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在“冯晓晖”“浔阳叙话”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在庐山,石刻遗迹分布广泛且内容丰富。它们有的被镌刻在路边岩石上,有的藏匿于溪流卧石中,有的彰显在亭台桥梁上,它们或古朴、或遒劲、或方正,在岁月的风雨中默然独立,隐藏着一个个历史传说,一段段传颂佳话,其中,“明耻桥”的石刻遗迹便是如此。
明耻桥位于庐山管理局石门涧景区,是一座古朴的石拱桥。2005年,庐山管理局在庐山博物馆举办了庐山抗战图片资料陈列展活动,将“明耻桥”的题词石刻列为“庐山抗战遗迹”,它是“抗日爱国将领及爱国志士”的十件石刻之一,之后,它又被公布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庐山“抗日爱国将领及爱国志士”的十件石刻之一,明耻桥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庐山明耻桥 图源:庐山世界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吴宗慈所著的《庐山续志稿》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江西省政府以全山建设工作亟待推进,特派工程专家前北平市工程局长谭炳训接充庐山管理局局长。谭炳训任职后,即聘请工程及卫生专门人员多名,分别进行各项新建设与修葺名胜、培植树木、点缀风景,而于卫生方面,尤为注意。”
这段记载中涉及到地点、人物、事件。1936年的庐山,作为旅游地,国民党政府的“夏都”,一些地方建筑工作急需推进,江西省政府特派工程专家前北平市工程局局长谭炳训任庐山管理局局长。谭炳训到任后,立即开展了全山建设性的工作,完成了一系列工程建筑,使得庐山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谭炳训1936年4月从当时的北平市调任庐山管理局任局长,1938年1月调离庐山管理局,前往江西省公路处任处长,前后时间接近两年。在他全面主持庐山管理局的工作之后,庐山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明耻桥就是在这段时间修建的,与谭炳训有着密切关联。
谭炳训,何许人?怎么能在短短时间,遂使庐山发生明显变化?
谭炳训 图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官网
据谭炳训的女儿谭天健回忆父亲的文章介绍,谭炳训1907年11月5日出生于济南市一个大家族,父亲是清末秀才,他从小丧母,由姑母一手带大。17岁,他进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1931年毕业。现存庐山档案馆馆藏资料中保留一本当年北洋大学师生名录,其中有一些名人,如人口学家马寅初的姓名与照片等,这大约是谭炳训任庐山管理局局长时带来的资料。
1931年,谭炳训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青岛市工务局任技佐,后任青岛市自来水厂厂长。在毕业后的两年时间内,他除了勤勉工作,还进行研究与翻译,特别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他将苏联国家设计委员会出版的《苏联五年计划》译成了中文,在上海出版,很快就销售一空,这是中国最早介绍苏联计划经济的译著。此后,他更加强了对苏联的研究,又译成了《苏联第一、第二五年计划的技术分析》一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人民抗战热情高涨,但谭炳训认为光有勇气,没有“图存的根本远大计划”不行,国家须有自己的国防工业。他经过两个月的调研,写成了《初步国防工业建设大纲》,论述建设国防的必要性、具体设想和做法。此文1932年5月发表在天津《大公报》上,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被青岛市属中学列为阅读教材。
1933年6月,长城战役之后,国民政府成立了“北平政务委员会”,谭炳训被调往北平市任工务局技正。1934年9月,又升任工务局局长。1935年1月,北平成立了“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并设立了“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由谭炳训兼任副处长,具体负责古都文物整理及修缮古建筑工作。这期间,谭炳训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对北平旧城区进行规划与改造,新修了许多道路,主持大修了天坛各大殿的工程,还将大修天坛的始末写成纪文,刻在天坛金顶下面的木头上,并有他的签名。
1935年谭炳训主持整修天坛期间与梁思成、杨廷宝等人合影 图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此外,对明十三陵中最主要的长陵大殿进行修复,修复北平市以及颐和园中的一些牌楼16座,整修了角楼及箭楼,修缮了北平各大门。谭炳训回忆这段工作时说:“北平六百年所建的宫殿庙宇牌楼,自前清末季,即未修葺,日渐损坏,本席兼理古都文物整理处理务,负责修整,由中央拨发工程费三百万元,使殿宇名胜焕然一新,因此在北平人心里上发生了一良好的影响。”
在北平期间,由于谭炳训一直积极主张抗日救国,受到亲日派的排挤,后来,日寇甚至指使亲日分子提出将他逐出北平,而恰好此时,庐山正急需建设,需要这方面的专家人才,于是谭炳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到庐山。
谭炳训到任庐山之后,对庐山的建设有着全面的规划,被写进了1937年的“庐山管理局行政工作报告”中。他成立了自己的工程队,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工程。
谭炳训在庐山新建了庐山电厂与庐山自来水厂,计划筹备新建登山缆车“吊车工程”,并且已进入到测量地形、绘制图纸阶段,这项工程后因抗日战争局势的影响而搁浅下来,但当年“吊车工程”图纸还保存在现庐山管理局档案馆藏卷宗中。今天,庐山已实现了坐缆车上下交通,其实,早就三十年代庐山管理局就有此计划与实施方案了。
这一时期,谭炳训在庐山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实际工作。整修道路、桥梁、亭台,排沟除污、植树造林、兴建体育、游泳池及网球场地,为庐山小学新建校舍,对庐山河东路、河西路、大林路,包括登山各小道的台阶进行整修,完成了登山公路规划设计并进行了地形测量和实际放线工作。
这期间,他还完成了一项重要规划,拟建庐山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并将此规划呈报国民政府行政院。他是第一个提出这一设想并做详细规划的人,后来他又参与拟定了全山造林计划及组织造林委员会。庐山重大建设;传习学舍、庐山大礼堂都在这期间陆续建造,包括庐山图书馆的完善,谭炳训作为土木工程专家,亲自前往工地,检查施工质量及进度至竣工。
1936年谭炳训主持重修御碑亭,新建石栏,重墁台面,平治道路,竣工后,谭炳训亲笔题记刻于石栏板上。这一时期另一项重要工程就是将庐山主干道上的木桥全部修建为石桥,明耻桥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1937年,谭炳训将石门涧上新建的石拱桥特别命名为“明耻桥”,以述其抗日救国雪耻之志,并命工匠将其手书题字刻于桥心拱石之上。这就是“明耻桥”的来历。今天,明耻桥依然静立在山涧,谭炳训亲自书写的“明耻桥”三个石刻大字被添上了红漆,在古朴的石桥上,耀眼醒目。
庐山明耻桥 图源:庐山世界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谭炳训在回顾庐山一年工作时说,“嗣于二十五年长庐山管理局,仍本一贯之精神,从事国际避暑地之建设,在春夏两季先将卫生办好,同时整修道路,修筑排水沟,再点缀亭台,修理名胜,遂使庐山在一年之间顿改面目。”
谭炳训在庐山的时间不到两年,可他在任职期内,尽职尽责,为庐山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际工作,为了纪念庐山,他还将自己儿子取名为“天庐”。
1938年1月,谭炳训被江西省政府调入江西公路处任处长,配合当时战备物资的运输及阻断日寇的进军,之后,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赣南、重庆、新疆、甘肃,北平、上海、济南、青岛、西安等地,他的人生命运也随着这些地点的转移而发生巨大变化。他著书立说,教授学生,留下了不少专业论文。国民党撤离大陆之前,谭炳训谢绝了蒋经国挽留,认为自己是专业技术人员,留在了当时的上海。
五十年代反右运动中,谭炳训被打成“右派”,被送往陕西煤矿劳动改造,1959年3月16日在煤矿去世。80年代初,他的家人前往去世地寻找遗骨,未果。
谭炳训的命运与他生活的年代,与那个年代所处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而庐山明耻桥又与谭炳训密不可分,一座桥与一个人就这样形成了一段难忘的史话,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谭天健:《蒋经国赣南旧友谭炳训传略》
庐山档案局编印:《档案中的庐山》
【编后记】
谭炳训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并校初期的25位教授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卫生工程系(环境学院、建科学院)创办人,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早期探索者和实践者,是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先驱人物,在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环境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诸多造诣与贡献。
民国夏都期间的庐山管理局局长,级别不算高,但身份很特殊。他们大多是实干的技术型官僚,为庐山的建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关于他们的故事,还是值得讲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