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中国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石祠、石阙、石墓……
秦汉时期,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建筑和设施:宫殿、陵墓、驰道、万里长城、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
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此外,砖结构也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
在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峻极峰下的嵩岳寺内,矗立着一座石塔——嵩岳寺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cceb3664f4d3f47e55af121f87a4641.jpg)
嵩岳寺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02ae1ad4574f611120ac97f0272b9e6.jpg)
唐朝时期的中国佛塔密檐式塔的代表——嵩岳寺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c1ed51856b757b908326787493c8211.jpg)
唐朝时期的中国佛塔密檐式塔的代表——嵩岳寺塔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
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
寺内的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建于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嵩岳寺塔塔高约41米,塔身外呈十二边形,内室为正八边形;塔身二层占总高约三分之一,以上为15层密檐,顶部为石造的塔刹。
奇怪的是,这样的十二边形密檐塔别在国内竟属孤例。
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是一种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的新式佛塔,多是砖石结构。
这种砖塔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形成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
各层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全塔仅分成塔身、密檐与塔刹三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
唐朝密檐塔较多,留存下来的还有陕西西安的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公元824-839年)、河南登封的法王寺塔等。这种塔多为砖筑空筒状,里面各层架设楼板,架木梯供人们上下。
作为密檐式塔的鼻祖,嵩岳寺塔在佛塔的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是中国建筑艺术和西域建筑交流的见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的佛塔,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筒体建筑。
据中国古建筑学的开山之师刘敦桢先生所述,后来的许多唐代方塔,如西安的小雁塔、杭州的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