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一个名字——田佳良,伴随着“精日”、“辱华”等标签,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她不是什么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是顶着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准博士的光环,享受着国家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的“天之骄女”。
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震惊的另一面,这起事件并非简单的个人行为,为何田佳良作为中国人会公开辱华?是否另有隐情?

田佳良

田佳良事件的双面性
2018年4月,漫威在上海举办《复仇者联盟4》宣传活动,活动结束后现场留下大量垃圾,使得网友热议。
田佳良以“洁洁良”的网名在微博转发相关消息,并配上“恶臭你支”的评论,瞬间点燃了网络的火药桶。“支”字,带着沉重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成为禁忌,田佳良作为一名中国人,使用如此具有侮辱性的词汇,其动机和立场自然受到质疑。

田佳良录取通知书
面对网友的质疑和批评,田佳良不仅没有道歉,反而变本加厉,与网友展开骂战,她用“傻子”、“又怂又蠢”、“低智”、“粉红豚”等词汇攻击爱国网友,态度之嚣张令人咋舌。
网络的便捷性让“人肉搜索”成为可能,田佳良的真实身份很快被扒出: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辽宁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一系列身份标签与她在网络上的言行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了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双面人”形象。

田佳良言论
事件持续发酵,田佳良的过往经历也被曝光,她曾鄙夷自己的母校辽宁师范大学为“野鸡大学”,与她在校期间获得的众多荣誉和保研资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行为,进一步激怒了公众。
厦门大学在事件曝光后,最初给予田佳良“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处分,这一处罚并未让田佳良收敛,她反而在境外社交平台上继续发表辱华言论,甚至对曝光她的人进行人肉搜索和恶意攻击。
厦门大学以“学术不端”为由,开除田佳良的党籍和学籍,田佳良也因此销声匿迹,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田佳良言论

田佳良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
网络环境对个体言行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的匿名性为一些人提供了肆意妄为的土壤,让他们可以不用承担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尽情发泄负面情绪,甚至散播仇恨言论。
田佳良在现实生活中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但在网络上却化身“键盘侠”,用极端言论攻击他人,这正是网络匿名性带来的负面效应的体现。

田佳良言论
田佳良事件也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田佳良能够一路保送读博,说明她在学业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她在思想道德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这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价值观引导和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田佳良言论
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导致一些学生在道德层面出现了“真空地带”。
田佳良事件也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交织碰撞,一些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价值观发生扭曲。

田佳良母校

从田佳良事件中汲取的教训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高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当务之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论自由也应该有边界。

田佳良
要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同时,也要保障公民的合法言论自由,避免矫枉过正。
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以言论自由为借口,散播仇恨、制造分裂、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田佳良的言行不仅伤害了民族感情,也损害了自身的形象和前途,这正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处理通知

在谴责其错误言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网络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以正义之名,行伤害之实。
我们应该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我们希望田佳良事件能够成为一个警示案例,告诉我们重视教育、重视网络、重视社会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未来。

田佳良言论
信息来源:央视网2018-09-02 厦门大学“精日”女研究生田佳良被开除党籍退学

信息来源:2018-09-02 共青团中央 “洁洁良”事件终结|厦门大学:解聘周运中,对田佳良开除党籍并勒令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