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日本老人在崇明“种地”,种出获国际金奖的大米

上海崇明 2024-12-18 17:23:33

如果问一个日本人,世界上最好的大米是什么,十有八九答案是“越光米”,其被誉为米中“爱马仕”,尤以日本新潟县所产最为知名。在距离新潟县1400公里的上海崇明一家农场,近几年成功种出本土版“越光米”等多款大米,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这离不开一位日本友人的帮助,他就是上海东禾九谷开心农场有限公司水稻种植专家顾问石附健一。他的老家,正是日本新潟。2023年,石附健一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特意在胸前别了一枚白玉兰徽章。“非常荣幸获得这份荣誉,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希望能为上海和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追随父亲事业石附健一和中国的缘分,还要从上一辈开始讲起。

20世纪80年代,石附健一的父亲作为首批日本政府派遣的水稻专家来到中国,进行水稻栽培的技术指导。受父亲影响,40多年前,石附健一就来到中国考察水稻种植,走过了大江南北,传授日本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

“和那时比,今天中国的农业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石附健一感慨,中国对农业非常重视,在粮食安全,特别是确保粮食的自给自足等方面,有了相当大的完善。

但粮食光有量不行,还得有质。如何种出能让大家开心食用的美味大米,石附健一探索了大半辈子。202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石附健一受邀来到崇明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担任农场水稻种植专家顾问。

石附健一(中)在农场工作

某种意义上,技术指导就像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石附健一说,在崇明对育秧过程进行工厂化管理还比较少见,而这对培育优质品种至关重要。而在日本,工厂化育秧已经是标准操作。

于是,他帮助农场从日本引进育秧相关的进口农机设备,从而使育秧过程不再受人工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秧苗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栽培的成功与否,只要秧苗健壮地培育出来,那么50%的种植工作就完成了。”

石附健一和同事一起试验农机设备

在农场展示厅,石附健一热情地给记者介绍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稻米品种,边上摆满了各种获奖证书。在去年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中国赛区的比赛中,崇明农场生产的两款大米产品获得皇冠综合组金奖。

今年10月,石附健一在崇明培育出的越光大米,获得了日本大米比赛的最优奖。一些日本专家甚至认为,上海产的越光大米和日本本土产的大米不相上下。

更新农业理念石附健一不仅为崇明引进了农业设备,还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理念。

初识他的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上海农业面积并不大,为什么不到其他农业大市去施展手脚?

“从日本的农业模式来看,反而是较小的规模更适合。”石附健一解释说,日本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基本是在狭小的面积上进行精耕细作,这一点,上海和日本很像。

这种差异背后,不仅有技术因素,还涉及管理思维的更新,以及对精细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希望借由日本的经验,帮助上海在较小规模上进行精细化管理,种出更多优质农产品。”

石附健一(左)和团队在车间工作

石附健一今年67岁,如今,他在崇明的工作,制定生产管理计划和栽培技术指导占了很大一部分。为此,经常要和农场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决策,比如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准确调整栽培方法,以应对不同的外部条件。另一重理念更新,事关生态环境。

石附健一发现,崇明和新潟县很像,不仅有适宜农业发展的气候,也拥有非常优越的生态条件,保护环境应当成为农业的目标之一。

石附健一(右)在农田里检查农作物

在他看来,农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的很大比例,是人类食物需求的必然结果,虽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种植的生态环保。

在种植过程中,他非常注重生态保护坚持有机种植。“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环境评价体系,使从事农业种植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能够在健康的条件下工作。”

探索融合发展石附健一第一次来到上海,是20世纪90年代。印象中,那时的市区没有今天那么大,楼宇也没那么多。他感慨:“上海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短短几十年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城市化的进程,也对农业模式产生了影响。在石附健一看来,这恰恰是上海农业最大的优势。

“城市农业的特点是非常接近消费市场,这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石附健一分析,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城市,消费人口众多,得益于发达的物流体系,周边农场能够根据市民需求生产更高质量的农产品,同时还能发展休闲度假模式,让城市居民就近享受农场的乐趣,实现稳定的经营。

上海东禾九谷开心农场

石附健一所在的上海东禾九谷开心农场,是上海首批开心农场之一,将水稻种植、加工、度假休闲等有机结合,探索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也为年轻人重新回到农村提供了契机。

“在日本,年轻人正在逐渐离开农村,大多迁移到了大城市,上海目前也面临这个问题。”石附健一认为,今天的农场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能够向市场或消费者有效地展示推销自己的产品,这需要营销人才的加入,更多年轻人可以这种方式参与农场的运营。

石附健一判断,随着中国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可能反过来可以为日本所参考。“我期望在两国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推动农业交流合作,促进互补发展。”

2 阅读:187

评论列表

天青

天青

8
2024-12-18 21:00

杂交稻,盐碱稻是他研究出来的吗?我们的温饱是他解决的吗?人富裕了,都不知道谁是恩人了

莫言 回复 12-19 10:48
粮食安全,我们只认袁隆平

陆东华 回复 莫言 12-21 20:08
安全?我认识几个种水稻的用的是袁隆平科技公司的某一款稻种,他们自己都说了亩产太高了,是不是那种持怀疑态度。

曾阿牛

曾阿牛

2
2024-12-19 13:32

那是有¥人米,咱老百姓有机米都吃不起?[???]

天青

天青

1
2024-12-18 21:03

这种规模方式,不就是机场模式,未来有事简单处理就是一个备降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