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人物一辈子总共有10个子女。
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他们都是杨开慧的孩子。贺子珍呢,总共给毛主席生了6个娃,可惜3个男娃要么早逝,要么就不知去向了,3个女娃里面,也就只有延安出生的李敏活了下来。另外,他们还有个最小的女儿,叫李讷。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位伟大的人物在教育他们时,都是公平对待,不偏不倚的。
李讷有个姐姐叫李敏,李敏1936年出生,比李讷年长四岁,是家里排行第七的小孩。这个孩子是贺子珍在长征路上有的,对伟人来说特别重要。而且因为之前的好几个孩子都不在了,所以这个孩子的到来就显得格外宝贵。于是,伟人给她起了个小名叫“娇娇”,后来才正式改名为李敏。
尽管心里头很在乎,可因为爸妈工作实在太繁忙,李敏能和他们待在一块儿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
1937年10月份,小李敏还没满一岁呢,她妈妈贺子珍就去了苏联。打那以后,小李敏就开始到处找人家蹭饭吃,过上了东家西家的日子。一直等到她去了延安保育院,这才算是有了个安稳的地方,那时候啊,她也就才两岁大。
李敏在保育院的日子过得挺开心的,因为那里全都是党内大人们的娃儿,大伙儿都互相帮助,保育员阿姨们也特别和蔼。转眼过了两年,老爸安排她坐上了去苏联的飞机,让她去跟妈妈贺子珍团聚。
到了苏联后,李敏不光得到了妈妈的疼爱,还收获了毛岸英和毛岸青这两个哥哥的关怀,这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但可惜这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她到苏联才几个月,苏德战争就突然打响了,她们一家人,包括妈妈还有哥哥们,都只能在炮火连天中艰难求生。
李敏因为长时间又饿又冷,结果染上了肺炎。那时候,苏联的医院因为战争,药品紧缺得很。医生都告诉李敏家人,说没救了。但贺子珍不肯放弃,硬是把李敏带了回去,自己全心全意地照顾她,没想到,李敏就这么奇迹般地康复了。用李敏自己的话来概括,她的童年啊,苦日子多,甜头少得很。
1949年,13岁的李敏回到了老爸那儿开始新生活。老爸家里多了个新成员,是她的小妹,叫李讷。对于这个小妹,李敏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门道,但也隐约知道点关系。
李讷,是大人物家中最小的闺女,她幸运地在父亲身边完整地度过了童年时光,这事儿让李敏、毛岸英和毛岸青心里头可羡慕坏了。
并不是说跟伟人在一起,孩子就能受到各种偏爱,伟人其实是教孩子们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就拿后来回到身边的李敏来说,无论遇到啥事儿,伟人从不仗着自己的地位给她们“搞特殊”。
李讷也是个在战火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孩子,她很小就学会了怎么在敌机轰炸时找掩护。平时呢,都是和大家一起在食堂吃饭,从来没有和什么大人物同桌过。说起那段在陕北最苦的日子,部队里能吃的就只有黑豆,那豆子又硬又干,吃几颗就得赶紧灌一大碗水来冲冲。
李银桥卫士长瞧着心里不是滋味,就跟伟人说,想让李讷跟着他一块儿吃饭。伟人一听,立马摆手说:“不行,不行。陕北的孩子们吃黑豆,身体也一样结实,这规矩不能破。”
这位大人物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但他绝不会给女儿搞任何特殊待遇。
新中国一建立,伟人的两个贴心女儿就一直陪在他身旁,这幸福可真是没法说。他一边体会着家人的温暖,一边还当了个“悠哉官”。
俩姐妹年纪相仿,整天腻歪在一块儿,免不了会有点小争执。一闹矛盾,俩人就齐刷刷地去找老爸评理。老爸呢,就坐在那里,听她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既不判断谁对谁错,也不责怪任何一方,他的办法就是——打圆场。他常说的那句话就是:
你们都是很棒的孩子,在我心里,你们都一样重要。所以啊,希望你们能彼此关爱,好好相处。
妹妹得听姐姐的吩咐。姐姐年纪大些,得帮衬着妹妹,多照顾她一些。
泥巴被反复搅拌了好多回,就这么着,俩姐妹慢慢长大了。
1954年那会儿,18岁的李敏谈起了恋爱。她老爸眼尖,一下就看出了她不对劲,于是就问:“闺女,你男朋友小孔他爹娘叫啥名儿?他们是干啥营生的?”
李敏的脸一下子红了,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跟爸爸说:“这个嘛,我俩还没到那个程度呢!”
你得去探探口风,处对象怎能对人家家庭一无所知呢?老爸一脸严肃地对女儿讲。
李敏特别乖巧,在关键时刻都问了个明白。当伟人得知女儿谈的对象是孔从洲将军的公子孔令华时,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打心底赞成这门亲事,甚至还亲自上阵,为他们操办了婚礼。
李敏结婚以后,伟人就让她和丈夫自己过日子了,他们搬到了北京城兵马胡同的一个普通住宅楼里安家。
过了好些年,李讷成功进入了北京大学学习。
1965年那会儿,李讷从北京大学完成了学业,而后就去了家报社上班。估摸着是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忙了,她的个人大事就一直被耽搁了下来。再加上身体状况也不是特别好,这可急坏了她那位老父亲,也就是那位伟人,他总是时不时地为李讷感到担忧。
1970年的时候,江西那边搞了个叫“五七干校”的地方。领导就让李讷过去了,主要是想让她去历练历练,同时也借这个机会好好养养身子。
李讷对老爸提出的要求向来都是二话不说,立马就答应。她麻利地收拾好行李,然后就出发了。
那是在江西的一个村子里,地方偏僻,离镇上挺远的,李讷在那儿一个人都不认识,每天都孤孤单单的。也不知道啥时候开始,饭店的小徐就来到了李讷身边,跟她一起走走,一起打个球啥的。时间长了,李讷跟小徐之间就有了很深的情谊。
李讷要和小徐结婚这事儿,她妈一听就坚决反对。但李讷铁了心,非要嫁给小徐不可,最后只能去请她爸来拿主意。过了好些日子,她爸终于点头答应了他俩的婚事。
其实,就在那几天,伟人悄悄地把小徐和他家里的情况都摸了个透。了解到小徐出身平凡,老爸是个火车站的职工,伟人便开口道:“孩子们的婚事,他们自己拿主意就好,只要大原则上不出差错,我是不会插手的。”
李讷大婚那天,伟人赠送了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为礼物。可以肯定的是,他对李讷的疼爱,跟对李敏是一样的,两个孩子在他心里分量一样重。
1979年,那位大人物离开了人世,姐妹俩心里头那叫一个难过,感觉天都塌了半边。打那以后,不管碰到啥事儿,再也没人能给她们出出主意,当当向导了。
搬进胡同后,李敏夫妻俩就靠那点不多的工资过日子。有了两个孩子,这日子就更紧巴了。他们屋里头,最显眼的就是墙上挂着的那幅老爸的大照片,除此之外,也没啥像样的家具摆设。
这时候的李讷生活并不顺心,她成了一个独自带孩子的单亲妈妈。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最后她还是和小徐走到了分手这一步。
李讷现在真是太难了,老爸走了,老妈还在牢里,小孩又小啥都不懂,自己身体也不争气。今儿个,她得排队去买大白菜;明儿个,还得自己动手用板车拉煤球;到了后儿个,又得掰着手指头算算剩下的钱能不能撑到月底。啥事儿都得她自己来,啥苦头也得她自己咽。
李讷心里头好像快撑不住了。
听说妹妹遇到了麻烦,李敏直接找上门,啥话没说,就往她口袋里塞了些钱。就这样一回又一回,姐姐帮她解决了不少问题。那时候李敏自己手头也不宽裕,但她还是硬从家里紧张的开销里挤出一部分给了妹妹。
之后,多亏了李银桥的帮忙,李讷认识了老兵王景清。他们俩特别合得来,慢慢就成了夫妻,这么多年来,不管春夏秋冬,一直互相帮衬着过日子。
李讷到了晚年,老爱回想起过去的事儿。每当聊起她的姐姐李敏,她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她说:“那时候要不是靠姐姐,我可能真的过不去那个坎儿。每当我过得最不容易的时候,姐姐总是悄悄往我兜里塞钱......”
“做人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这话里头的意思紧密相连,就像李敏和李讷的名字一样,他俩也是紧密相连的。
她们不是什么“贵族之后”,更不是什么“革命后代”,就是咱老百姓中的一员。到了晚年,两姐妹经常一块儿聚聚,说说家里的孩子们,谈谈过去的那些事儿,想想她们的爸爸......
这张照片是从网上找的,要是侵权了麻烦告诉我,我马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