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0后创业者群星闪耀时,一场跨越边界的我来,我见,我征服!

科技不单仁行 2025-02-08 18:24:35

01

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到:“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能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从新年开始,DeepSeek梁文峰、宇树科技王兴兴、游戏科学冯骥就不断出现在各种平台的新闻报道里,他们成为继马云、任正非之后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标杆。

他们的年龄也是一个比一个年轻,最先因为黑神话大火的冯骥1982年出生,紧跟着因为DeepSeek大火的梁文峰1985年出生,随后,把机器人带上春晚的王兴兴更是1990年出生。

这就像是接力棒比赛一样,在交替之间,亦如群星闪耀之时。

但同样,我也对这些80年-90年的创业者感到好奇,他们的成长和创业经历有了什么不同?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今天的创业之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02

《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也就是富有创造力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在2000年,冯骥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还跟着老师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过一段时间。

但在接触到《魔兽世界》、《星际争霸》之后,冯骥为了玩游戏甚至放弃过考研的机会,他把游戏作为了自己的人生事业,在2005年进入腾讯,成为一名游戏策划,踏上了游戏开发的道路。

梁文峰在2002年17岁的时候,就考入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数学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但选择了当时并不明朗的人工智能方向。

1990年出生的王兴兴,在2024年上海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回忆说,自己从小极其内向,几乎完全不和同学们说话,高中几百场英语考试算在一起,大概只及格过3次,自己时常怀疑是不是真的不够聪明,是不是能力不行,永远比不上别人。

但他从小一直对科技发自内心地喜爱,对机器人的热情成为了一路走来最大的内心支撑点和努力进步的源泉。

在这三个80年-90年的创业者成长轨迹上,我们大概能看到一个时代烙印:

他们都亲历了中国加入WTO后的全球化启蒙,在《黑客帝国》、《星际争霸》的赛博文化中形成了技术审美,又恰逢2008年移动互联网革命与“双创”的政策红利。

梁文峰在浙大用数学模型预测金融市场,王兴兴在实验室为机器人编写运动算法,冯骥在游戏世界里构建虚拟宇宙。

他们成长于中国科技产业萌芽期,亲历互联网全球化浪潮,兼具本土经验与国际视野,使得他们在平行时空里不约而同的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早早把自己的天赋才情和知识技术结合在一起修行。

03

同样,这种年龄的相近性,也让他们在技术认知、市场嗅觉与资源整合上具备相似的时代逻辑,也跟老一辈创业者有了明显不同。

1、跨越行业的创业共性:技术极客的第一性原理。

这三个人无一例外都是以技术突破为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对商业模式的创新。

梁文峰打破量化金融依赖传统金融资源的路径,通过AI算法革新交易策略,就像解数学题一样去设计交易的模型架构。

在量化取得成功之后,梁文峰又从幻方量化抽调精英团队,反过来用量化交易的精密思维重构AI研发流程,用自研MLA架构把大模型训练成本压缩到OpenAI的1/10。

王兴兴在实验室调试四足机器人的时候,认为传统液压驱动方案有着致命缺陷,就像让芭蕾舞者穿着铁鞋跳舞,转而去研发电机直驱技术,让Unitree Go1以1.5万美元,相当于波士顿动力1/10的价格实现商业化,撬开消费级机器人市场的大门。

为了打造《黑神话:悟空》的世界准水准,冯骥和团队采用了最新的虚幻引擎5、空间计算技术和全景光追技术,尽可能做到了“真实世界的虚拟化”和“虚拟世界的真实化”,像一根猴毛的物理运算量,就超过传统游戏角色的十倍。

太宗皇帝李世民在《帝范》中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意思是即使把别人上等的标准作为自己的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结果。

在这些创业者成功的背后,其实是极客们对“第一性原理”的痴迷,真正的创新必须从物理定律出发,从最顶级的技术入手,而不是在别人的框架里修修补补。

2、边缘颠覆:从巨头的盲区中建立王国。

这三个人所选择的市场,都具备了“技术密集、市场集中度低、国际巨头没有完全垄断”的特点。

像DeepSeek避开与OpenAI的正面竞争,通过开源策略和极致性价比撕开市场缺口,正如梁文峰所言:“中国AI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跟随阶段,而应成为技术创新的贡献者。”

当波士顿动力还在实验室展示后空翻的时候,宇树科技已经让四足机器人用更低成本走进了工厂巡检、灾区救援这些实用场景。

在手游氪金模式盛行的中国,冯骥选择做没有人看好的3A主机游戏,投入6年时间进行研发。

尽管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着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头,但是,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技术长板,选择在巨头忽视的细分市场中默默建立根据地,再向主流市场一步步渗透。

3、工程师的乌托邦:技术信仰者的组织革命。

这三家企业都有非常有趣、独特的组织生态和企业文化。

DeepSeek不喜欢有经验,有光环的人,他们反而会非常关注那些有能力的本土人才,甚至还没有毕业的博士生,关注他们的能力和天赋有多高,对研究的渴望有多强烈。

同时,组织内部没有KPI,没有赛马、没有命令和任务,而是让团队自己想办法,朝着目标自由发挥和协同,组织负责提供资源,管理者以身示范去影响其他人。

冯骥跟团队说,不要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要有投机的功利心态,认为某件事是风口,抓住就赢了,没抓住就输了,而是找到做这件事有意义,值得把职业生涯投入进去。

他说,任何一个产品都不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场赌局,输了就要下场,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心理,我们也不会招募这样的人,内部不要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维,而是要思考怎么做IP这件事,做IP,真正要对抗的是时间,要用无数优秀产品的声誉去慢慢浇筑。

宇树科技在内部推崇“创客精神”,王兴兴把实验室文化带入企业管理,鼓励工程师用3D打印快速验证,快速迭代,像Unitree Go1身上的关节电机,就迭代了超过20代。

王兴兴说,世界上聪明的人太多太多,永远有比你更聪明的人,有比你有更多资源的人,但只要持续地每天、每月、每年保持学习和进步,就能保持领先,不然很快就会落后。

我们大家都还非常年轻,无论过去遇到了什么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还愿意尝试成就自己,未来有非常多的机会改写以前的不如意,甚至是以独特的故事成就独特的我们。

他们的思想深度和管理文化,也让公司和团队面对资本诱惑的时候,形成了“产业主导资本运作”的技术发展模式,而不是过去利益为先的“资本主导产业烧钱”的规模扩张模式。

资本在这一刻成为了超算的电力系统,安静而高效地支持算力爆发,而不是大脑去指挥企业的行为。

04

在这三个从80年到90年的创业者身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一点中国新生代创业者的新趋势。

1、从“模式创新”到“基础创新”:企业不再局限于在应用层面去模仿和改良,而是通过底层技术重构产业规则,拿到技术的定义权。

2、从“利益为先”到“为热爱而自我驱动”,保持持续的学习和热情,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不断挖掘自己喜欢的东西。

3、从“资本驱动”到“技术驱动”:资本退居成为辅助角色,技术壁垒成为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4、从商业到文明:用技术创新打破“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重塑全球科技文化产业的格局。

当这样的技术极客精神与全球化视野结合,中国的科技创业也正在从“追赶叙事”转向“原创叙事”。

他们是这场变革的最佳注脚,同样,我也相信,未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创业者,用科技创新去构建自己的未来,重新定义中国创新的世界坐标。

当然,我也更加相信,我们很多更早一辈的创业者、经营者,在看到这些年轻的身影走出全新的道路之后,在新的时代下,用更年轻的心态和认知,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11
科技不单仁行

科技不单仁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