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下)

代曼谈文化 2024-09-28 11:10:57

华夏文明在逻辑学上一直默默无闻,其实不是。古代有名家,战国时代的著名人物是庄子的终生辩友惠施,还有小字辈公孙龙。名家就是逻辑学家,老子是名家的开山鼻祖,所以《道德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名”就是名家的专有术语,以致冯友兰、钱穆认为《道德经》不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所著,而是战国时代的名家所著,因为只有名家才会使用名家专有术语。

名家对逻辑学的重要贡献一直未受重视,名家显然以推理为立论的依据。当时人们辩论中都败给惠施、公孙龙,以致人们指责公孙龙“能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类似于古希腊的诡辩学家。逻辑学与诡辩学是孪生关系,逻辑学发达,不可避免促使诡辩学发达,反之亦然。但公孙龙的逻辑学的价值直到贝尔提出贝尔不等式来验证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论和玻尔的量子论谁对谁错,而且现在已经证明自然界是违反贝尔不等式的时候才显露出来。突然发现,公孙龙早就提出类似的逻辑学问题,这才使人明白公孙龙为什么如此宣传他的不受欢迎的“新逻辑学”。

贝尔不等式的核心是“全体等于部分之和”(S=A+B+C),进一步推出不等式“部分小于等于全体”和“小部分小于等于大部分”。“全体等于部分之和”是数学、几何学、空间乃至常识的一部分,是不可能违反的。但克劳泽、阿斯佩、蔡林格反复实验证明已经失效,这是量子力学的诡异之处,常识世界已经不再牢固可靠。

公孙龙共有十四论,今天保存有五论(《名实论》、《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指物论》)。人们一直不明白公孙龙《通变论》“二无一”的论断。在公孙龙看来,什么是“二”呢?左不是二,右不是二,左与右是二(“与”是专业术语)。结合起来就是,庄子说“马之百体非马。而马系前者,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则阳》)。马是全体,马之百体是部分之和,二者并不相等。只有把马站立起来,才可以称为马(成为有生命力的马)。

左、右必须“相与”才是“二”(整体),简单相合、相加(合)、附加(骊)不等于整体。与、合、骊的术语很完整,表达三种不同的结合方式。有的物理学家把贝尔不等式看成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的最伟大发现,公孙龙《通变论》已经阐述了这一思想。公孙龙用逻辑悖论难倒了所有当时的辩者,是悖论大家,“白马非马”就是最著名的逻辑悖论。有人不远千里背着干粮来与公孙龙辩论,希望驳倒公孙龙的逻辑悖论,但都大败而归。今天人们都记得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其实“白马非马”只是公孙龙的逻辑学大厦的开胃菜,真正的奥义蕴藏在《通变论》、《坚白论》、《指物论》(后二者是属于唯识学领域)。

现在我们对逻辑学大厦增加了新知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是形式逻辑,无法解决逻辑悖论。逻辑悖论的存在就是形式逻辑的逻辑边际(逻辑漏洞)造成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它属于小逻辑,或者是逻辑1.0。公孙龙是逻辑悖论大师,已经进入逻辑2.0,它能发现逻辑悖论,并且知道逻辑悖论是无法驳倒的(无法用形式逻辑驳倒)。庄子听完公孙龙《白马论》、《坚白论》、《通变论》、《名实论》、《指物论》等十四论后,哈哈大笑,只用《逍遥游》、《齐物论》的几句话就把不可一世的公孙龙惊呆了,根本无法开口,只能逃逸而走。公孙龙的辩才独步当世,孔子后裔孔穿仰慕至极,希望成为弟子,但又无法接受“白马非马”这样违背常识的悖论,希望公孙龙放弃它。公孙龙直接指出孔穿的行为是自相矛盾,要老师放弃核心理论,又要拜为老师。

逻辑悖论的不断发现一直是形式逻辑的幽灵,在逻辑学史上一直受到重视,但也无能为力。先鸡先蛋的逻辑悖论存在二千多年,但没有合理的破解。惠施有很多悖论,其中有“卵有毛”和“鸡三足”二个悖论,与先鸡先蛋的悖论有关。卵(鸡蛋)有毛是违反常识的,但孵小鸡就是“卵有毛”。鸡只有二足,但你脑中还有“一足”(鸡足的概念),这就是“鸡三足”。从这二个悖论来说,惠施是有解决办法的。这二个悖论是常识悖论,不是严格的逻辑悖论,但解决办法是最为珍贵的。常识属于浅思维,悖论属于深思维,都符合逻辑,因此都无法反驳,但深思维的逻辑等级高于浅思维,因此深思维更“真”。

老子的认识论是物、象、无象的立体认识论,物来源于象,象来源无象,这是三次概念分离和三次抽象。浅思维是关于物的思维,深思维是关于象的思维,老子的思维属于甚深思维,是无象的思维。概念分离能力极为重要,凡夫(浅思维)的概念分离最低,哲学家(深思维)的概念分离能力较高,道者禅师(甚深思维)的概念分离能力不可思议。在浅思维中,鸡和蛋是二个独立的概念;在深思维中,鸡和蛋有某种联系;在甚深思维中,鸡和蛋是不可分割的,不独立的。

老子在禅定中玄照鸡和蛋,发现鸡中有蛋,蛋中有鸡,鸡和蛋是“非一非异”的关系。鸡和蛋既不是“一”(浅思维中),又不是“异”(甚深思维中)。浅思维是“二选一”的思维,甚深思维是“二选二”的思维,即“不二法门”。那个更真实呢?毫无疑问,浅思维最肤浅,深思维比浅思维深刻,甚深思维比深思维更深刻。“万物玄同”(不同的万物本体是相同的)、“道体混成”(相同的道体含藏无量、显现无量)、“大制不割”(道体是不可割裂的)是老子三大认识论原则,也是逻辑学原则,因此老子的逻辑学是玄同大逻辑,是逻辑3.0,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逻辑1.0)。

在逻辑3.0中,鸡和蛋是不二的,混成的,不能割裂的(真谛就是如此)。鸡和蛋的割裂是用名的结果(使用语言的结果),鸡和蛋的本体是一个,不是二个。因此,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是不成立的,正像“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即是鸡)”(先有狗还是先有犬)一样不成立,是同义反复。逻辑1.0是解决现象问题(实用主义问题),逻辑2.0是展示悖论问题(展示逻辑1.0的漏洞),逻辑3.0是解决本原性问题,这是不能倒置的。

孔子在《系辞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是孔子五十岁以后的境界,不是五十岁以前的境界。孔子前半生是形而下的信徒,以有形有相为真实,以无形无相为虚妄;后半生是形而上的信徒,以无形无相为真实,以有形有相为虚妄。这是一次心灵的跃迁(类似玻尔的量子跃迁),只有登上形而上的顶峰才能知道自己原来是在形而下中。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是形而下的逻辑,不是形而上的逻辑。鸡是形而下的鸡,蛋是形而下的蛋。但鸡不是形而下的鸡,而是大成万物的鸡,蛋不是形而下的蛋,而是大成万物的蛋。鸡和蛋的名是形而下的,鸡和蛋的真体是形而上的,含藏无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逻辑3.0的本原问题无法用逻辑1.0的实用主义(也是现象主义)来解答,这是先鸡先蛋的逻辑悖论的真实状态。任何逻辑悖论都是如此。老子的认识论以破形为第一要务,破掉鸡的形,鸡即是蛋;破掉蛋的形,蛋即是鸡,从而没有先鸡先蛋悖论。

老子的逻辑学中,物有物的逻辑,象有象的逻辑,无象有无象的逻辑,三种逻辑是不同的,推理原则不同,因此结论也不同。世人大脑中运行的几乎都是物逻辑,哲学家大脑中运行的有物逻辑和象逻辑,老子大脑中运行的是大逻辑。世人所说的牛是第二牛,老子所骑的牛是第一牛。第二牛是牛所生牛,只能生牛;第一牛是非牛所生,既能生牛,又能生非牛。世人满足于第二牛,口诵“牛生牛马生马”的物逻辑谎言,老子知道世人的逻辑是有逻辑边际的,不能超边际推理,一旦超边际推理,就会掉下逻辑悬崖,然后逻辑自毁。没有第一牛,哪里有第二牛?

混沌之处没有牛,那按照小逻辑,今天也应该没有牛。今天的牛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大逻辑来的。我们被物逻辑反锁了,而且无法自我解脱。文明被物逻辑反锁了,这样的文明必将失去光芒。印度古老的数论学派认为人具有物质属性和超然属性,知识有物质知识和超然知识,这是完全不同的知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为学的世俗知识(形式逻辑),有为道的超然知识(玄同逻辑)。古代觉悟者早就知道二者的分际。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写了《二十一世的二十个挑战》的畅销书,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非同寻常,难以克服,就业、自由、平等、共同福祉、族群、信仰、生命意义的体认、性别之争、家庭和孩子、大数据后遗症、环境保护等等,想起来都令人寝食难安。其中有些问题是古老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是科技和富足时代才有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悲观主义的,只有老子是唯一的“乐观主义者”,而且不是一般的乐观主义者,而是极其严肃、不可思议的乐观主义者。老子《道德经》一直在“观其妙”,而且是五重玄妙,直到打开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约翰·贝尔的贝尔不等式已经打开了验证逻辑学的基本命题的方法:整体是否等于部分之和?或者说:部分是否小于整体?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三大定律中,这不是问题,这是不证自明的公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公理吗?众妙之门就在公理的违反中,从前没有路,现在还有路。宇宙是一,宇宙没有分崩离析就证明这一点。剩下的只是挣脱物逻辑的反锁,路自然就有了。

严格来说,不善人逆转为善人也是逻辑学问题,只要有逆转的路径,不善人就可以逆转为善人。只要不善人逆转为善人了,人类文明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尤其在科技取得如此辉煌的时代。逻辑是双刃剑,如果无法挣脱物逻辑的反锁,那逻辑反而是枷锁,自由意志最后会失去力量。认识逻辑的塔状结构,逻辑1.0,逻辑2.0,逻辑3.0是有帮助的。

逻辑塔的底部是逻辑1.0,中部是逻辑2.0,顶部是逻辑3.0。逻辑3.0能够洞穿逻辑2.0,逻辑2.0能够洞穿逻辑1.0。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之外,逻辑学还有广阔的天地,来演绎、推理出不同的结论。我们看到了牛生牛马生马,形成了物逻辑,但更应该看到非牛生牛,牛生非牛的玄同大逻辑,古生物学家肯定赞同这样的逻辑的。物种是变化的,而不是不变的,物种不变是小逻辑,物种变化是大逻辑,但已经掌握物种变化的大逻辑的时代,大脑却依然依照物种不变的小逻辑在演绎、推理、证明,这是不合时宜的。老子把宇宙的生成演化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这是一条指引人类迈向高等文明的路。小逻辑是有为法,大逻辑是无为法。如何产生蚂蚁呢?按照小逻辑,只能让蚂蚁生蚂蚁,如果没有第一只蚂蚁,那就无能为力。按照小逻辑,地球上不可能有蚂蚁,更不可能有生物多样性。按照大逻辑,没有蚂蚁可以产生蚂蚁(无中生有),混沌可以产生生物多样性,概率是无限的。在逻辑3.0中,逻辑1.0是有逻辑边际的,推理不能超边际,否则就是谬论。

物逻辑反锁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威胁,人走到峡谷,无路可走,从而无法到达对岸,但化为鸟就可以到达对岸。人类文明的挑战也是如此,到达对岸的路径(方法)是无限多的,但必须从物逻辑中解脱出来。“善行无辙迹”,只要从物逻辑中解脱出来,路径就会的出现。每个人都是“善行者”,理解宇宙的妙就行。

自我为中心已经成为一种“新思维”,这是形式逻辑的必然结果,但这是违法玄同大逻辑的,也是违反“物理实在”的虚幻之梦。粒子和波的争论产生了量子力学。什么是粒子?粒子就是经典物理的质点,是无内容的。有无内容的生命吗?没有。粒子是“曲率无穷大”,个人中心主义很相似。波是无限传播、交换、接纳。玄同大逻辑很类似,具有无限开放的属性。波粒二象性本质上是“以波为本体的波粒二象性”,曲率无穷大的内卷直至把“我”卷死,失去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力,拥抱一切,接纳一切才是物理实在。有一本《自私的基因》的遗传学专著畅销四十年,似乎为自私找到了遗传学“证据”。古代老子注释家王弼用二句话就驳倒了,第三十八章注说:“殊其己而有其身,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兼容”(如果每一个细胞、每一块肌肉骨头、每一个脏腑都有一个“我”,则身体早就分崩离析,土崩瓦解)。道宗看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脏腑都是“无私的”,是互相包容接纳,不是孤立的粒子而是无限延伸的波,都是按照大逻辑运行的,没有自私的小逻辑的藏身之地。

0 阅读:1

代曼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