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内外反动势力为了推翻无产阶级政权,纷纷伸出魔爪。在苏俄最危险的时期,四分之三的国土都落入敌手,东、南、西北方向都被白卫军占领,社会主义革命的火种岌岌可危。
01
点燃战火的捷克军团
一战爆发前,俄罗斯境内有约12万捷克斯洛伐克侨民。随着一战爆发,民族意识强烈的捷克人纷纷参军抗德,三年内就从九百人的捷克支队升级为四万多人的捷克军团。俄国担心捷克军团上前线之后叛变而不愿意动用他们,而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在努力争取这支队伍。最终,协约国同意如果得胜就让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捷克军团决定接受法国军官的领导。
一战末期,十月革命之后,捷克军团与布尔什维克政权谈判,保证不干涉俄国内政,但要继续投入对德战斗。由于俄国在欧洲的港口均已被封锁,捷克军团希望乘坐西伯利亚大铁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港口,再乘军舰运至法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从西到东,横穿俄罗斯全境,堪称俄罗斯的生命线。能否信任捷克军团成了苏俄政府的难题。
协约国也敏锐地抓住了机会,准备策反捷克军团,让他们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捷克军团现在有约5万人,这远远多于欧美能派到俄国的人数,何况他们已经占据了反攻苏俄的有利位置。
苏维埃政府希望尽快送走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于3月26日同意了捷克军团的离境方案。然而,4月21日,已经与苏俄缔结了和约的德国得知消息后,希望俄方在境内拦截住捷克军团,以防他们加入对德战场。
苏俄此时进退两难,尽管他们允许捷克军团继续前进,而且封锁了德国方面的消息,但是猜疑已经产生。红军内部有人担心捷克军团会反叛,捷克军团也在积极接触英法等国。尽管不同资料之间的细节有出入,但可以肯定协约国代表与捷克军团一定在4月举行过谈判,商讨提供援助和起兵反苏的具体事宜。
许多投诚了苏方的匈牙利俘虏驻防在铁路沿线的城镇,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与他们有着民族恩怨,因此一路上一直在和他们发生摩擦和冲突。5月14日,一辆载满了匈牙利俘虏的列车与捷克军团的列车并排停靠在车里雅宾斯克时,双方发生了械斗,捷克军团私刑处死了一名匈牙利俘虏。当地苏维埃政府决定逮捕参与此事的捷克士兵。作为回应,捷克军团则因此包围了车里亚宾斯克火车站、逮捕了当地红军驻军的军官、切断了联系外界的电话线。
这事实上形成了叛乱态势,莫斯科苏维埃无法容忍这种挑衅。5月21日,托洛茨基下令逮捕捷克民族委员会在莫斯科的两位领导人,并要求捷克军团就地解散,要么加入红军,要么加入苏维埃政府的劳动营,如有不从就关入集中营。
捷克军团决定直接造反。5月25日开始,捷克军团夺取了西伯利亚铁路线的控制权,随后继续沿着铁路东进,并且一路推翻沿线城镇的苏维埃政权。英美法三国在捷克军团叛乱后,迅速为其提供了早已准备好的大量资金。捷克军团在鄂木斯克建立了“西伯利亚政府”和“人民军”,宣布独立并开始强制征兵。
02
东部白卫军
本来在十月革命之后,各方势力尚在观望,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还停留在密谋阶段。现在,他们借助捷克军团在铁路沿线取得的战果,利用苏军难以东进的局势,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反动政权。
海军上将高尔察克
许多沙俄余孽,如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底米特维·克罗地亚将军、哥萨克将领古利格利·谢苗诺夫等多方势力,在从伏尔加河到远东的广泛领土上建立了19个割据政权。不过他们的内讧使得反动势力难以凝聚,西伯利亚铁路线虽然从苏维埃手中被夺走,但是在白卫军手里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东方战线被列宁视作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线。东部白卫军的骨干是极端仇视无产阶级的一战军官团和劫掠成性的哥萨克骑兵。东部白卫军在1918年夏季给红军以重创,捷克军团甚至能以几千兵力打击几万名在旧军队基础上改造的红军。而且由于1917年二月革命以来局势的长期动荡,俄国军队凝聚力和纪律性变差,战斗力下降。
1918年秋季,苏维埃政府终于拉起了一支正规的红军队伍。东线红军重组5个集团军和伏尔加河舰队,托洛茨基亲自到前线指挥。红军迅速发起猛烈的攻势,白卫军的战线开始崩溃,伏尔加河流域被解放。
11月18日,鄂木斯克发生政变,“西伯利亚政府”改制为军事独裁,高尔察克掌握了政治和军事领导权。1919年春季,白卫军的反扑取得胜利,但是很快在夏秋季又被伏龙芝领导的红军击退。红军游击队和社会革命党也在不断渗透西伯利亚地区。
1919年冬天,捷克士兵和海参崴的社会革命党发动起义;1919年11月14日,红军攻占鄂木斯克。1920年1月4日,高尔察克宣布退位,最后遭法国人和捷克军团出卖,被逮捕并准备被移交给莫斯科苏维埃。
2月4日,白卫军第二集团军余部逼近了高尔察克被扣押的城市,迫使西伯利亚军事革命委员会在7日凌晨枪毙了高尔察克,把尸体扔进了安加拉河。至此,捷克军团在东线的抵抗基本结束,并同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达成了停战协议。该年9月,最后一批捷克人从海参崴乘船返回了捷克。
03
南部白卫军
南俄白卫军由南俄志愿军和哥萨克军队组成。南俄志愿军由一战时期俄国最高司令部总参谋长M.B.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创建,此人持比较纯粹的资产阶级立场,既反对沙皇,又反对布尔什维克。哥萨克人大家更熟悉,他们就是《静静的顿河》中的主角。当然,民族内部必然有阶级分化,大量的贫农哥萨克都选择为苏维埃而战,富有且善战的上层哥萨克们则为了保住土地和特权加入白军。
远东地区在1918年捷克军团起事后才接连造反,顿河地区(南俄)的白军则早在十月革命后就打出了恢复二月革命原则的旗号,组织了莫斯科的银行家和资本家为他们提供军饷,还“偷渡”了很多沙俄军官穿越红军封锁线来到顿河军区。这些行为不可能完全瞒过红军的视线,红军于1917年底进发顿河地区,并在1918年初给志愿军以迎头痛击。
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军决定加入抵抗红军的战斗,然而顿河军和志愿军在权力分配和军饷等问题上分歧重重,他们在1918年5月还在开会吵架,这时捷克军团已经起事了,因此南俄白卫军发起第二波攻势的时间晚于东部白卫军起兵的时间。或者说,上半年红军对志愿军取得了优势,使俄共(布)中央相信南方的威胁暂时没那么大,所以列宁一开始才会把东方战线视作决定性的战线。
1918年8月至10月,已经被逼到边境的白军在邓尼金带领下发起反扑,暂时击败了北高加索地区的红军。邓尼金在其控制的地区同样施行军事独裁,但他为了维持统治更进一步,进行了土地改革的尝试,这使得他的政权相较于其他白卫军更加稳固。
1919年7月3日,邓尼金发布“向莫斯科进军”的命令,一路连战连胜高歌猛进。列宁号召“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托洛茨基也发出“无产阶级请上马”的号召,扩建苏维埃红军的骑兵军。10月24日,顿河白军最先溃退,夏秋季被攻占的地区陆续解放。1920年3月22日,弗兰格尔成为新的南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司令,邓尼金流亡英国。11月,弗兰格尔被击败后也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苏反共工作。最终,南部白卫军也被粉碎。
邓尼金抱着民族主义的爱国立场,二战期间呼吁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他依然是一个铁杆反共分子,拒绝为苏联人民服务。二战胜利后他于美国病逝。
04
西北白卫军
西北白卫军距离首都彼得格勒最近,但是战斗力和取得的战果却最差。
沙俄高加索方面军总司令、步兵上将尤登尼奇是西北白卫军的领导人。他在十月革命后逃亡芬兰,并在那组织队伍反攻苏维埃。他先后向英美法求援,都被拒绝。又同时向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求援,只有高尔察克愿意给他一些钱。
三大白卫军中,尤登尼奇是唯一没建立军事独裁的指挥官。首先是因为波罗的海三国都独立了,所以西北白卫军主要是在别国境内活动,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事事都要看人家的脸色。
而且,以高尔察克为代表的许多白卫分子有很强的民族情绪,不愿承认芬兰独立。高尔察克远在西伯利亚,当然口无忌惮,可是尤登尼奇却因此一直得不到芬兰的帮助。
其次,在此基础上,西北白卫军自身实力又最弱,更得不到其他势力的认可。比如高尔察克一直将他们视作自己的下属而非一起反苏的同伙。
最后,西北白卫军离彼得格勒最近,大量沙俄遗老遗少都跑到了这里寻求庇护,因此内部政治分歧严重。
尤登尼奇两次试图进攻彼得格勒,尽管他需要进攻的距离很短,相对的红军则面临宽达250公里的广阔阵线。可是白卫军在第二次进军取得巨大优势,终于兵临彼得格勒城下时,却“半场开香槟”,不仅提前向国际社会发布了已经攻占彼得格勒的新闻,甚至连新的省长人选都安排好了。
列宁则抓紧时间发布命令,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亲自去前线督战,红军集结优势兵力迅速反攻,击败了西北白卫军。
以红军和白卫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苏俄内战的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918年夏至1919年夏,东方战线为主战场,南方战线为侧翼;1919年夏至1920年春,南方战线为主战场,西北战线为侧翼;1920年春至1920年冬,红军与波兰作战并肃清南俄白卫军。
白卫军的失败,与其严重的内讧密不可分。不仅是几个地区的白卫军之间在争权夺利,各白卫军内部也存在矛盾。这些内讧的根本原因,是白卫军内部阶级和民族构成复杂、背后的势力太多,利益盘根错节。
白卫军的军官队伍素质极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出色的指挥水平。但是由于不能团结队伍,不能获得统治区人民的支持,白卫军必然被红军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