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出生于河北广川的一个大地主阶级家庭,家里还有大批藏书。
在这样一个物质精神双丰收的家庭里,董仲舒不负所望,继承儒家思想,成为汉景帝时的博士。我们知道,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就特别喜欢读书,经常废寝忘食,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父亲就给他修了个后花园,好让他分散一下注意力。花园刚动工,那叫一个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董仲舒姐姐次次喊她出去玩,她只是盯着竹筒学习春秋。第二年,贾山也建。起来了,隔壁家的孩子都慕名而来,董仲舒依旧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第三年,花园完工了,大家在聚会开party的时候,董仲舒又偷偷溜走,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这就是三年不窥园的故事。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大批学生,向他们传授儒学。
他讲学有点特立独行。课堂上挂着一幅帷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过是董仲舒在帷幔里讲,学生在帷幔外听,学了好多年,连面都见不上。董仲舒为汉朝培养了一批人才,有的当了国相,有的成了掌吏,这里面就有大名鼎鼎的司马迁,这也使他的声誉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国士,掌管经学讲授。
董仲舒教书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不仅自己言传身教,还会让弟子转向传授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所以当时很多都读书人都要喊他一声董老师。汉武帝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事,董仲舒就被推上去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他进行了三次测问,都与天人关系相关,俗称天人三问。董仲舒阐释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和阴阳五行理论。他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董仲舒把宇宙万物糅合为一个整体,为他的大一统政治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武帝的私欲和权利,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久治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汉武帝虽然采纳的董仲舒的许多建议,但并未重用。他被派到汉武帝的哥哥刘飞那儿去当国相。刘飞这人粗暴蛮横,一介莽夫,希望董仲舒可以像管仲辅佐齐桓公一样来辅佐自己篡夺权力。董仲舒一听,这和自己的主张相违背,于是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借古于今进行了规劝。
董仲舒突然想起六年前发生在皇帝祭祖的地方的两场大火。当时他想着正好可以宣传天然感应,于是带病起草了一份奏折,劝诫汉武帝悠着点形式,上天已经不满了,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主父偃嫉妒董仲舒之才,便把奏折偷走交给汉武帝。汉武帝龙颜大怒,决定将其斩首,可又怜惜此人的才华,只把他的国相罢免了。汉武帝前125年,公孙弘为了借刀杀人,金见说董仲舒最适合做刘端的国相。
刘端是汉武帝的哥哥,比刘妃还要阴狠险毒,他的国相基本没有能活着回到故里的。不过因为董仲舒是知名大儒,刘端姿态放的也很低,并没有为难他。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董仲舒在刘端身边一直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讲错话,脑袋就掉了,于是四年后以年迈生病为由辞职回家。到此为止,董仲舒的事路生涯。他算是结束了,但朝廷里那些人还来使劲儿的薅羊毛,一有大事儿就去董仲舒家里请教,这样人家怎么安心养病养老啊?董仲舒始终心系国家,一直伴随他终生,直至死而后已。
他这种忧国爱民的忧患,不正是范仲淹所说的举庙堂之高,则忧亲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汉武帝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逝,享年75岁,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
晴天
我朋友他们都是这样
特性感
内容是什么时候就开始
特性感
笑死我了哈哈哈哈
心有天地
磨破嘴皮我们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