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赵一曼儿子寄封质问信到中南海,毛主席看完只回了6个字

燕子淳晨霞聊 2024-12-10 13:59:33

1960年,赵一曼儿子寄封质问信到中南海,毛主席看完只回了6个字。

他叫陈掖贤,13岁与生父首次见面,26岁才知母亲还有一个名字叫赵一曼,是革命烈士。

随后,他拒绝领取烈士抚恤金,直言母亲是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我怎么能去领这份钱。

此时,他已是北京一学校的老师。

时间一晃来到了1960年的秋天,没钱吃饭的陈掖贤被生父带去下了馆子,看着端上来的红烧狮子头,吞了吞口水,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可就在快吃完时,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父亲去买的时候好像没给肉票。

要知道此时,大家都是凭票购买猪肉,这一餐没给肉票,我是享受到了特权呀!这怎么可以呢,不是说好了人人平等,要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度难关吗?

如果此时陈掖贤能问父亲一下,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事发生了。

当陈掖贤走出餐馆,看到路上四处奔走的饥饿人群时,羞愧感达到了高潮,他匆匆低下头不敢与人对视。

但其实,陈掖贤父亲虽然没给肉票,但给了餐券的,这是国家为了照顾那些条件艰苦但做过贡献的人推出的政策。

陈掖贤不懂这些,越想越不满的他,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质问信,信中还即兴创作了一首诗《忆秦娥》:

“笙歌烈,华灯直上黄昏月。黄昏月,几人欢笑,几家呜咽?明眸皓齿肝肠铁,《霓裳》一曲何清越。何清越,江南春早,杜鹃啼血。”

毛主席收到信,看完后有些生气,皱着眉头问这是谁写的?

因为毛主席在1935年也写过一首《忆秦娥》,描绘了红军长征征战娄山关的场景。此时,再看陈掖贤的诗,颇有几分讽刺。

当得知是赵一曼的儿子写的,毛主席一愣,怒气渐渐消失,过了许久,才说:算了,不予追究。

此时,一旁的秘书都替毛主席感到委屈,外面的人不知道,他这个天天跟在主席身边的人知道,主席有多关心老百姓,甚至以身作则,每天吃糠咽菜和百姓共苦,又怎会是陈掖贤口中的不顾百姓死活。

但主席都说了不追究,那自然不能再追究了。

而没得到回信的陈掖贤,自此背上了更重的思想包袱,教学质量也逐渐下滑。

很快,一个寒假就过去了。

重新开工时,学校担心陈掖贤得了抑郁症,便让他去医院诊断,并留院观察了一段时间。

等到了1969年,学校解散了,基本所有职工都下放当工人去了。

陈掖贤也是其中之一,此时,他的心情更沉闷了,话也变少了,每天低着头上下班,从不与人交谈。

1982年8月的1天,同事们突然发现陈掖贤又好几天没来上班了,想到上次看见的惨状,急匆匆跑到陈掖贤住所。

等众人破门而入时,才发现陈掖贤已经自缢身亡。

他们都不理解陈掖贤为什么这么做,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呀。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