有些名人作品是经过媒体包装炒作,声势浩大但实质空洞,沦为虚名之人。这其中,甚至有那些并非真正懂得如何制作紫砂壶的人,他们以次充好,使得收藏者频频上当。
此外,同一技术职称的作者之间,实际技能水平差距之大令人惊讶。我们不能仅凭职称就对作者的技术水平做出完全的判断,这无疑是对作者实际水平的严重低估。因此,我们在选择紫砂壶时,应当理智对待名人效应,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
总的来说,我们在欣赏和选择紫砂壶时,既要尊重名人效应,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虚名所迷惑。同时,我们也要对其他因素如作者的技能水平、作品的独特性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紫砂壶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正属于我们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