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枪自问世以来,一直都作为各国军官最重要的一件武器,对于高级军官来说是用来防身的,同时也能代表指挥官的身份,而对于连级这样的初级指挥官来说,手枪既是用来防身的,又是用来战斗的。
那咱们这期文章就来盘点一下,二战时期各国连级指挥官使用的手枪。
美国二战时期美国最常用的现役手枪主要就是柯尔特M1911A1型,不管是连级指挥官也好,还是更高级别的指挥官也好,基本上用的都是这个型号。
这个M1911A1也就相当于早期M1911的正式型号,最大区别就是后面的A1型经过了简化,使其更适合军队作战,同时还将握把上的两个菱形取消,使其变得更简洁。
M1911A1型也是发射11.43×23毫米手枪弹,也就是0.45英寸APC弹药,配备7发单排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米。
二战中常见的军用半自动手枪也就是7.65毫米或者9毫米口径的,而M1911A1的口径是11.43毫米,所以在二战中M1911A1算是威力最大的半自动手枪了。
这种手枪在世界上也非常成功,在美国军队中一直服役到80年代,才开始被M9系列手枪取代,但并没有彻底取代,而至今也仍有少量被改进的M1911A1型手枪被美军特种部队继续使用。
英国二战期间英国陆军中的连级指挥官,最常用的就是他们国产的韦伯利系列转轮手枪,这个系列也是二战中英国军队大量装备的制式手枪。
正常来说,二战期间各国都已经换装了现代化的半自动手枪,但倔强的英国人仍在坚持使用老牌的韦柏利系列转轮手枪,最常见的型号就是韦伯利MK.VI型,也就是伟伯利的第6代。
这个型号在一战之后开始装备英国军队,包括陆军的各级指挥官、飞行员、汽车驾驶员以及坦克兵等都在使用。
伟伯利MK.VI型在设计上依旧继承该家族的传统,就连外形和之前对比变化都不大。
这个MK.VI型号发射的是0.455英寸弹药,也就是11.56毫米子弹,弹容量为6发,有效射程50米,这在二战中算是威力比较大的军用转轮手枪之一。
在二战结束后,英国人也意识到转轮手枪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战争了,所以就将这款老枪撤装,开始换装比利时的“大威力”9毫米手枪。
苏联二战期间苏联军队中的连级指挥官,早期使用的是纳甘M1895型转轮手枪,但后来随着仿造勃朗宁M1903的TT-30/33型半自动手枪问世,就有不少的老转轮手枪被取代,很多前线指挥官就开始换装这个型号,不久后TT-30/33也成了苏联红军的主力。
苏联的TT-30/33型手枪发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药,配备8发单排弹匣,有效射程50米,由于子弹较长,装药量多,所以这枪的穿透力也有比常见的9毫米手枪强不少。
到了二战后期,该型手枪被苏联红军广泛使用,也不仅仅装备给连级指挥官,一些更高级别的军官、甚至坦克兵、汽车驾驶员等,也都使用了这个型号。
后期这枪还被我国仿制,早期的是51式,参与过朝鲜战争,后来又设计出了更加完善的54式,在我国一直服役到21世纪初期。
法国法国在二战期间虽然也装备了一些老式转轮手枪,但主力型号并不是这些,而是M1935S型手枪。
这款手枪在二战中大量装备法国初级指挥官,例如排长、连长等。
M1935S型手枪发射7.65×17毫米柯尔特自动手枪弹,配备8发单排弹匣供弹,有效射程大约50米,不过所用的弹药口径较小,也使得这枪的威力较小。
不过曾在非洲战场中,这种枪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并且深受法军指挥官的喜爱。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阶段,当时国内的武器装备比较混乱,不过对于连级指挥官来说,使用的手枪型号还是比较明确的,就比如国内保有量最多的德国毛瑟系列手枪。
在国内毛瑟手枪十分常见,不管是国军嫡系部队、国军地方部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的指挥官,基本上用的都是毛瑟手枪。
毛瑟手枪虽然在当时的国内常见,但不是所用的毛瑟手枪都是德国生产的,也有很多国内仿制的,例如太原兵工厂仿制的晋造一七型手枪,这个型号发射的是仿美国的0.45英寸弹药。
还有东北军兵工厂仿造的大沽造马匣子,这支枪的原型是后期的毛瑟C96,枪的表面比较光滑,因此也被称为“大镜面”。
这个口径没变,依旧发射7.63×25毫米弹药,固定弹仓容量为10发,有效射程50米。
在抗战中,不管是进口的毛瑟手枪也好,还是仿制的毛瑟手枪也好,在中国军人手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也深受中国军人的喜爱。
就连德国人也没能想到,这款自己都没看上的手枪,却在遥远的中国火了,而且还变成了反法西斯的利器。
德国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使用的手枪种类也很多,常见的有鲁格P08、瓦尔特P38和瓦尔特PP系列手枪,不过二战中德国的连级指挥官,一般用的多数都是瓦尔特P38型手枪。
这个型号由德国在上世纪30年代研发,1938年定型,发射和鲁格P08一样的9×19毫米鲁格手枪弹,也仍是配备8发单排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米。
瓦尔特P38在各方面上都已经超过了鲁格,而且性能优良、可靠性强。
这枪原本的设计初衷也是为了取代鲁格P08,但最终并没有实现完全换装,只实现了大量装备。
意大利二战时期意大利也有自己的国产手枪,为伯莱塔M1934型,这个型号装备意大利的各级指挥官,小到士官,大到将军,用的都是这种手枪。
意大利的伯莱塔M1934型手枪基于一战时期的M1915型改进而来,在外形上相差不多,最大区别只是在于口径。
伯莱塔M1934型手枪口径为9毫米,发射9×17毫米勃朗宁短弹,配备7发单排弹匣供弹,有效射程大约50米。
这枪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尺寸比较小,全枪长度大约是150毫米,重量为0.75千克。
尺寸小、重量轻,而且性能优良,在当时不但受到意大利军人的喜爱,就连德军都愿意用自己的瓦尔特P38来换着用。
日本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也装备了多款手枪,不过最常见的还是南部十四式,大量配备日军的初级指挥官,例如中队长,小队长等,其中的中队长,也就相当于其他国家的连长。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南部十四式配备给了军槽、摩托车驾驶员和机枪副射手等。
南部十四式也是南部式系列手枪的终极型号,在1925年定型,并装备日本军队。
该枪发射8×22毫米南部手枪弹,配备8发单排弹匣,有效射程50米。
这枪虽然被日军大量装备,但在性能上相比欧美国家的手枪要差一些,不但穿透力差,在寒冷的气候下容易出现卡壳、不上膛或者撞针失效等问题。
当时这枪在国内还被起了两个名字,由于握把部分细得像鸡腿,所以就被八路军起名为“鸡腿撸子”。
还有就是该枪配备了一个椭圆形的枪套,看起来就像只乌龟,因此还被称为“日本王八盒子”。
以上就是二战各国连级指挥官常用的手枪型号,如果文中存在哪些错误或者不足,还希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想要了解更多,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更新。
王八盒子质量最差
不是酷爱,是那个年代经济条件达不到更新武器装备的能力。
可惜了买不到
手枪更多的是显示身份用的,真正上了战场,指挥官也都是用步枪或冲锋枪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