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有一个规律:一种题材火了,各方马上跟进,纷纷拿出相似剧本,试图把火爆题材的价值迅速榨干。
等烂片和烂剧出现,原本火爆的题材迅速被市场抛弃,人们再转向他方。
这种现象在古偶剧市场最为明显。
没办法,古偶剧经久不衰,能玩的花样很多。
大男主不流行了,马上换大女主;大女主不行了,改为双女主;双女主过时了,那就来双男主。
除了主角人设,古偶的外衣也可以随时替换。武侠的皮不行了,马上换仙侠;仙侠不行了,那就换宫斗;宫斗不行了,还有二十四史中精彩的历史故事呢!如果这些都用完了,各种玄幻奇幻多得是!
剧本的来源也可以随便换。过去,古偶剧总是在民间传说和古典名著中寻找素材,还可以改编传统戏曲;后来,各种小说成了改编的最佳素材。
总之,古偶的编剧只要用心,总能挖掘出合适的题材。身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影视圈不用发愁没什么东西可拍。相反,他们应该发愁:如何把这些丰富的资源挖掘出来。
但是,在急功近利的思维引导下,总有人想走捷径。
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且试天下》剧本抄袭《鹤唳华亭》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5月2日凌晨,《且试天下》原著作者倾泠月回应抄袭质疑。她说,《且试天下》2004年就成书了,至今已有18年。她可以保证,小说是自己的原创。但她没有参与剧本创作,也没有看这部剧到底拍成什么样。如果《且试天下》剧本抄袭《鹤唳华亭》,那不是她的责任,而是编剧的责任。
有些人并不相信她的说法。因为《且试天下》开播宣传时,倾泠月曾经转发文案,帮该剧做宣传。
5月2日上午,倾泠月再次发文称,自己并未看过《鹤唳华亭》的原著和电视剧,而且,她也不了解《且试天下》的两位主演:杨洋和赵露思。
倾泠月在甩锅吗?
是。
不过,作为一部早期言情小说,《且试天下》原著没有抄袭《鹤唳华亭》,这是事实。
那么,为何原著没有抄袭,剧本却涉嫌抄袭《鹤唳华亭》呢?毫不相干的两部作品,抄袭了有什么用?就不怕脱节吗?
编剧不怕。
如今的古偶剧本,就像流水线里生产的框架,早就生产出来了。从台词到桥段,再到主角配角的人设,以及服装道具,就在那摆着。
编剧要做的事情很简单,把小说原著的皮扒下来,套在框架上,剧本就完成了。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快,而且演员根本不用怎么准备,因为你不用挖掘作品内在的东西,用套路化的表演就能完成任务。
久而久之,没人能说清,不同古偶剧之间的雷同是抄袭、还是巧合。你也不知道哪一部作品是包子皮,哪一部作品是包子馅儿。
如今的《且试天下》,可以看作是以原著做馅儿,以包括《鹤唳华亭》在内的古偶剧做皮,然后找来杨洋和赵露思拼凑起来的缝合包子。
没准,下一部古偶用《且试天下》做皮,然后用《鹤唳华亭》做馅儿,再找一个小鲜肉和小花,就是一部全新的剧。这么做有个好处:原著都用不着,还能省了版权费呢!
网络上那些传奇类页游,大家玩过吗?如今的古偶,也是这么玩的。
既然那些页游曾经让厂商赚得盆满钵满,转战影视圈的网络行业巨头,没道理不在古偶剧中复制这种成功吧?
有人说,如果《且试天下》抄袭《鹤唳华亭》被实锤,该剧就会被下架。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并不大。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这么玩,有经验了,只要找到一个靠谱的律师团队,轻松解决!
至于抄袭争议,就当是给该剧做宣传吧!毕竟,如果你想知道《且试天下》到底有没有抄袭,就必须把《且试天下》和《鹤唳华亭》多看几遍,不是吗?
反正,流水线出产的产品,不就是把各种不同的东西弄成一模一样吗?如今的古偶剧,一切都可以替代。原著可换、演员可换、编剧导演也可以换,只要框架在那,随便凑合就是一部剧,这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