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很多民俗活动中,去寺庙进行烧香拜佛、祈求神明护佑这一项,一直是一个重要仪式,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祖先和先贤的崇拜和怀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平常所说的寺庙,其实是寺和庙,是不分开的,一般指的是和尚居住和修行的地方,还供奉有诸多神佛和菩萨等佛教神明。但在很多地方,还修建有关公庙、岳飞庙、女娲庙、财神庙等,这些庙显然不是佛教场所,大家同样是“庙”,为何寺庙和这些“庙”供奉的对象差距这么大呢?其实在古代,寺和庙原本就不是一个场所,其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只是在后来才慢慢组合到了一起。按照寺和庙出现的时间来看,庙的出现更早。早在商周时期,庙就已经出现,但此时的庙是供奉鬼神的地方,是表达人类对自然伟力的崇拜的场所。商周以后,庙的含义渐渐出现了一些改变,庙里祭祀和供奉的除了鬼神,还多了祖先、先贤等。其中最早的《礼祀·祭法》中就多次提到“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等,这里的庙既祭祀鬼神,又祭祀祖先。到了晋代,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对庙的解释为“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灵貌也”,可见,这时的庙已经是对先人的祭祀怀念之地。而到了秦汉以后,庙的承载对象继续扩大,庙里不但能放鬼神和祖先,更能放先贤等,庙的定义更加宽泛化。这时期,大量的不同祭祀对象的庙宇开始出现,如“城隍庙”、“关帝庙”、“文庙”,“老君庙”等,除了庙里可以装下满天神佛、圣贤外,甚至把朝廷也称为“庙堂”。我们熟知的宋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而寺的出现,则晚得多,直到秦汉时期才开始出现,但这时的寺是一个国家的行政机构之一,跟佛教没有丝毫关系,这时的寺是官署之地的意思。如果单纯从古汉语字面理解,寺的意思有持续、相继以及做事妥当、温顺归化的意思,国家设立官署叫做寺,有着国祚延续、服从朝廷的含义,有代表国运永兴、四海归顺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从影视上看到的“大理寺”,是负责国家的最高司法审判场所,它起源于秦朝的“廷尉”,然后这个部门被北齐沿用,并改名为大理寺,随后大理寺这个机构在汉朝、唐朝被一直沿用。其他还有负责国家礼乐的太常寺,负责国家祭祀、宴席等事务的光禄寺,以及掌管宾客和凶仪等事务的鸿胪寺等。而佛教的宗教场所与寺联系起来的事,发生在东汉。根据一些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佛陀创立佛教,而后佛法开始东传,东汉永平年间,印度佛法高僧摄摩腾、竺法等人经历千辛万苦,用白马载着大量的佛经、佛器等来到洛阳弘扬佛法。当时的汉明帝是位开明的皇帝,他在了解佛法的宗旨后,认为佛教的传播有利于维护皇权至上的权威,可以让百姓们安于现状,服从统治,“修来世”,减小百姓揭竿而起来造反的威胁,所以接受了佛教,对待摄摩腾等高僧十分礼遇,把他们安排在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为了褒奖摄摩腾、竺法等印度高僧,下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修建僧院,供这两位高僧弘扬佛法,建成后亲自命名为“白马寺”,名字里有“寺”,代表着这是朝廷设立的宗教机构,从而给予了佛教一定的国家地位。从此,佛教的宗教场所在中国一直称“寺”。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广,所建的“寺”也越来越多,成为各阶层可修习的宗教,其宗教思想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而作为与宗教和信仰相关的中国本土的“庙”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各地建设的庙也越来越多,有着与寺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样一来,出现越来越多的百姓不但去“拜寺”,还同时去“拜庙”的现象,当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时,“寺”和“庙”就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统称为“寺庙”,共同成为百姓们信仰的一部分。#大有学问#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要了解
霍山说
2023-01-03 15:31:14
1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