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从“对手”到“附庸”,这样的美洲杯梅西救不了

实话球说 2024-07-18 10:21:11

由于球迷过于狂热+赛事组织拉胯,美洲杯决赛居然无法正常开赛,后来虽勉强进行,却也踢得支离破碎。阿根廷和哥伦比亚这两支曾以技术流和艺术足球闻名的南美劲旅,与其说是在踢球,不如说是在格斗。双方比拼的不是细腻的球技,而是粗野的对抗乃至群殴。这场弥漫着火药味儿的厮杀,正是本届美洲杯全景的缩影。

美洲杯何时变得如此不堪入目?其实早就这样了,只是之前的美洲杯国内传播平台很少全程直播,若非跟欧洲杯同时举行,反正熬夜看完欧洲杯已经天亮了,干脆接着再看一场美洲杯,否则即使有直播,收视率也没有那么高。于是,印象中“桑巴足球”、“潘帕斯雄鹰”、“金毛魔王”等等这些妙喻和传奇构成的美丽的美洲足球神话,彻底破灭了。

美洲足球与欧洲足球曾是国际足坛两大主流派别,它们之间的分庭抗礼、彼此成就,曾是现代足球相互融合、不断进步的主旋律。欧洲足球高度工业化的力量、速度和团队精神,南美足球原生态的技术、意识和个性彰显,两种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足球不乏交流碰撞,但基本是对等过招,甚至最有代表性的每年一度的欧洲冠军杯和南美解放者杯得主的世俱杯两回合较量(后来改成单场定胜负的丰田杯),南美冠军比欧洲冠军胜率更高,以当场最佳球员身份开走最新款丰田车的也大多是南美球星。

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欧洲与南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拉开差距,欧洲足球对南美足球的虹吸效应开始出现,不过当时成规模到欧洲踢球的南美球员,绝大多数都是成名球星,马拉多纳、济科、弗朗希斯科利等登陆欧洲前均已名满天下。即使不到20岁的罗纳尔多,进军荷甲和西甲时亦被公认为未来巨星。能够产生这种顶级球星的南美几大足球强国的顶级联赛及解放者杯赛,知名度并不比欧洲联赛和三大杯逊色,由这些球星组成的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哥伦比亚等国家队,在世界杯上足以与欧洲最强的球队抗衡,那时美洲杯的含金量一点也不比欧洲杯低。

真正的转折点是本世纪初开启的全球化,欧洲经济和市场的高度发达,使欧洲足球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和人才洼地。南美足球人才向欧洲流动的产业链条迅速形成,有培养潜质的新人等不到成名和成年,刚在国内赛场崭露头角,便被欧洲豪门铺下的球探网络捕捉到,所以我们经常听说欧洲某豪门相中南美某“小妖”的消息。南美国内联赛的终极目的不再是夺冠和输送国脚,青少年球员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去欧洲淘金。至于国家队,交给在欧洲踢球的那些球星就行了。连明天的球星都被提前挖走,今天的南美国内联赛水准下降便无可避免。技术好的都走了,留下来的只剩下身体好的。所以,南美足球越踢越粗野,不粗野的,如果出不去,只能被淘汰。

而南美诸多希望之星登陆欧洲成才之后,其球风普遍欧化,再回到南美就很难适应。况且,欧洲足球选择南美球员不会考虑其国家队的需要,客观上导致不同位置球员的“偏科”。因此,旅欧球员越多的国家,国家队的组成越不均衡。比如高居欧洲外籍球员人数之首的巴西,旅欧球星回到国家队效力,面对拥有更多国内球员的对手的身体优势,他们的技术优势根本无从施展。

与欧洲杯观赏性退化而市场运营火爆正相反,囊中羞涩的美洲杯顾不上提高每况愈下的竞技水准,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南美足联把在美国踢球的梅西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不仅破天荒地把美洲杯放到消费能力强劲的美国举办,还为了确保阿根廷卫冕成功,在分组和裁判尺度上用尽心思。当巴西、乌拉圭、哥伦比亚三强浴血搏杀、伤筋动骨,阿根廷在另一半区兵不血刃,其中两遇若分到下半区连小组也出不了线的加拿大,轻松进入决赛,才碰上对手里唯一实力相近的哥伦比亚。

然而,无论梅西,还是兜里不差钱的美国人,都救不了美洲杯。美洲杯的上座率和运营收入与欧洲杯依旧不可相提并论。身为欧洲足球的附庸,美洲杯的边缘化很难发生质变。而离开了南美外援后的欧洲列强的国家队,也踢不出皇马、曼城、阿森纳、拜仁、多特、巴萨和大巴黎那种赏心悦目的球艺。欧洲杯的烦恼、美洲杯的忧患,让这个属于足球的夏天,快乐之中,夹杂着不安的躁动和沉重的叹息。

0 阅读:17

实话球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