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南华早报》的消息,中国罕见地披露了一场军事模拟演习的具体情况。在东沙群岛附近,美军突然发射了10枚AGM-158C隐身反舰导弹,最终“击沉”了一艘055型驱逐舰。
这个结果表面上暴露了防御的短板,却在全球军事圈引发了强烈反响。中国为何选择如此公开自己的弱点?这次演习究竟传达了哪些深层次的信息?演习中,美军的导弹以低空掠过海面的方式靠近中国舰队,意图在复杂的海况下避免雷达的探测。当导弹离目标只有10公里时,055舰艇启动电子战系统进行干扰,然而仍有一枚LRASM导弹切换至热成像模式,成功命中目标。表面上看似在被动防守,其实其中另有深意。技术的透明化使得中国积极展示对LRASM的电磁特征和制导逻辑的掌控,表明在实战中可能会根据需要调整干扰策略。
美军发射10枚导弹,花费大约1亿美元,而中国则利用价值在2200万到3700万美元之间的无人机和无人艇进行协同拦截,形成了1:5的成本优势。战略清醒:演习中美国军方的突袭优点被极力强调,比如先发制人和导弹的饱和攻击,但结果却是以“1换10”告终。这无疑是在向美国表明:“你的底牌早已被我们看穿。”这种“自我束缚”的安排,与朱日和演习中“蓝军一开始遭受核打击”的高标准极为相似,展现了解放军宁愿设想敌人更强大的实战化思维。055型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超过1.2万吨,装备有112个垂发单元以及双波段雷达,因而获得了“航母带刀侍卫”的称号。这艘舰艇的主要优势并不只是某一种武器,而在于其综合作战能力的系统化。
055驱逐舰的综合电力系统可以同时处理五种频段的雷达信号,整个干扰范围能够覆盖LRASM的GPS和红外制导模式。一旦美军导弹接近到10公里以内,其生存几率降至不足10%。无人作战正经历变革。在一次演习中,055舰指挥了32架无人机和14艘无人艇,构建了一道防空屏障。每艘无人艇只需发射两枚短程导弹,就能击落一枚敌方的LRASM,成本是对手的1/20。这样“有人舰加无人群”的战术,将传统防空模式转向了一种分散式的消耗战,直接针对此前美国军方的生产能力问题。到2024年,LRASM的库存仅剩418枚,而年产量却不足30枚。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无人机的全球产量占到了70%。若发生冲突,美军会面临“40轮齐射即弹尽粮绝”的局面,而中国的无人装备则能够迅速像下饺子般源源不断补充到战场上。
这场演习暴露出美军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导弹的威慑效果受到挑战,LRASM的射程只有500公里,而中国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射程超过1500公里,且高超音速武器具备突破防御的能力。一旦美军航母靠近中国海域,就像成为了“活靶子”。美国的战斧导弹库存已降至不足4000枚,生产线的年产量从400枚骤降至68枚。与此同时,预计中国在2024年将下水24万吨的军舰,相当于一支中等规模海军的总吨位。美军的战略已经改变,从依赖航母威慑转向了陆基导弹的消耗战。
他们希望通过在日本和菲律宾部署导弹来牵制中国的防空系统。然而,这种做法在高超音速武器普及的背景下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固定的军事基地面临的风险远高于灵活机动的航母编队。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武器对抗,而是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战略意志的综合较量。中国发布055被击中的消息,意在传达一种深层次的意义,仿佛回到了1960年苏联击落U-2侦察机的那个时刻——通过技术的透明化来削弱对手的心理优势。
美国还在琢磨如何击沉下一艘055时,中国已经在无人战斗、电磁频谱和高超音速等领域建立了“不败体系”。这次演习的意义不在于某种武器的强弱,而是展示了一个重要的真理:在工业时代,战争的胜负与武器库的数量无关,更依赖于生产线的运转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