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离婚,儿媳改嫁,孙子也离婚,传统观念碎一地?

董知夏来了 2025-02-21 17:16:07

最近,赵薇与黄有龙离婚的消息引发热议,曾经的“小燕子”再度成为焦点。从青涩少女到影视巨星,赵薇的人生充满戏剧性,她与黄有龙14年的婚姻也曾被视为典范,却最终悄然走向尽头,令人唏嘘。

有人推测赵薇这个时候公布离婚消息,可能是为了复出做铺垫,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受到黄有龙财务问题的影响。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路径。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关系的分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便是历史上,被奉为“至圣先师”的圣人孔子,也经历过普通人一样的婚姻变故,这或许会让人感到有点毁三观。

那么,历史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孔子的家庭背景

孔子虽然出身贵族,但他从小的生活却很不容易,为什么呢?

因为他父亲在孔子3岁时便去世了。而孔子母亲颜氏又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小妾,在孔子父亲去世后,父亲的正妻施氏容不下孔子和颜氏,因此,颜氏只好带上孔子,以及孔子同父异母的哥哥,离家在外打工为生,艰难度日。

因为操劳过度,孔子的母亲在孔子十六岁时便去世了。因此孔子从小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家庭温暖,而是受尽父亲正妻的白眼,

孔子童年的苦难经历及其原生态家庭环境对他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孔子的婚姻生活

孔子长到19岁的时候,娶了宋国人亓官氏 为妻子。大家可能会问:孔子是鲁国人,当时为什么会娶一个宋国人为妻呢?

因为孔子的祖籍地是宋国,为了方便回宋国祭拜祖先,因此孔子就娶了个宋国女子为妻。

然而奇怪的是,关于孔子夫人的记载,无论是《论语》还是其他历史文献中几乎很少提及。

在历史记载中除了偶尔提及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字伯鱼),他的家庭似乎是残缺的。

不过在儒家原始的文献《礼记•檀弓上》有一句“伯鱼之母死”,唐代学者孔颖达的注释说是:“当时伯鱼的母亲已经被休”。原文是“时伯鱼母出,父在”。伯鱼的母亲,也就是孔子的妻子,意思是说: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夫人已经“出”了。

“出”是什么意思呢?古汉语中有“七出之条”的说法,也就是离婚的意思,直白说,孔子是离过婚的。

孔子为什么离婚,具体原因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从他对女性的态度可以看出端倪。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孔子的意思是:和女人走近了,她就不讲规矩,远离她吧,她又对你有怨言。孔子说这话,可能是源自于他对自身婚姻状况不满意的有感而发,未必是针对广泛女性人群的断语。

孔子因忙于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思想理念,导致夫妻长期分离,以至于妻子对他“远之则怨”,产生怨言,因此,孔子的这段婚姻可能因长期分离和其他家庭矛盾才导致破裂。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儒家不是讲究女子要从一而终吗?儒家创始人的家人反而不受这种约束?

实际上,儒家虽强调妇德,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开放,孔子本人也没有像后代儒家那样,对妇女的行为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这一点可以从他默许儿媳改嫁看得出来。

三、孔子儿媳的改嫁

孔子唯一的儿子伯鱼50岁时便去世了。对于已经69岁的孔子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是必然的,但令人意外的是,但他并没有要求儿媳为亡夫守寡,反而允许她在丈夫去世后的第二年就改嫁他人了。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子思之母死于卫”,指的是伯鱼的妻子后来嫁给了卫国人,并在卫国去世。

这表明,即便是在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家庭中,女性也并非必须遵循后世所谓的“从一而终”。

不仅如此,孔子的孙子也经历了类似的婚姻变化。

四、孔子孙子的婚姻变化

孔子家里,不仅儿媳妇改嫁了,孔子的孙子也有离婚的经历。

根据《礼记•檀弓上》上面所写:“子上之母死而不丧。”,对此,郑玄注释道:“子上,孔子曾孙,子思伋之子,名白,其母出”。也就是说,孔子的曾孙子上,他的母亲也即子思的妻子,也曾经与子思离婚了。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一家三代的婚姻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反映出人性的真实和当时社会的宽容。

四、结语:

孔子及儿孙三代人所经历的婚姻故事与普通人无异,反映了孔子思想顺应人性而非压抑天性的态度。

这种真实感使得孔子的思想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而不是脱离实际、不食人间烟火的空洞理论。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也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正因为孔子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智慧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为人处世上,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

你对孔子离婚以及他儿孙婚姻的变化怎么看?#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赵薇官宣离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