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一直都备受争议的悲剧性人物,在即位之初他雄心勃勃,誓要振兴明朝,最终却落得国破身亡、自缢煤山的凄凉下场。
在他短暂的17年统治中,有一件至今令很多人扼腕叹息的事情:崇祯下令将一位极为重要的帝国大臣凌迟处死,但又在事后称其为“天下忠臣”。这位大臣就是——袁崇焕,一位被很多人誉为“明末长城”的军事将领。
为何崇祯会做出前后如此矛盾的举动?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以优秀的成绩考中进士。
袁崇焕文官入仕,最初任职于福建地区,因处理地方事务果断而闻名当地。真正让袁崇焕名扬天下的,是他在军事领域的杰出表现。
明末,后金势力迅速崛起。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清铁骑凶猛彪悍,席卷辽东地区,更严重威胁到京师安危。在明朝连年战败、士气低迷之时,袁崇焕独身一人来到辽东,当所有人望风而逃的时候,他一人逆行前线,收集各地残余势力担起守卫北疆的重任。
他以宁远城为据点,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 ,在1626年的宁远大战中,成功击退努尔哈赤带领的后金军队,努尔哈赤在这次攻城战中被严重击伤,不久后伤重不治而亡。这场明军对后金军的大胜让袁崇焕声名大震,他被朝廷和百姓誉为“中兴名将”,一时风头无二。
此后,袁崇焕升任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负责整个辽东防务,提出了“固守辽西、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主张修复边防工事、加强长城防线,同时对后金采取防守反击的战术,为明朝赢得了边疆相对稳定的局面。
袁崇焕的突出表现也引来了朝廷内部的妒忌和猜忌,为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崇祯皇帝即位时年仅17岁,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庞大帝国。外有后金入侵,内有各地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此时的明朝四面楚歌,风雨飘摇。
崇祯本人性格急躁多疑,虽然勤于政务,但由于缺乏管理国家、朝政的经验,对朝廷大臣都怀有深深的猜忌。
袁崇焕在边疆的战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他在军中强势的做事风格引发了朝廷内外的种种不满,袁崇焕与朝廷里许多文官的关系都十分紧张。
内阁中一些官员,认为袁崇焕虽然有大功,但他提出的与后金的议和策略完全“不合祖制”,这种做法是对明朝的出卖。 袁崇焕将所有军事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中的做法,让崇祯皇帝也一直都感到隐隐不安。
1629年,清军绕过明军主力防线,攻入山海关,一路基本没遇到像样抵抗就顺利打到了北京城下,后金的突袭让崇祯大为惊恐。就在一年前,意气风发的袁崇焕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说自己可以五年平定辽东。
崇祯相信了袁崇焕所说的话,赐予袁崇焕尚方宝剑,让他主政辽东,让崇祯万万没想到的是, 袁崇焕到辽东不久,就因为他和辽东著名的军事将领毛文龙之间的矛盾,竟然伪造圣旨杀了后金的心腹大患毛文龙,毛文龙驻军的皮岛一直都对后金有着巨大的牵制作用,后金对毛文龙十分忌惮。
毛文龙被杀后,他手下的数万强悍士兵,担心遭到清算,直接投奔后金,成为后金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
当崇祯知道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是痛心疾首,但毛文龙已死,崇祯也只能顺水推舟,他还要依靠袁崇焕平定辽东,咬着牙下旨表扬了袁崇焕。
当清军兵临城下时,崇祯对袁崇焕本就不多的信任开始剧烈动摇,此时,朝中又有人趁机挑拨是非在崇祯面前对袁崇焕痛下杀手,诬陷袁崇焕“通敌卖国”。
袁崇焕听说后金军队绕过山海关没用几天就打到了北京城下时,袁崇焕大惊,带领军队率军昼夜兼程赶往京师救援,在赶到京城后,袁崇焕带领军队在北京城外和后金军队大战多天,成功击退清军。
清军虽然退了,但崇祯对袁崇焕却产生了巨大疑虑,袁崇焕大概率是欺骗了自己,他有可能和后金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要不后金军队为什么能如此顺利的打到京城?如果袁崇焕和后金之间联手.......,崇祯简直不敢想最后的结局。
就在这时,皇太极的一封密信成为崇祯下定决心处理袁崇焕的导火索。
这封密信是后金故意泄露给明朝,内容直指袁崇焕“与后金暗中勾结”。虽然这封信真假难辨,但崇祯对信里的内容深信不疑。此前,袁崇焕提出过与后金议和主张,当时朝廷内的不少大臣就认为袁崇焕“不忠” 。
在崇祯眼中,这封密信成为了袁崇焕“通敌”的铁证。
1630年8月,袁崇焕被捕入狱,很快,崇祯就下达了对袁崇焕的处决令。整个审讯过程就是走一个过场,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能够证明袁崇焕通敌,但通不敌通敌要看崇祯怎么看,现在崇祯就是想要尽快除掉让他颜面尽失,极度愤怒的袁崇焕。
一个月后的9月22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死的极为凄惨,而且袁崇焕死后被愤怒的京城群众分食。
袁崇焕死后,后金的军事攻势非但没有因为袁崇焕的死有所减弱,反而在袁崇焕离开后金的进攻更加凶猛, 辽东防线岌岌可危,明朝再也找不到像袁崇焕那样的将领来稳定辽东严峻的局势。
崇祯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杀错了人。
崇祯皇帝在后来的朝会上数次提及袁崇焕,一改之前的态度,称其为“忠臣良将”。并下令为袁崇焕修建祠堂,追封他为“太子少保”,但这一切已无法挽回,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在加速倾倒。
袁崇焕被杀,不仅摧毁了明朝重要的军事支柱,也极大地打击了明军士气。许多忠臣良将看到袁崇焕的下场,不敢再冒险建功,宁远的防线也因此迅速崩溃。
十几年后,明朝灭亡,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