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首隐逸诗词,赏明月而酌清泉,安然高卧,谁还没有一颗归隐之心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08-17 11:41:35

【01】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魏晋·谢道韫《泰山吟》

谢道韫是东晋谢安之侄女,是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的妻子。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乱臣孙恩攻破会稽,杀王凝之及其诸子,谢道韫寡居。

而当时又是东晋晚期,政治矛盾尖锐,王室与士族、士族与士族之间相互攻伐,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环境,产生了隐居的想法,于是便写这下《泰山吟》。

泰山巍峨,其灵秀之气直冲云霄,尽显自然之壮丽。山间岩穴,幽深静谧,宛如天设地造的隐逸居所,静寂无声,引人遐思。

此等奇景,非人力所能雕琢,皆是大自然之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风云变幻,莫测其端,更添一份神秘与深邃,引人思绪万千。

我心生向往,欲远离尘嚣,归隐于泰山之间,与山川共呼吸,恬淡度日,以养天年。愿在此修身养性,顺应自然,得享天命之福,以尽此生之悠然。

诗人的确与普通女子有很大不同,她在提出质问之后,并没有进一步作悲痛哀婉的泣诉,而是笔锋一转,在诗中融进自己刚强不屈的精神。

面对高耸入云的泰山,面对神秘莫测的造物主,诗人没有因为自身遭遇而悲伤沮丧,她写了自己的登山之感,山光物象,变幻莫测,她继而感叹大自然造化神工,而是萌生了归隐之情,决定投身于山川这雄奇壮伟的怀抱,以顺应自然,终亨天年。

【02】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

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自南朝以来,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这首诗写得极其朴素。就像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成为另一种风景。

王绩借景抒情,表达他在现实中生活彷徨苦闷,孤独无依,但他始终敬仰歌怀伯夷、叔齐那样古代的隐士。

【03】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唐·孟浩然《留别王维》

孟浩然与王维交好,二人除诗风相近之外,却有许多大不同。首先孟浩然比王维大12岁,其次是王维一直是做大官,孟浩然却一直是个老百姓,一位鹿门隐士。

孟浩然在开元十六年(728)离开长安、落第归乡时,心里悲悲戚戚的留别王维而作。

诗的开篇诗人就用两个叠词“寂寂”、“朝朝”来抒发心中的忧伤和辛酸。“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一直苦苦等待却没有什么消息这样还要再等待下去吗?天天满怀希望却失望而归,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自认有旷世的奇才却无人任用,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心寒之余,想归隐山林从此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但又特别珍惜与朋友王维的友情而不愿分手。

当朝的权贵谁肯援引我,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诗人感叹:)或许我的命运就是这样,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我还是合适过这种冷清的生活,从此关上门扉再也不出来求官。

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诗文直抒胸臆,言浅意深,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怨愤之感,嗟叹身有惊世之才却无施展之地,颇有余味,耐人咀嚼。诗人的郁闷和对世间世态炎凉的无奈尽展无余,归隐之意可见一斑。感情凄凄楚楚,颇为感人。

【04】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唐·王维《归嵩山作》

前面说了好友孟浩然已经归隐了,今天要说的是王维,他也要归隐了。王维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其中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就是其中一个。

钱起中了进士之后,后来在蓝田县做了公安局长。王维这个时候在官场上受了打击,特别羡慕钱起在处理公务之余还活的这么逍遥自在。

也是因为自己的仕途不那么顺遂,加之钱起的小日子令王维有了彻底归隐的决心。

脱下一袭官袍的王维,乘着车马悠闲自得地前往要归隐的嵩山,道路两旁的青草依依,河水如玉带一样在青草间穿过。

这涓涓的流水好像懂得人的心意,与傍晚归飞的鸟儿一同伴着车马相随。荒芜的城郭紧挨着古老的渡口,夕阳的余晖洒满一座座秋意浓浓的崇山峻岭,看上去更加古朴厚重。

诗人驱车千里迢迢来到这仙境般的嵩山,是决定从此归隐于嵩山之中,不问世事,从此谢绝人世间的烦恼。

沿途中的河水清清,车马闲闲,日夕西下与车马相伴的飞鸟,倦鸟尚且归巢,人到了难以承受的极限,也就选择了“万事不关心”。

辞官归隐之的的身心都大为放松,目光所及沿途的景色一路悠闲,一路清幽,这无一不表现了诗人淡泊豁达的情怀。

置身于这自由的康庄大道中,就如他自己在《山居秋暝》所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05】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唐·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与王维是同年人,他们都有共同的好友,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孟浩然。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据闻还是孟浩然作的媒,妥妥的兄弟与媒人公啊,今天我们来看看李白怎么样表白孟浩然的。

孟浩然长期隐居于故乡的鹿门,与王维的齐名,长于写景,清新生动。

李白对他十分敬仰,开篇就表白了,我敬重超然物外的孟浩然先生,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天下闻名。

孟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鄙视功名不爱冠冕车马,一直淡泊名利心静如水,到了晚年已头发花白,又归隐山林摈弃了凡尘俗世,与青松常伴好不自在。

在月光明亮的夜里常常饮酒到了似圣非圣的境地,孟先生就是喜欢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宁愿天天与花草相伴,也不愿侍君,做一个闲云野鹤岂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孟先生的高尚品格就像大山一样我只能仰望,在此我只能作揖来表达对他芬芳的道德光华的敬意吧。

在诗人的眼中,自己与孟浩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一个是“天子呼来不上船”,一个是“迷花不事君”,这样的两个人结交后,自然是惺惺惜惺惺,所以李白才有高山仰止的感慨。

其实孟浩然不是不想求仕,而是求仕不得才决定归隐,但是他这种自守清高,比起沈佺期、宋之问来说,确实要高尚很多。

李白笔下描绘了孟浩然的风流儒雅,然后从少、老、酒、花四外角度铺陈孟浩然不慕权贵、洒脱不羁的风貌,同时也是自己与孟夫子的思想上的共鸣,他也萌生了隐逸的想法,至少在这一刹那间是有的。

其实李白一生,很大一部份时间都亦是高卧松云,酒中称圣,不事君王。读完他的诗句之后,不能理解他在经历数次挫折之后仍然能豪迈、潇洒,不入流俗。因为松云、醉月早已入其神髓。

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最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是李白诗歌的特有风格。

【06】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李白《山中问答》

我们接着前面的说,李白一生,大部份时间都是在游走的路上,自离家之后,直到病死也没有回到故乡,但他曾经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李白说有人不解的问他,其实哪里有人问他,估计又是自斟自饮的自问自答而已,自问自答也算是完整的趣事,他直接不笑而不答,正像东晋陶潜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辫已忘言”啊!

碧山的景物实在太美啦,你看,桃林缤纷的落英伴随着碧绿的春水悠然远去,这里还有山吗微信鸟语,烟云泉石,明月清风,鱼虾麋鹿。。。

我置身其中,任它花开花落,任它碧水长流,不用心计,无需矫饰,一切合乎大自然的节拍,这样的一种纯天然的意趣,真是一染一丝儿尘滓的真淳境界啊。

曾经四处干谒,千金散尽,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朋友,没有明争暗斗的官场,没有投机取巧,功于心计的腐朽吏治,这里的“别有天地”真的非人间所有。

一个人,闲来无事,赏明月而酌清泉,可以侣鱼虾而友麋鹿,安然高卧,我行我素,饮酒赋诗,怡然自乐,这就是我笑而不答的原因啊。

这么看来,他压根也就不用羡慕孟浩然了,他择一隅安静之地,体会上了神仙般的小日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1 阅读:29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简介: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