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教员是如何精准识别盟友与对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青微温文 2024-09-01 14:43:07

《毛泽东选集》是毛主席的主要著作合集,是融合了政治、军事、哲学、方法、文学的经典著作。其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的针对性都很强,都是为了解决毛主席当时遇到的某个特定问题而著的。

当年的困难问题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一个方式,重新出现在了我们的成长中。所以,咱们需要读《毛选》,看看毛主席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解决的?然后用着《毛选》的思想来实践于我们的遇到的问题。

今天要介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为了解决当时党内“找不到革命力量来源”的问题。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说直白点,就是:怎么找到我们的“朋友”?如何分辨我们的“敌人”?

其答案,跟“利益”相关。

首先,一件事情,其他人是否支持,取决于事情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

教员在采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每个阶级的时候,分析了革命对其阶级的益处和弊处,从而判断这个阶级是否可以团结。

我们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事情时,需要迅速识别不同的利益方,思考你的每一个行为和言论是损害了谁的利益,还是增加了谁的利益。那些利益得到增加的是你的朋友,而利益受损的则可能是你的对手。我们需要这样来划分“敌友”关系。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很多时候,是否“朋友”取决于利益的一致性。一旦利益发生变化,你的敌人和朋友的角色也会迅速转换。

教员在分析中产阶级的时候就提到了中产阶级对于革命的矛盾性,这个阶级在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同时,其生活水准相对比较好,因此这个阶级对于革命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他们在革命有利于改善自身境遇、对抗帝国主义时,会支持革命;但是一旦革命发展可能威胁到他们的既得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对革命产生恐惧和抵触。所以,对于那时候的中国革命来说,中产阶级会因为其利益的转换,其敌友的身份也会转换。

这里的利益,不仅限于“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地位”、“政治权力”或任何对群体成员至关重要的资源。

所以说,有共同利益诉求的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与我们的利益相斥的人,就是我们的“敌人”。

以共同利益来区分敌友

其次,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事物或个人的性质、特点和所处的环境,以此来识别问题的本质和相关利益关系。

说得直白点,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然就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这也是《毛选》中蕴含的一个重要思想。

教员首先是对中国各个阶级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描述了每个阶级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政治态度以及对革命的态度,指出了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对各阶级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教员指明了敌友关系,为那时候的中国革命寻找力量的问题提供了方向。

做一件事情,用利益来分析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对手之后,就团结我们的朋友来攻击我们的敌人。我们可以据此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实践论》中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各种思想无不带有阶级的烙印。

当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观点或者行为,当我们对其感到不理解的时候,不妨先从他的阶级的角度去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在这里,阅读原文,其实我们也可以发现,每个阶级都有不同的处境,有不同的想法态度。这点可以用《矛盾论》中的一句话解释:

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各种思想无不带有阶级的烙印。

那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不同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的阶级,也间接塑造了不同的思想。通过分析每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我们就可以掌握这个阶级的共同特征。

例如,在企业中,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追求利润最大化;小资产阶级处于中间位置,既想改善经济状况又担心地位丧失,表现出动摇性;无产阶级作为劳动力出卖者,更关注工作条件和福利改善,倾向于支持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变革。这三个阶级的共同特征反映了他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相应的利益诉求。

教员用了这三个方法,得出了中国革命需要团结的力量是农民,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方向。

而对我们来说,合理运用以上三个方法,我们在解决困难的时候,便可大致清楚哪些力量是我们可以团结的,哪些东西是我们该对抗的。明白了这些,就做到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