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参加了一位朋友的婚礼,从开场到礼成都很顺利,却在婚礼结束后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位新人的亲戚,在婚礼结束婚宴开始几分钟后,为了让现场气氛更加轻松,让自己8岁的女儿登台演唱了一首《你笑起来真好看》。女孩全程表现都很棒,歌声好听并且全程面带得体的微笑,真的挺漂亮和可爱。她的妈妈在一旁开心地看着她,一脸的骄傲和满足感。
伴着宾客们的掌声,女孩下了台,却马上走到一旁非常伤心地哭了起来。喧嚣的宾客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而女孩的妈妈也停止了鼓掌,虽然尽力控制但仍然可以看出略带不满地劝了女孩几句,之后就走开了。等那个小女孩平复下来之后,我和她聊了几句。她和我说,这是自己第二次上台,上次当众表演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自己根本不想上台,但是妈妈却不顾自己的感受,硬让自己上去表演以满足她在亲戚们面前炫耀的愿望。拗不过妈妈硬着头皮上台,所以感到很不开心和委屈,虽尽力控制但还是没忍住情绪失控哭了起来。
她还和我说,妈妈总是这样,根本不问原因,逼着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于是我和她说,结婚是很美好的事情,妈妈是觉得你很棒,希望你能给新郎新娘送去祝福。这种苍白无力的解释,果然是被她识破了。她接着和我说:”根本就不是这样,就是她不明白我到底想干什么,我一点都不想上台。“
是啊,祝福新人的方式有那么多,为什么非要让一个根本不想上台的孩子,去唱一首歌作为祝福呢?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成为自己孔雀身上最华丽那根尾巴这位女孩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走亲访友时家长“逼迫”下的背古诗、跳舞、唱歌,让多少人尴尬、愤怒又无奈。
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光彩夺目的,作为父母有这些想法很正常。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个人喜好。如果只是强迫孩子去做一些大人眼中值得骄傲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未免太不公平了。孩子如果拒绝,会被他人指责为太胆小了、不可爱、没有天赋等等;如果接受,自己又很为难。而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不被重视的。
如果经常经历这种场景,他们会觉得父母很不尊重自己,也会开始怀疑自己,对他们的自信心形成会有很大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成人之后有的会在组织中觉得自己无法有作为,有的则会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当然也的确能够有发展得很正常的。
我有一个同学,据他所说从小家里就是非常强硬的教育态度,打骂都是家常便饭。除此之外,自己的撒娇没有一次是成功过的。好在他还比较强大,成人之后也能够一直不卑不亢并保持自信。但是,你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会朝着一个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去年的热播剧《小欢喜》中,强硬的妈妈最终把英子教育出了抑郁症,只是为了满足孩子上清华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虽说最后的解决的确是个小欢喜,但是如果没有这段插曲,岂不是更加完美?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如果一定要等到出问题之后再补救,成本还是有些高。我们总说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实则却是希望孩子能让自己作为家长更加快乐。
我的一位前同事,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在她的引导下开始“喜欢”上钢琴,很快就考了一个等级证书。后来又开始学画画,每个周末都会看到她发的各种各样上课的照片、孩子的作品。再后来,斥资十几万给女儿买了一架(不知道是否该用这个量词)竖琴,说孩子很有音乐细胞并且也非常愿意学。后来学竖琴这个事情在她的热情推动下,凉凉了。因为几年过去,孩子已经逐渐能够思考和判断自己的喜好了,不再全盘接受她的安排。
我能感受到这位同事的焦虑、愤怒和无奈,毕竟希望孩子作为她美丽陪衬的愿望,虽不算落空,但至少没能全如她所愿。那些孩子感受到的焦虑、愤怒和无奈,全都还给了她。
所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和对待,你才更有可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孩子。
如果你只想让他们成为你孔雀身上最华丽那根尾巴,大概率会失望。因为,也许你只是一只芦花鸡。
孩子的每种表现,都一定会有背后的动机、原因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意识到羞愧和自豪的情绪了,也能够更加清楚地区分内疚感,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孩子不想做某件事,一定是不做会给他带来好处,不管是逃避、不喜欢、对抗,都是他们内心动机的表现。
作为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搞清楚他们真正在想的是什么。如果一味地强压,就会造成他们的自我怀疑:为什么我会让爸爸妈妈不开心呢?我是个坏孩子吗?我要怎么做呢?
一时逼迫一时爽,一直逼迫一直爽,直到有一天孩子爆发了,那就不爽了。还有的人,会出现中年叛逆行为,而这些都和早期教育有很大关系。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文|@鸵鸟说话
图|colorhub.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