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乌波尔之战、巴赫穆特之战、红利曼之战、赫尔松之战。这四场战役,是反映俄乌战场上双方根本作战思想的典型战例。
其中,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之战。都是俄军占据优势的进攻之战,而红利曼与赫尔松之战,则是乌军占据优势的战役。最终这四场战役都由攻方最终占领城市而结束。但这四场战役交战双方为了防守所付出的代价则大相径庭。
首先,先说发生在最早的马里乌波尔围城战,此役发生在俄乌开战之初,俄军的突然进攻让乌军措手不及。南线俄军从克里米亚和罗斯托夫两个方向沿着亚速海东西两个方向对马里乌波尔进击合围。虽然俄军进展的速度很快,但最终对马里乌波尔形成合围,也花了7天时间。在这7天的时间里,其实马里乌波尔周边的大部分守军是有时间撤离的。
但是他们接到的命令是退守马里乌波尔,固守待援。因为对于基辅的司机而言,马里乌波尔是亚速海沿岸唯一的重要城市,是乌军在顿巴斯南部地区控制的唯一重要城市。于是36海军陆战旅,第17坦克旅、国民警卫队第21旅和臭名昭著的亚速营(实际上按人数应该叫亚速团),总计8100余人放弃了在俄军包围圈形成以前迅速撤离马里乌波尔的尝试。
最终,在俄军58集团军、第150步兵师、第810海军步兵旅、车臣北方营、第3特战旅以及顿巴斯民兵的斯巴达营、东方营、索马里营等多支部队共计2万余人的部队围攻下,乌守军突围失败、死守无望,最终经过两个多月的围攻,马里乌波尔以所有守军被俄方全歼结束。
其次,再聊一下乌克兰的“8月百万大反攻”,这次“大反攻”是乌军策划半年之久的重拳出击,主要战略方向是南线的赫尔松与北线的红利曼。从7月底前就开始一直宣传的“8月大反攻”,到了8月30日还没有什么动静,在大家以为乌军的大反攻又无望的时候,八月的最后一天,乌克兰忽然在尼古拉耶夫州发起了了大规模的攻势。
彼时,在尼古拉耶夫州与赫尔松州共有2.4万俄军空降兵,由于空降兵极度缺乏重装备,所以赫尔松俄军虽然单兵战斗力极强,但是攻守都很难得到火力支援,更多需要空军支持,这主要也受制于第聂伯河的隔绝造成了运输的不便。而乌克兰方面则动用了总共12万人以上的部队,包括了被北约训练的第一批“王牌军”,而且此时已经有部分国际雇佣军进入乌克兰。
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经过近月余双方在第聂伯河右岸的拉扯,为了保存实力,俄军参谋部决定彻底撤出第聂伯河右岸。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乌军离赫尔松城还有至少十几公里,俄军很从容地撤退,不仅撤出了全部军事装备与人员,还撤走了绝大部分平民。甚至连动物园的动物都被全部打包撤到了第聂伯河左岸。最终,赫尔松之战,以俄军主动撤退,乌军成功夺得一座空城结束。
俄军连赫尔松动物园的动物都搬到了对岸后从容撤离
接下来讲一下红利曼之战,也被叫做“哈尔科夫大反攻”,当乌克兰大军仿佛和俄军决定在赫尔松“大决战”的态势下,乌克兰忽然调转枪口,在哈尔科夫州集中了至少6个旅的兵力展开了进攻,这让北线的俄军多少有些措手不及,俄军在开战近1年之后,前期投入的十几万部队,分散到各条战线之后,多少有些地方漏出了薄弱的漏洞。而最大的漏洞就存在于哈尔科夫地区。
当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南线的赫尔松和尼古拉耶夫,和东线的顿涅茨克、巴赫穆特等地,整个北线的卢甘斯克-哈尔科夫一线兵力十分薄弱,总共只有不到8千人的部队,居然要防守整个奥斯基河沿岸从库皮扬斯克到伊久姆再到红利曼这漫长的战线。可能是俄方觉得此地背靠俄本土,侧翼是有保障的,乌军不敢轻易发动进攻,所以根本就没在哈尔科夫方向集结任何重兵。
但乌军打的就是这个出其不意,俄军在这方向区区几千人,还分散在各个位置,当然无法阻挡总量数倍于己,局部优势十数倍人数的攻势。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俄军再次决定放弃土地,保存有生力量,一直后撤,直到第三集团军2万人的援助到达克雷米纳,乌军3万人打俄军2万多,已经没有了兵力上的优势,于是战线就一直维持在克雷米纳方向至今。
从乌军两次“大反攻”的水平来看,乌军如果能集中比俄军多4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时,确实可以形成有效的进攻态势,于是,在乌军“大反攻”结束之后,俄罗斯终于宣布局部动员30万人。当俄军动员令一发布之后,近1年的时间内,乌克兰战场再一次攻守易形。乌克兰战场俄军人数达到了50万人,导致乌军无论在任何方向上都无法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
俄罗斯二战后首次发布动员令
没有四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乌军就无法形成有效进攻,后来23年乌军的“夏季攻势”动用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全部家底,三个月总共只打下了7个村子,才刚刚远远看到俄军龙牙防线就打不动了就是痛苦的证明。而俄军在各个方向上都得到补充之后,无后顾之忧的俄军,就在巴赫穆特方向拔起了硬钉子。
俄军由正规军保护侧翼和提供火炮支援,瓦格纳雇佣兵扫荡的方式,和乌克兰及北约雇佣军在巴赫穆特进行了一场绞杀。这场战役前后打了数个月,瓦格纳面对的对手,前前后后有乌克兰军方34个旅的番号出现过,即使去掉只在侧翼提供保护的,只计算入城和瓦格纳直接战斗过的部队,乌克兰也有27个旅的番号出现过。而这二三十个旅的调动,是在区区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实现的,可见这两个多月乌军在巴赫穆特的伤亡之惨烈。
瓦格纳面对的乌方番号太多了
虽然乌军频繁调动,但他们其实面对的对手一直都只有瓦格纳雇佣军,瓦格纳总编制原本是一支8千人的师级单位,22年10月起,俄罗斯国防部允许瓦格纳扩充招募到3万名,于是那时候瓦格纳在俄罗斯包括监狱在内的地方大肆招人的新闻国内也十分有热度。经过扩充后的瓦格纳,在巴赫穆特这个小小的地方把比自己人数多好几倍的乌军都虐了一轮。
瓦格纳在监狱招募战士
而基辅的司机政权,为了国际观瞻,为了拿到西方援助,宁愿让自己的士兵不断地去陷入到不利的作战位置,用更多许多倍的伤亡去换取巴赫穆特更迟一点失守。是的,仅仅是为了迟一点失守而已,因为即使是基辅,也知道巴赫穆特根本守不住。最终,巴赫穆特可以说是在乌军付出了数倍于敌的惨痛的代价后依旧失守,成果是仅仅是和瓦格纳雇佣军换了些俄罗斯罪犯的命。
撤退的乌军士兵很开心他们劫后余生
那巴赫穆特之战,对乌克兰而言到底值不值呢?可以说,完全不值。乌克兰方面在巴赫穆特这座城市上的投入和消耗,比瓦格纳雇佣军方面大了许多。不仅人员伤亡巨大,乌克兰和西方的媒体不止一次的称巴赫穆特为地狱和绞肉机。当然乌克兰军方的战报方面向来是不输于人的,他们宣称光瓦格纳雇佣兵就打死了5万人。不过乌方的战报我们听听就好。瓦格纳就算开战以来的人全死一遍,都没有五万人这么多。
从马里乌波尔、赫尔松、伊久姆-红利曼、巴赫穆特这四场重要的战役我们能看出来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对战役目标的追求完全不一样。不论攻守,俄军的首要目标是杀伤敌军的有生力量;其次是占领战略要点。而乌克兰方面的首要目标是要城市、要阵地,不要伤亡数字。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个人分析,主要是双方决策层对战争的根本目的不同造成的。普金绍伊古他们,目标是在乌克兰打一场有限度的战争,以保障乌克兰无法加入北约,保障乌东俄族的基本权益。而基辅司机政权的目标,是挑动国内民粹,把乌克兰彻底和俄罗斯脱钩,他们的背后是美国。
所以,对司机来说,他需要美国的援助才能打下去,美国人看的不是乌克兰在战场上死了多少人,而是巴赫穆特有没有丢。只要巴赫穆特没丢,司机就有理由叫“美国爸爸快打钱,不然巴赫穆特就丢了”,至于这钱最终会打到谁口袋里,那就不好说了。
西方援助基辅的前提,是基辅能打胜仗。所以哈尔科夫大反攻,后基辅政权收获了大大的援助。别看根本就没消灭几个俄军,毕竟俄军一路撤到克雷米纳人员基本没损失。但是看过去地盘就打下很大呀。包括赫尔松城,别看俄军把动物园都搬走了,但是地图上那么大一块地盘就“解放”了呀!这局面给西方金主一看,这多开心呀。他们可以在报纸上嘲笑俄军“丢盔卸甲”,然后愉快的打钱给基辅了。
反过来,丢了地盘那“国际观瞻”就很不美了,别管守住有多难,别管士兵是不是在俄军七八倍的火力下当了炮灰,对基辅来说,人死了不要紧,可以再抓壮丁。但是地盘丢了可就很难打回来了,援助也会变少。这就是司机的基本心态吧,跟我国互联网上的“刘桑”等亲美自媒体一样,也都是一个路数,他们从来不在意乌军?他们根本不在乎。
著名“乌粉”——刘博士看美国
从这四场战役的过程来看,俄乌双方各自是两胜两败。不同的是,俄军胜的两场,除了地盘,他们更多的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乌军所胜的两场,他们得到的,只是空城。我们的伟人其实早就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当胡宗南大军占领延安,南京正在庆祝“剿匪胜利”的时候,伟人只不过淡定的说了以上16个字。所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呢?大家都来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