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二十七,宁波甬江口外的海面上飘来三艘悬挂着“贡”字旗帜的海船,悬挂日章旗。
市舶司的官员们瞅了眼:日本的讨饭(朝贡)船队又到了。
领头的日本使者自称宗设谦道,拿出“勘合”,交给市舶司查验。
勘合,就是明朝发给日本幕府的贸易凭证,双方各持半块方形印章,如果双方的印章严丝合缝,那就说明是真的,这样,日本人才能在宁波做买卖。
如果印章对不上,就会将其视为“倭寇”处理。
可短短三天后,甬江口外又来了一艘打着“日本国贡使”旗号的海船,而且手里也拿着明朝颁发的勘合。
大明自朱棣定下规矩,日本国每十年一朝贡,船不过三艘,人数不过二百。
居然一次来了两拨?他们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过来敲竹杠?
02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奇葩场景,还真是大明自己作的。
大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日本地瘠民穷,所以当时中日之间的贸易,是个一边倒的局面。
但“勘合贸易”本质上是个政治产物,不能用市场思维来分析。
朝廷要的,是“万国来朝”的面子。
至于到底赚不赚钱?根本不在意!
之前对于日本人带来的商品,都是以“薄来厚往”的原则,用高价收购。
而日本人所需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大明则是尽量压低价格,好让日本人满意而归,保证他们下次再来。(就这样,还有将近5倍的毛利)
除此之外,朝廷每次还要给贡使各种丰厚的赏赐,贡使在华期间所有的开销也全都由官方买单。
这样,日本贡使每次来中国一趟,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03
既然跟大明做生意这么爽,日本人当然也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开始频频违规操作了。
虽然当初朱棣给日本人定下了规矩,可是宣德八年(1433年),日本一家伙来了五条船,还随船带来了弓箭刀枪等武器。
上岸之后,有官员盘问,这伙日本人就说是为了在海上防备海盗,不得不多带些士兵和家伙。
而明宣宗朱瞻基听说这事儿之后,觉得日本人远道而来,“诚心朝贡”,不要为难他们,免得他们以后不来了,传出去让别国笑话,咱们面子上不好看,于是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
这口子一开,日本人胆子更大了。
两年之后的宣德十年(1435年),日本贡使又来了。
本来说好的“十年一贡”,这才过去两年,明显不合规。
也巧了,当时正赶上“瓦剌留学生”朱祁镇上台,觉得自个儿刚登基,日本人就来“朝觐天朝”,实在是个吉兆,心里那儿个美,也没追究,还是让日本人进来了(实际上日本国内根本不知道朱瞻基驾崩)。
日本人嘛,你懂的,都是些畏威不怀德的玩意儿。
眼看明朝不断让步,开始一步步蹬鼻子上脸。
04
景泰四年(1453年),又来了,这次更离谱,过山东临清州(大明七大钞关之首,富的流油)的时候,居然公开抢劫商人的货物。
临清关指挥使前往制止,反被日本人一顿围殴,差点打死。
可朱祁钰的处理结果还是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几次的擦边球里,数正德五年(1510年)玩得最大。
这次的贡使没有带勘合!
没有贸易凭证也敢来?难道不怕被当成倭寇,就地剿杀吗?
还真不怕!
因为这次的使团里有个神通广大的中国人。
此人名叫宋素卿,原是宁波人,因为老爹跟日本人做买卖欠了一屁股债,不得已,送他偷渡去日本搬砖还债。
没成想这小子是个天生的人精,没几年工夫就把日语学得溜熟,对生意场上的门道也是门儿清,于是成了“日本贡使”来华的特聘翻译。
他利用自己在老家宁波的人脉,居然一步步打通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的门路,用一千两黄金的厚礼买通了刘公公,硬是让这支没有合法勘合的“日本贡使”获得了合法的身份,不但顺利做成了生意,还破例获得了飞鱼服的赏赐!
但话又说回来了,为啥这支“日本贡使”会没有合法的勘合呢?
这就得谈及当时日本国内的局势了。
05
当时的室町幕府虽然号称统治日本,但实际政权是靠几个大诸侯支撑起来的,幕府将军本身的实力对这些大诸侯并没有很大的优势。
这就决定了室町幕府权威有限,很难完全控制住大诸侯们。
到了室町幕府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当政的时候,日本爆发了几个大诸侯之间的内战,就是著名的“应仁之乱”。
一打就是十年,室町幕府的权威和实力更是一落千丈,日本变成了诸侯林立的局面。
在这些诸侯中,最强大的两个,一个是控制北九州的大内氏,一个是把持了幕府将军的细川氏。
06
本来,大明在每个新皇帝登基之后,都会给来华的日本贡使发放新版年号的勘合,旧版勘合同时失效(其中只有两代皇帝因为登基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发)。
贡使回国后,会把勘合交给幕府将军保管,待下次贡使出发时再把勘合发下去。
没想到,大内氏眼馋勘合贸易的滚滚财源很久了,于是不讲武德,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贡使船队回国的时候,利用自己控制北九州的地理优势,突然袭击了贡使船队,硬是把明朝颁发的新版(即“正德版”)勘合给抢走了。
从此以后,大内氏就利用手里的勘合垄断了对大明的贸易。
幕府将军和细川氏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啊,但打又打不过大内氏,只好让贡使拿着已经失效的旧版(即“弘治版”)勘合也跑来朝贡,这才有了宋素卿大展神通的机会。
本来按照大明的规定,拿着已经失效的旧版勘合来做买卖,就应该予以拒绝。
但因为刘公公罩着,细川氏居然拿着旧版勘合也畅通无阻了。
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也就把这当成了“惯例”。
到了嘉靖二年,细川氏派来的贡使再次拿着旧版勘合前来宁波“朝贡”,谁料正好撞上了大内氏派来的贡使也拿着新版勘合跑来了宁波,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07
一下来了两拨“贡使”,这可把市舶司的官员给难住了。
过去细川氏的贡使拿着旧版勘合来“朝贡”,市舶司的人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两拨人居然撞到了一起,想装不知道都不行了
一拨如果是真的“贡使”,那另一拨就一定是假的“贡使”。
按理说细川氏的人拿的是失效的旧版勘合,而大内氏拿的是合法的新版勘合,大内氏应该才是真贡使。
但细川氏把持着幕府将军,随身带着盖有幕府将军大印的“国书”,似乎在合法性上又占了上风。
咋办?
宁波市舶司的官员想来想去,只能装傻充愣,把细川氏的代表鸾冈瑞佐也认作“正规”的贡使,安排他们进了宁波城。
而鸾冈瑞佐到了宁波,很快知道了代表大内氏的宗设谦道一伙人也在。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手里拿的是已经失效的旧版勘合,而且刘瑾前几年就已经被杀了,朝廷里没了靠山。
万一大内氏抢先一步去了北京,坐实了贡使的身份,那自己可就凉凉了。
于是,他赶紧和宋素卿商量,让他想想办法。
08
宋素卿当年走通了刘公公的门路,被日本人看成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这次遇到事儿,又靠他拿钱开路。
宋素卿还是一招鲜,吃遍天,很快走通了浙江市舶司首领太监赖恩(和1566里杨金水同样的位置)的门路,几千两银子送上去,赖公公眉开眼笑,立马答应先给细川氏办手续。
宗设谦道一瞧,这形势不对啊!唯恐自己会失掉合法贡使的身份,就去找赖公公理论。
可赖大公公已经收了宋素卿的银子,不但不承认宗设谦道的地位,在举行市舶司衙门的欢迎宴会时,特地让鸾冈瑞佐一伙人坐在上首,意思就是:老子就是罩着他们了,你能怎么滴?
宗设谦道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奔涌而过:个人跌了份是小事,万一买卖做砸了,回去只能切腹谢罪了!
八嘎!干脆把细川氏的这伙人噶了!我不就成了唯一吗?
09
当天夜里,宗设谦道安排使团成员,刀枪弓箭全部到位,想趁夜色突袭鸾冈瑞佐使团的驻地。
而鸾冈瑞佐眼看自己的“合法”身份已经坐实,心里得意,晚上宴会就多喝了几杯,睡得跟死猪一样。等宗设领着人拿刀杀上门了,还在梦里...
死的死,伤的伤,只有宋素卿撒丫子跑了,逃出生天后,赶紧去市舶司找赖公公搬救兵。
赖恩一听吓尿了,生怕嘉靖怪罪下来,赶紧下令宁波当地驻军出动弹压。
可没成想,这些年日本人在大明骄横惯了,持刀当街杀人都没事,还会怕你明军弹压?
宗设一伙人杀得兴起,抄着家伙,就在宁波城里和赶来的明军干了起来。
这一交手才发现,原来堂堂“天兵”,完全就是战五渣!
宁波当地的明军都是卫所兵,这些人平常主要是给卫所长官种地交租子,没钱置办盔甲兵器,也没时间训练。
现在临时上阵,无盔无甲,破枪烂刀,武力值只有5点,怎么干得过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日本武士?
明军被打了个稀里哗啦,指挥使袁琎被活捉。
宗设谦道胆子就更大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整个宁波抢得鸡飞狗跳。
日本人一直抢到天亮,估计附近的明军会陆续赶来,才冲出城外,扬帆起航,开溜。
恰在此时,闻讯赶来的浙江备倭都指挥使刘锦,指挥水师赶到了。
双方在海上一场大战,结果...
刘锦当场阵亡,宗设谦道的三艘船毫发无伤...
这就是震动朝野的“宁波争贡”事件。
10出了这么大的事,怎么向朝廷上报?赖公公作为第一责任人,不可能自己背锅,在报告中一口咬定,宗设谦道一伙“假冒贡使”,被识破后,悍然动武。至于为啥打败仗,您得去问兵备道大人:他平常是怎么练兵备战的?总之,这事儿跟我市舶司没半毛关系。这会儿的嘉靖,刚当上皇帝没多长时间,主要精力都在大礼议上。日本使团?还死人了?随便吧,啥事也大不过朕认亲爹,就让礼部看着处理吧!礼部研究一番,觉得事情难办,因为毕竟两边一个有合法的勘合,一个代表了日本国王,所以很难说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最后只好和稀泥,研究出了一个“礼送宋素卿回国,再去使询问日本国王具体情况”的荒唐意见。11不成想,事情到这儿,又有了转折。嘉靖二年的秋天,朝鲜使者到了北京,他们的礼物很吓人:两个日本俘虏,外加30颗人头!朝鲜使者称,这伙日本人是今年夏天从海上漂到了朝鲜南部海岸,以为他们是来侵犯的倭寇,于是发起攻击,一举斩首三十多人,生擒两人。后来发现这伙人身上带着大明颁发的勘合,才知道他们是去大明朝贡的“贡使”。朝鲜国王怕惹出国际官司,赶紧把人头和俘虏送来了北京。礼部赶紧对两个日本俘虏进行了询问,一问不要紧,敢情这伙人就是在宁波杀人抢劫的宗设谦道那伙人!通过这两个人的叙述,“宁波争贡”事件的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嘉靖这才知道自己被玩耍了!盛怒,下旨,把宋素卿投入大牢。一番大刑伺候,宋素卿只好把如何行贿赖公公,如何代替大内氏的贡使身份,如何激怒了大内氏导致仇杀的内情全都供了出来。最终,宋素卿和两名被朝鲜人送来的日本俘虏被判了死刑。可还没等到执行,这三位老兄弟“恰好”都病死了。至于到底是...还是被人...谁也不知道。12宋素卿死了,但争贡事件de 真凶宗设谦道,依然逍遥法外。大明通过琉球使臣给室町幕府捎话,要求室町幕府捉拿宗设谦道,并交还被掳去的明朝军官,否则断绝朝贡。没想到室町幕府回信说,宗设谦道这鸟人是大内氏的臣下,大明的军官也是被他们捉去了北九州。大内氏一向不服幕府,割据北九州,我们也拿他们没办法,还望明鉴,继续允许我们朝贡。言下之意,活儿是不可能帮你们干滴!但好处我们还得拿!这事儿,也就走进了死胡同里。其实,这个事儿说到底还是大明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当初为了“万国来朝”的荣光,对日本各种忍让,致使日本人越来越看不起大明。真出了事,又根本没有实力跨海东征、征讨元凶。甚至后来,在宁波搞出事端的大内氏,又派出“贡使”来华时,嘉靖碍于面子,依然捏着鼻子接受了。如此,也就难怪“倭自是有轻中国之心”了。这种轻视心理,要到万历年间,大明发动援朝战争时,才被彻底改观。朝贡的历史,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彻底结束。至此之后,茫茫东海之上,再也没有打着“贡”字旗号的日本朝贡船了。取而代之的,是挥舞着刀枪,扑向东南沿海成千上万的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