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界”要来了。据最新消息,尚界首款车型以上汽荣威旗下内部代号为“ES39”的车型作为雏形,搭载华为座舱和智驾,覆盖15万-25万元售价区间市场,将成为最便宜的鸿蒙智行车型。
2021年上汽董事长陈虹说出“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时,恐怕不会想到三年后会和华为终端签署深度合作协议。这场被业内戏称为"科技圈八点档连续剧"的商业博弈,揭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最隐秘的产业暗战——当百年汽车工业遭遇数字文明的降维打击,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的相爱相杀,本质上是一场关乎行业话语权的“新造车运动”。
01 相爱相杀的过往:“灵魂论”之争几年前,上汽集团的董事长陈虹一句“不能接受一家第三方公司成为灵魂,而上汽成了躯体”,可谓是在汽车圈掀起了惊涛骇浪。这话,明眼人都知道,矛头直指当时在智能汽车领域野心勃勃的华为。彼时,华为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带着全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高调入场,希望能成为众多车企背后的“智能大脑”。

对于华为的“强势”,上汽有着自己的担忧。在传统汽车制造企业看来,整车制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车企对自身的“灵魂”有着强烈的掌控欲。如果过度依赖华为的技术,上汽担心自己会沦为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组装厂”。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谁也不想轻易让外人插手核心事务。但上汽的“灵魂论”背后,也有另一层现实考量。事实上,上汽并不是没有尝试过智能化自研,比如“银河全栈”架构、斥资百亿投入软件开发。然而,面对特斯拉、小鹏、理想等新势力的智能化攻势,上汽的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始终缺乏市场竞争力。换句话说,虽然上汽不愿意交出“灵魂”,但它自己也没有造出一个能打的“灵魂”。在这个背景下,与华为合作更像是一场“无奈的技术投诚”。02 向现实低头:销量压力下的“技术投诚”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为决定车企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在这个大趋势下,上汽意识到,继续单打独斗可能会被时代淘汰。数据显示,上汽集团2024年整车合计销量4,013,023辆,同比下滑20.07%。从具体品牌来看,除了智己汽车、上汽正大,上汽集团旗下其余品牌2024年销量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当市场寒冬来袭,再“硬气”的传统车企,也不得不考虑现实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与华为合作成为了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上汽提供整车制造能力、供应链管理经验,保证交付能力;华为提供智能驾驶、芯片、车机系统,补足上汽的技术短板。这看似是一个强强联合的模式,但合作是否真的能一帆风顺?不一定。首先,上汽和华为的企业文化差异巨大。上汽作为传统国企,决策流程冗长,讲究稳健,而华为以高效、创新著称,执行速度极快。两者合作是否能避免“两张皮”现象,尚待观察。其次,华为在智驾和车机领域的主导权依然很强。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上汽依旧可能成为“智能化代工厂”?如果不能在智能软件和数据层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汽未来的身份仍然值得商榷。但无论如何,上汽这次的妥协,标志着一个重要信号——“灵魂论”已经成为过去式,市场才是最终的裁判。03 会否引发与比亚迪的“智驾平权”之争?尚界首款车的定价15-25万,正好切入比亚迪的主战场。在这个价格区间,比亚迪凭借DM-i超级混动几乎形成“降维打击”,凭借极低的油耗、高性价比和强大的品牌力,牢牢占据用户心智。此外,比亚迪庞大的车型矩阵,使其在市场覆盖率和用户粘性上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更重要的是,2月10日,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已经抢先一步在12-25万元的主流市场中,全面布局智能驾驶功能。那么,上汽+华为的组合能挑战比亚迪吗?如果“尚界”车型能搭载华为最新的智驾技术,并真正实现L2++甚至L3级别的自动驾驶,那么在当前的智能化体验上,确实可以拉开和比亚迪的差距,因为华为的自动驾驶目前还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然而,挑战并非没有难度。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已显著提升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期望。对于15-25万元的主流消费者而言,很多人追求的是高性价比,智能驾驶技术虽然重要,但是否足以成为决定性购买因素尚不明确。那么,在智能化体验和性价比之间,谁能更好地平衡,便是胜负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上汽荣威的新能源品牌影响力,能否对抗比亚迪?比亚迪在这个价位的市场占有率极高,而上汽的新能源形象尚未完全建立。不过,如果上汽借助华为技术,在15-25万元价位实现智能驾驶的普及化, “智驾平权”或许真的会成为现实。这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鲶鱼效应”,会让比亚迪进一步加快智能化步伐,让整个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华为与上汽的“破镜重圆”,揭开了智能汽车时代最赤裸的生存法则: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现实,传统车企要么交出“灵魂”换取船票,要么抱着内燃机专利沉入海底。这场联姻能否修成正果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比亚迪与华为划定的产业坐标系中,所有玩家都不得不做出选择:是做技术霸权下的附庸,还是成为新秩序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