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是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激素的高亲和力细胞表面受体和胞内受体偶联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总和。
作为肺癌驱动基因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突变体的发现开启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之门。近年,针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再次为肺癌驱动基因研究锦上添花,而越来越多的肺癌相关驱动基因的发现(如ROS1、RET、KRAS、HER2、BRAF、PI3KCA、MEK1/2、MET等),为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绘制了蓝图。
研究显示,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许多恶性肿瘤存在ROS1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重排。ROS1基因重排作为一种新发现的NSCLC亚型,其发生率约占NSCLC的1%-2%。ROS1基因重排阳性与ALK重排阳性的NSCLC患者具有相似性的临床特征,即为年轻、从不吸烟且为高恶性度趋势的肺腺癌患者。
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的Bergethon等分析了18例ROS1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中ROS1阳性患者与ALK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有着明显重叠性,ROS1阳性患者同样患病年龄年轻化(平均年龄49.8岁),多为从未吸烟的晚期(临床IV期)肺腺癌患者,而且亚洲患者占多数。此外,ROS1重排阳性的肿瘤多为低分化非典型性浸润癌。尽管在案治疗的浸润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率(OS)在ROS1重排阳性(663天)和阴性患者(607天)之间未见差别,但统计结果显示,ROS1重排阴性患者的预后较好。
最近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在酪氨酸激酶区ROS1与ALK有49%的同源性,因为ALK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的作用靶点在ALK激酶催化区的ATP结合位点,ROS1激酶催化区的ATP结合位点与ALK激酶催化区的ATP结合位点二者同源性高达77%,因此ALK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Crizonix、赛可瑞、Xalkori)在治疗ROS1发生融合变异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具有明显疗效。
Bergethon等最先成功报道ALK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治疗ROS1重排变异单病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患者为31岁年轻男性,从不吸烟,属腺癌亚型,未见EGFR突变和ALK重排。对厄洛替尼(Erlotinib、Erlonat、特罗凯、Tarceva)治疗无效,且逐步恶化。经额外基因检测为ROS1重排阳性,并开始克唑替尼标准治疗(剂量为250 mg,每日两次)。不到1周,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周后缺氧消失,8周时CT扫描肺部肿瘤病灶几乎完全消失。患者继续用药6个月无复发迹象。
在此基础上,同一研究组报道了克唑替尼治疗ROS1基因重排较大样本的Ⅰ期临床试验,包括31例ROS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8周和16周时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分别达到76%和60%。治疗总缓解率为56%,包括2例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和8例疾病稳定。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到71%。这表明,克唑替尼对ROS1重排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明显治疗效果。同样结果见于另外2例报道,在患者对EGFR-TKI一线治疗无效的基础上,筛查到ROS1重排变异,结果患者对克唑替尼治疗8周后出现奇效,其中1例患者证明存在有SDC4-ROS1基因重排。克唑替尼对ROS1重排阳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尚需更大样本研究证实。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