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1673~1769) 清代学者、诗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尚书衔,赠太子太师,卒谥文悫。工诗,主张格调,提倡诗教,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著述多种,影响颇广。
西湖杂句 其一 清 · 沈德潜
六桥杨柳罥轻烟,细雨丝丝泛画船。
乍识澹妆西子面,乱头粗服更天然。
首句:“六桥杨柳罥轻烟”,“六桥”指的是西湖的苏堤上的六座桥,这里用六桥来代指西湖,既具体又富有象征意义。杨柳依依,轻烟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柔美的氛围。
次句:“细雨丝丝泛画船”,“细雨丝丝”形容雨势细腻而轻柔,与西湖的柔美相得益彰。“泛画船”则描绘出画船在雨中缓缓行驶的情景,画船与细雨相映成趣,更添一份诗意。
三句:“乍识澹妆西子面”,诗人用西施来比喻西湖,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其美丽著称。这里用淡妆的西施来比喻西湖,既突出了西湖的自然美,又赋予了西湖以人文内涵。
末句:“乱头粗服更天然”,“乱头粗服”指的是头发散乱、衣着朴素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西湖在未经刻意修饰时的自然状态。诗人认为,即便是这样的西湖,也显得更加自然天成,更加迷人。
西湖杂句 其二 清 · 沈德潜
意行初过望湖亭,教伎楼边步暂停。
禅榻鬓丝空学道,閒情犹问旧西泠。
首句:“意行初过望湖亭”,“意行”指随心而行,不受拘束,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望湖亭”作为西湖边的一处名胜,是诗人游览的起点,也是全诗的视角所在。此句既描绘了诗人漫步的情景,又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次句:“教伎楼边步暂停”,“教伎楼”可能是指当时西湖边教授歌伎技艺的楼阁,也可能是泛指歌舞升平之地。诗人在此处停下脚步,或许是被楼中的歌声所吸引,也可能是触景生情,引发了内心的感慨。
三句:“禅榻鬓丝空学道”,“禅榻”指修行禅定的床榻,象征着修行与超脱。“鬓丝”即斑白的发丝,是岁月流逝的象征。“空学道”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修行成果的反思与自嘲,或许在修行中并未达到预期的境界,仍被世俗情感所牵绊。
末句:“閒情犹问旧西泠”,“閒情”指闲情逸致,也包含了对过去的怀念与留恋。“旧西泠”则可能指的是西湖边的某个具体地点,也可能是泛指诗人曾经生活或游历过的地方。此句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在修行之中,但心中仍有着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不舍。
西湖杂句 其三 清 · 沈德潜
女伴閒行过净慈,金钱暗掷卜归期。
鹫峰尚有飞来日,不信狂夫爱别离。
首句:“女伴閒行过净慈”,“女伴閒行”描绘了女子与女伴们悠闲漫步的情景,体现了她们生活的轻松与自在。“过净慈”则点明了地点,净慈寺作为西湖边的一处名胜,为全诗增添了一份幽静与庄严的氛围。
次句:“金钱暗掷卜归期”,“金钱暗掷”是一种占卜方式,体现了女子对归期的期待与不确定感。“卜归期”则直接表达了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期盼,以及希望早日重逢的愿望。
三句:“鹫峰尚有飞来日”,“鹫峰”通常指佛教中的灵鹫山,此处可能借指西湖边的山峰或寺庙等名胜。“尚有飞来日”则表达了事物尚有重逢之时的信念,暗示着女子对爱情的坚定与执着。
末句:“不信狂夫爱别离”,“狂夫”通常指行为放荡不羁或感情不专的男子,此处可能指女子的恋人或远方的亲人。“不信狂夫爱别离”则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怀疑与不满,她不相信那薄情的男子会如此轻易地爱上别离,更不愿接受这种分离的现实。
西湖杂句 其四 清 · 沈德潜
南渡江山入眼明,荷香桂子若为情。
却怜一片临安月,同照龙沙五国城。
首句:“南渡江山入眼明”,“南渡”指的是南宋王朝在靖康之变后南迁的历史事件。“江山入眼明”则描绘了南宋都城临安及其周边山水的明媚与壮丽,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与眷恋。
次句:“荷香桂子若为情”,“荷香桂子”是夏秋季节西湖边常见的自然景象,它们不仅增添了西湖的美景,也寄托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感慨。“若为情”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自然景象所触发的情感与思考。
三句:“却怜一片临安月”,“临安月”指的是照耀着南宋都城的月光,它既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象征着诗人对故国的深情与思念。“却怜”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份深情的珍视与怜惜。
末句:“同照龙沙五国城”,“龙沙”与“五国城”都是北方边地的代称,这里特指金人囚禁北宋徽、钦二帝之地。诗人用“同照”一词将临安与北方的龙沙、五国城联系在一起,既体现了月光普照天下的自然现象,也隐喻了南宋与北宋、中原与边疆在历史变迁中的共同命运与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