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随着戈尔巴乔夫大笔一挥,这个曾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巨人苏联瞬间分崩离析。
而戈尔巴乔夫也受到了广大身处迷茫之中的前苏联人民的辱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要为这个事件负主要责任,他就是叶利钦。
当时的他位高权重,几乎和领导人平起平坐,可是令很多人感到不解的是。
为什么他要做出这样的行为?难道做苏联的领导人不好吗?

实际从历史角度分析,到了戈尔巴乔夫这个,苏联已经摇摇欲坠,可是并不至于解散,如果当权者及时做出调整还是可以为苏联续命的。
可是一位名叫叶利钦的人物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然而从其出身来分析,这一切似乎早就已经注定好了。
1931年,乌拉尔地区的某个富农家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家伙最终竟然能够把苏联搅得天翻地覆。
由于生活在战争年代,从小的时候就没少吃苦,并没有过上想象中特别有优越的环境。
并且因为家庭成分原因,其祖父母还遭受了流放,这对他的人生改变很大。
上学期间就一直有一股子冲劲,学习成绩非常不错,并且因为领导能力强,班长这个位置几乎都是由他来做。

这也为其后来登上政坛打下了基础,当然这和其生命中的贵人戈尔巴乔夫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这个人,他就不会有这么高的成就,可是戈尔巴乔夫面对着的苏联也是充斥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矛盾。
经过前面几位大神一般领导人的折腾,苏联的生产力下降的非常严重。

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业也陷入了非常严重的危机,这对于苏联打击很大,本来就是以工业为重要基础的。
那么在经济上更是重量级,首先是官员贪污腐败的非常严重,国家的很多钱都落到了这些贪官的口袋里。
其次就是之前入侵阿富汗的烂摊子还没有收尾,投入了一大笔钱,这些钱却没有换来应该有的报酬。

这一笔钱算是打水漂了,但是苏联人民还要吃饭还要生活啊。
正好当时的叶利钦已经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并且叶利钦本人对于国家改革也是非常的狂热,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这样的人物非常符合戈尔巴乔夫的胃口,于是便着手开始提拔他。
谁知道他提拔了的是一只饿狼,本来戈尔巴乔夫也有自己的想法,利用这个人物平衡当时政坛的环境。

他本来以为自己是能够控制这个人物的,可是一向强势且想法多的叶利钦又怎么可能为他所控制。
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就开始变得逐渐激化起来。
叶利钦的改变随着叶利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和戈尔巴乔夫之间的矛盾也显得非常激烈。
本身叶利钦这个人就是属于思想非常偏向西方的,曾经也访问过美国。
美国之旅让他大开眼界,当他回来后写的日记上我们能看出,他的向往。
他表示美国的大街小巷都充满着繁华的气息,橱窗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精美的物品,高楼林立汽车穿梭,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然苏联人民脸上肯定不会洋溢笑容,因为当时苏联的确是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也并不代表着西方的这一套理论就适合苏联。
同时他也对美国的经济提出了非常高的赞誉,他认为即使是美国的一个贫民窟,也比苏联的城市中的人民生活的要富足。
于是这一回国,整个人都魔怔起来了,满口的改革和西方化,谁也搞不懂他接下来要干什么。
很快他就开始推行政治自由化,并且开始在经济上作出新的调整。
那就是企业的私有化,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情况,企业私有化并不一定是坏事。

但是对当时的苏联来说确实一大打击,苏联的国有企业本来就已经半死不活了。
这私有制一开始,更是直接将很多国有制企业逼得没法干了,这些单位倒闭之后,人民的失业率肯定是节节高升的。
并且戈尔巴乔夫本人也没有推行出来一些特别有效的方式,这俩人折腾的国家马上就要散架了。
这时候有一些不希望苏联倒塌的高官发动政变,将戈尔巴乔夫软禁了起来。
但是这样的行为根本无法改变当前的苏联的问题,最终苏联解散,戈尔巴乔夫将俄罗斯的权利过渡,整个国家正式解体。

然而本来以为能够守着俄罗斯过好日子的叶利钦,却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为了提升自己的支持率,他不得不巴结一些财阀,利用这些人来为自己宣传。
这一招果然有效,但是也让这些财阀们一个个的成长为更大的老虎,这些人盘踞在俄罗斯的各个领域,一家独大的垄断。
俄罗斯进入了黑帮的黄金时期,正是因为他自以为是的一通改革最终把整个苏联带到了这个局面。

而俄罗斯的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在后来的一次讲话中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为什么叶利钦会搞垮苏联,因为他的思想早就已经被资本主义严重的腐化,并且其本人对西方社会的制度非常着迷。
当两种思想发生冲突,苏联肯定是会解体的,也就是说他根本不可能当上苏联的领导人,他的行为只能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参考资料:
戈尔巴乔夫回忆苏联解体:篡权者叶利钦与布什有秘密联系. 澎湃新闻. [2023-08-07].
白成国. 叶利钦. 1994: 69-73. (5)
张树华: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搏——8·19事件. 跨文化研究中心. [2023-08-23].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帝国崩塌前的政治纷争. 澎湃新闻. [2023-08-07].
陈弘,丁军编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发展创新与中国市场化改革实践. 2009: 177-186.
张森主编. 俄罗斯经济转轨与中国经济改革. 2003: 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