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大学”的翘楚——北邮,不断拔高的信息类学科天花板

未名林 2024-12-17 00:56:39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与IT相关的学科与专业颇受欢迎,诸如电子、信息、通信、控制等学科的热度居高不下。国内主要的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都纷纷布局了信息类学科,除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顶尖大学之外,“两电一邮”的信息类学科也具有强大的优势。

作为“两电一邮”的一员,北京邮电大学的综合实力虽然算不上国内顶尖水平,但其综合办学水平在“211大学”中处于引领地位,优势学科足以与“985大学”掰一掰手腕,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国内高校更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那么,区区一所“邮电”大学是怎么做到的呢?

北京邮电大学

传承工程基因,深耕信息学科

国内以“邮电大学”命名的高校仅有4所,北邮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这所当初融合国内多所院校电讯类学科而成立的“邮电类”专门学校,经过70余年的持续壮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优势,工科见长,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研究型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百废待兴,国际竞争和科技发展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邮电类”专门大学开始走上历史舞台。1955年,以天津大学电讯系、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等院校的学科资源为基础,北京邮电学院在千呼万唤中诞生了,成为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

得益于这些优质的学科资源,北邮从一开始就在信息技术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实力——时任邮电部副部长的钟夫翔出任学校校长,林爽、施光迪、卢宗澄等专家、干部加盟,都足以看出国家对北邮的重视。此后,随着北京电信学院和北京邮电科技大学的相继并入,北邮的实力更加强大。

1960年,刚成立5年的北邮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源流与传承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在北邮的身上具象化了。

原北京邮电学院校门‍

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北邮励精图治,专注于工程学,尤其是信息类学科建设,从通信工程、邮电机械工程,到工程经济、邮电管理工程等,一直走在国内高校前列。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学位体系,北邮也凭借强大实力成为国内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当时,北邮的博士专业点有两个,分别是通信与电子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便是有“北邮三老”之称的叶培大、蔡长年和周炯槃三位教授。

“北邮三老”不仅是北邮信息类学科的主要建设者,同时也是国内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严谨治学、勤于耕耘、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在信息科技、通信理论、信息论等领域的建树,至今传为佳话。

今天的北邮,是教育部直属、工信部共建的“双一流”大学,学科设置上以工科为主,涵盖九大学科门类。学校设立了本科专业52个,获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持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

“北邮三老”雕像

引领学术前沿,培养信息人才

身为曾经的邮电类专门院校,也作为今天国内理工科院校中的佼佼者,北邮一直活跃在信息技术学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前线。

成立至今,北邮已经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树立了难以撼动的威望,这其中离不开“北邮三老”领衔的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他们从不惧怕失败与困难,在历经无数次失败后又屡屡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第一个网络管理系统、第一个智能网实验网、第一台ATM交换机、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机等,大量重大科技进步和发明均诞生于北邮。

如今,“北邮三老”已然逝去,但底蕴深厚、学术氛围浓厚的北邮依然吸引了大批学术带头人云集于此。北邮目前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就包括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的陈俊亮院士、移动通信技术专家张平院士等国家级人才。

北邮莫斯电码路

睿智专注,精益求精,这些从事工程学研究必备的特质,闪耀在北邮一流的师资团队身上,也为北邮的莘莘学子缔造自由的学术空气。

北邮洞悉行业发展趋势,引领国内信息技术教育的先潮。在北邮校园里,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信息工程系,开设了第一个信息论本科专业,编撰了第一部信息安全本科教材,讲授了第一节信息论课程,培养了第一个密码学博士……永远走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前沿。

北邮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北邮设置创新学分,开设双创辅修,既有面向本科生的“雏雁计划”“大创计划”,也有为研究生打造的“创新实践计划”本硕博全程双创实践体系。不同个性、兴趣、专长的,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平台。

北邮洞悉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积极培养未来人才。面对新工科迅速崛起的趋势,北邮率先成立未来学院“元班”、卓越工程师学院,与行业巨头深度合作,创建了“北邮-华为学院”等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融合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科技竞争的高水平人才。

迄今为止,北邮已经累计培养了近二十万名优秀学子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高层次的信息通信科技人才在各界有口皆碑,成为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邮校训石‍

信息学科天花板,谁与争锋

一路高歌猛进,坚守初心,北邮怀着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这是北邮能够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工科强校的内在力量。

那么,北邮在信息技术领域究竟有怎样的实力呢?我们从与信息技术强相关的三个学科来衡量。

·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北邮的王牌学科,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也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力担当。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北邮凭借该学科斩获唯一的A+。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北邮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都是极具优势的。

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资源而创建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北邮实力最突出,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办学源流可以追溯至创校初期的有线电工程系和无线电工程系。经过近70年的发展,学院已经成为国内通信技术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和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汇集了一支行业顶尖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以张平院士、刘韵洁院士等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的200多名优秀教师、专家,在这里引领学科发展最前沿。在他们的带领下,学院创建了“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十余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多次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量级大奖。张平院士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 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斩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北邮的另一个优势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得A,同样相当出色。2019年,北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入ESI全球前1‰,实力不容小觑。

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而创建的计算机学院,是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也是北邮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打造了一支包含两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等在内的一流师资,创建了包括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领先科研平台。

自1985年建系以来,学院和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陈俊亮院士等人的带领下,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00余项,4次牵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凸显了强大的科研与教学实力。

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电子科学与技术

虽然北邮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没有入选“双一流”,但也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其表现也算差强人意。

北邮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力量主要在电子工程学院,承袭了叶培大院士、徐大雄院士等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前辈的学术精神,创建了强大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建有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近些年来累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二十余项。

除了这三个学科之外,北邮的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也同样颇具优势。这些优质学科资源,共同成就了北邮在今天竞争激烈、强校如林的工程学领域,依旧享有一席之地。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

七十年北邮,未来可期

北邮从刚刚成立时的几间简陋教室发展成为今天用信息技术武装的现代化校园,从最初的三个系成长到今天的19个教学单位,从信息技术专家到工程学的佼佼者,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北邮师生的智慧与果敢。

在2024年的新生录取中,北邮的录取分数“居高不下”,物理类平均分约633分,高居“211大学”榜首,充分彰显北邮的强大办学实力与受欢迎程度。

再过不久,北邮将迎来建校七十年庆典。此时的北邮,正值“青春年少”,未来可期,北邮师生也正借着“双一流”的东风,众志成城,共同创建一个更加强大的一流大学。

0 阅读:1
未名林

未名林

专注,严谨,丰富,趣味。不求一鸣惊人,或许一语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