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孩子对父母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无所不能。
“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5岁的小光骄傲的向他的同学炫耀道。
“我爸爸会修电灯,他才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豆豆第一个不同意。
“我爸。。。”
神经科学显示,儿童前额叶皮层未发育成熟时,会本能神化养育者。
加州大学实验发现,5岁儿童将父母能力夸大23倍,这种"全能滤镜"是进化形成的生存依赖机制。
长大后,父母不再是孩子眼中的超人。
“哎呀,知道了,不用你管。”15岁的小光一脸不耐烦的和爸爸说道。
“嘿,你这小兔崽子,小的时候向来我说一不二,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呢?”
小光爸爸的疑惑应该也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家长的疑惑。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讨厌父母?
当12岁的小美发现,妈妈面对学校欺凌只会说"告诉老师";
当15岁的小光发现,父亲连手机投屏都不会操作——认知革命的齿轮开始转动。
随着年龄的提升,孩子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世界观在慢慢形成,阅历在不断丰富,接触的人事物不断增多。
小时候父母是天,是地,是标榜的对象,是难以超越的榜样。
当孩子慢慢长大,互相之间聊起各自的家长。
突然发现,诶?他的爸爸好像更厉害!
当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的父母原来就是普通的一类人之后,就会逐渐的对父母祛魅。
心态上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言行上的改变,这是家长们必须接受的事实。
试想一下,当你崇拜了十几年的“偶像”向你发出一道请求或者指令时,你会不会毫不犹豫的接受呢?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这个“偶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再次见到他时,是不是也就没有那么的崇拜了。
如此往复几年,十几年之后,你还会对他有敬重之心吗?
孩子也是如此。
其实不光是孩子的心态和言行发生了变化,家长们也多是如此。
当家长们一开始和孩子接触的时候,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么多年之后,面对孩子的叛逆,必然会接受不了。
从而发出愤慨:“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讨厌我呢?,这都是跟谁学的坏毛病。”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破局呢?
1.把“听话”换为“对话”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以对等的身份,比如”朋友“,和孩子对话,而不是颐指气使,毕竟它在孩子小的时候好使,一旦长大,便会变本加厉的还回来。
2.“祛魅教育法”
试着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平凡。但是要让他们明白,父母虽然平凡但是绝不平庸!
3.把"教育"转为"共同进步"
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
不要把孩子听话当作理所应当,虽然是你给了他生命,但并不意味着他是你的附属品。
4.定期交换“认知”,成为彼此的“学生”
让孩子教父母使用新的APP,而父母则分享职场生存智慧,长期稳定且良好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孩子“亦师亦友”不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吗?
真正的亲子认知革命,不是孩子单方面推翻神坛,而是两代人共同进化的史诗。
当父母放下造神执念,孩子终将明白:那些曾以为过时的经验里,藏着穿越时代的生存智慧。
请各位家长一起来做一个问卷调查:
作为父母,当孩子第一次说出"你说的不对"时,你是:
A.暴怒反驳
B.暗自欣慰
C.毫不在乎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