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伞遇尴尬,不能全装进素质这个筐

浙江日报 2019-05-17 14:24:24

今年3月,发生在杭州公交车上的“一把和100把爱心伞”的故事,温暖了杭城。暖心的故事激起了更多涟漪,4月份,首批1250把杭州公交暖心伞上线,但是让人尴尬的是,借出去了741把,还回来的却只有94把。

暖心伞的故事开头足够温暖。杭州公交游2路司机无意中借出去一把伞,却收获了100把爱心伞。这个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广为流传,甚至引来了中央媒体的点赞。可是,就在1250把伞上线之后,剧情仿佛没有按照大家的想像发展,如同很多城市出现过的爱心伞结局一样,回收的伞越来越少。本来,大家期待这份暖意能不断流动起来、扩散出去,却逐渐变成了无伞可借的尴尬。

“暖心伞”传递的是爱心,也是一块考验市民素质的试金石,测试的是乘客的诚信意识。借伞,为你遮风挡雨;还伞,爱心得以继续。暖心伞有借有还,才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喜欢贪小便宜的毕竟只是少数,我们相信,大多数市民之所以没有归还雨伞,只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忽略了这件小事。但恰恰是这件小事,却成为了一个人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现。不过,把原因全部装进素质这个筐里,也有失公允。换个角度想,很多借伞不还者可能原本有归还的意愿,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选择“不还”,才是真正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因为嫌麻烦不想专程送还?或是因为缺乏后续管理?或者是逐渐淡忘,不记得归还?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减少“有借无还”的情况。

其实爱心雨伞、共享雨伞的管理问题在很多城市都是一个难题。日本北海道函馆市就曾因为雨伞只借不还,提供的2300把雨伞中有2100把再也不见踪影,于是决定停止雨伞免费租借的服务。想让爱心伞具有可持续性,除了关注市民素质之外,更应该从管理手段上下功夫。呈无保护“散养”状态裸露于公共空间的一些用品,往往境遇不佳,这有点类似于“公地悲剧”,加上雨伞的特殊性,想要雨伞全部归还很难操作。正因如此,爱心伞、暖心伞如何推广、如何持续,组织者都要好好考量。比如给借伞稍微加点前置条件,就像公共自行车一样,需要押金、框定免费的时限。还可以建立“爱心伞”监管员跟踪制度,如果借伞人没能在规定日期内归还,由监管员发短信、打电话询问,做好“还伞”的后续服务,与提供“借伞”的便利同样重要。

小小雨伞,凝结着爱心,传递着正能量。推广暖心伞,除了要靠市民的自觉和诚信,对借伞行为同时也要加强管理,才能让爱心持续地传递下去。

评论员 逯海涛

0 阅读:5
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