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里的故事,如同一部绵长的电视剧,充满了温馨与摩擦。
我们家和大伯家,曾经亲密无间,两家房子挨着,孩子们一起长大,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
爷爷奶奶为了公平,特意让父亲和大伯抓阄决定各自的房屋,还在两家轮流居住,一住就是一个月。
这种和谐的局面,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切的转折点,源于我父亲的生意。
原本两家都在村办企业工作,收入相当。
后来,父亲经舅舅介绍开始做生意,家里的经济条件也随之改善。
这本是件好事,却无意中成为了两家关系的裂痕。
大伯母开始变得阴阳怪气,话里话外总是透着不满,觉得父亲“脑子灵活”,而她丈夫“挣不到钱”。
母亲不愿与她争执,总是以沉默应对,但这反而让大伯母更加不满,觉得母亲是在“装”。
曾经亲密无间的大伯也开始疏远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常来串门。
即使父亲带着我去拜访,他也总是爱答不理。
就连堂哥和堂弟,也被大伯母禁止和我们玩耍。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几个,常常一起爬树掏鸟窝,一起在田埂上追逐嬉闹,如今却形同陌路,令人唏嘘。
几年后,我们家决定盖新房。
原本的房子和大伯家的房子是并排的,父亲计划将新房往前挪一尺左右。
没想到,这个举动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大伯一家坚决反对,搬出了“东不上前,西不落后”的农村老规矩,认为我们家的房子不能比他们家的房子靠前,否则会给他们家带来厄运。
父亲不相信这些说法,坚持要往前挪。
两家为此大吵一架,要不是工人们在场劝阻,恐怕会大打出手。
最终,在村里人和村干部的劝说下,父母才无奈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但也因此,两家彻底决裂,成了仇人,即使在路上相遇也互不理睬。
五年时间转瞬即逝,堂哥要结婚了。
大伯家没有盖新房,而是选择在城里贷款买了婚房,首付由他们承担,房贷由堂哥夫妻偿还。
听说他们为了凑齐首付,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
有亲戚建议他们向我们家借,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或许是因为两家关系僵化,他们觉得开不了口,又或许是他们预料到我们不会借给他们。
如果他们真的开口,我想以当时的情况,父母大概率也不会答应。
堂哥结婚的消息传来,我们都以为大伯家不会邀请我们。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然托一位共同的亲戚来邀请我们参加婚礼。
父母最初都表示拒绝,认为两家已经不来往了,孩子结婚也不用再走动。
但那位亲戚苦口婆心地劝说,认为亲兄弟应该以和为贵,趁此机会化解矛盾。
当时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觉得亲戚的话很有道理。
我态度坚决地表示:“去,我们家要去的。
如果爸妈不去,我和妹妹去。
”父母听到我的话,都感到很意外,最终没有再坚持。
婚礼当天,我和妹妹带着红包去了大伯家。
大伯接过红包时,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神却不停地往外看,似乎在期待父亲的出现。
看得出来,他心里其实是很希望父亲能来的。
我和妹妹出门时,父母仍然坚持不去。
父亲说:“你们要去,那你们去好了,反正我是不会去的。
”
但那天晚上,父母还是去了大伯家吃晚饭,在开席前一会儿到的,吃完就走了。
堂哥和新娘子来敬酒时,对父母格外热情,堂哥还特意向新娘子介绍:“这是叔叔和婶婶。
”母亲也掏出一个红包,作为给新娘子的见面礼。
从那以后,两家的关系开始逐渐缓和,开始有了来往。
父母和大伯夫妻,谁也没有再提起以前吵架的事情,仿佛那件事从未发生过。
没有道歉,没有解释,就这样默默地和解了。
我的婚礼,则见证了这份亲情的回归与升华。
当时父亲的生意出了问题,一下子亏损了四十多万。
原本计划在城里给我买婚房的钱也打了水漂,岳父母因此对我们颇有微词,甚至劝女友和我分手。
父母为此心急如焚,四处借钱想帮我买房,但亲戚朋友听说父亲生意失败后,都不愿意借钱给我们。
就在这时,大伯和大伯母送来了二十万,说是他们两个儿子都比较有出息,手里有些积蓄,听说我们家有困难,就把钱借给我们应急。
父母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母亲感叹道:“到底还是亲兄弟,有困难时还是会伸出援手。
”后来我结婚时,大伯一家都来参加了婚礼,大伯母也给了我妻子一个红包,说是见面礼。
等到堂弟结婚时,父母就把那二十万还给了大伯和大伯母。
他们也用这笔钱帮小儿子在城里贷款买了婚房,首付由他们出,房贷由堂弟夫妻偿还。
如今,我们家和大伯家一直和睦相处。
妹妹也已经出嫁了,我们家、堂哥家和堂弟家都住在城里,乡下只剩下父母和大伯夫妻,四个老人互相照顾,安享晚年。
亲情,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能够跨越隔阂。
即使曾经有过争吵,有过隔阂,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最终还是会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您认为,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是应该坚持原则寸步不让,还是应该互相体谅,以和为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