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天敌生物绿色防虫,推动稻瘟病群防群治,守护水稻绿色生长

兰馨幽谷底 2025-02-16 18:05:52

利用天敌生物绿色防虫,推动稻瘟病群防群治,守护水稻绿色生长

在广袤的水稻产区,每一片稻田都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希望之地。然而,病虫害的威胁却时刻笼罩着这片希望,给水稻的生长带来严峻考验,其中稻瘟病尤为棘手。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因稻瘟病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率可达 20% - 30%,一些病虫害高发的严重地区,产量损失甚至可能超过 50%。如此巨大的损失,让农民们苦不堪言,也引起了农业领域的广泛关注。

过去,治理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药剂。化学药剂在短期内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使用某种常见杀虫剂后,虫口密度可在一天内降低 50% 以上,短期内能有效控制虫害的蔓延。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病虫害容易产生抗药性。研究发现,连续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三年后,其防治效果会下降 30% - 40%。另一方面,化学药剂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它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有益微生物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据调查,长期使用化学药剂的稻田土壤,其中的蚯蚓数量可减少 60% - 80%。同时,化学药剂残留还会对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威胁到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在寻求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的道路上,利用天敌生物进行绿色防虫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天敌生物与害虫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捕食或寄生关系,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就拿稻飞虱来说,它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而蜘蛛正是稻飞虱的天敌。研究表明,稻田中每平方米存在一只蜘蛛,稻飞虱的虫口密度可降低 40% - 50%。蜘蛛通过敏捷的行动和锋利的爪子,紧紧抓住稻飞虱,将其作为美味的猎物。它们时刻潜伏在稻叶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

除了蜘蛛,赤眼蜂对于防治稻瘟病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赤眼蜂会将卵产在稻瘟病病原菌的体内,其幼虫孵化后会以病原菌为食,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实验数据显示,当稻田周围释放适量的赤眼蜂后,稻瘟病的发病率可降低 35% - 50%。在一个面积 100 亩的试验田中,未释放赤眼蜂的区域稻瘟病发病率为 40%,而释放赤眼蜂的区域发病率仅为 20%,产量提高了 15% - 20%。

推动稻瘟病的群防群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要合理选择和培育天敌生物。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病虫害需要不同种类的天敌生物进行防治。农业科研人员需要深入田间地头,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筛选出最适合的天敌生物种类,并通过科学的繁育方法扩大其种群规模。例如,在培育稻虱缨小蜂时,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确保培育出的缨小蜂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捕食能力。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只有准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无人机遥感、物联网传感器等,对稻田进行实时监测。例如,通过安装在稻田的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稻田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数据。一旦发现病虫害有爆发的迹象,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提醒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据统计,利用现代化监测体系,能够在病虫害发生的初期就进行干预,可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低 60% 以上。

再者,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让他们掌握绿色防虫的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稻瘟病的群防群治。政府和相关农业部门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培训讲座和田间指导。向农民详细讲解天敌生物的捕食习性、释放方法以及稻瘟病的防治要点等知识。通过培训,农民们对绿色防虫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更加科学地应用天敌生物防治稻瘟病。

此外,还应加强区域间的协作。稻瘟病的传播不受地域限制,一个地区的病虫害可能会通过昆虫迁飞、气流传播等方式扩散到周边地区。因此,要建立区域间的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通、资源共用。不同地区之间可以共同开展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研究等工作。比如,相邻几个省份可以联合成立稻瘟病防治协作小组,定期交流防治经验,分享天敌生物的资源。

利用天敌生物进行绿色防虫,推动稻瘟病群防群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技术,加强协作,提高农民的意识,就一定能够守护好水稻的绿色生长,让金黄的稻穗铺满田野,保障粮食安全,为我们的饭碗里增添更多优质的粮食保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