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秦岭】白波:秦岭是国家战略性水资源保护区

生态陕西 2023-07-03 11:09:40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特邀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2021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白波,就秦岭水资源保护的话题进行解读。

中国网生态中国:白教授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您怎么看待秦岭“中央水塔”的重要意义?

白波:狭义的秦岭山脉主体在陕西省境内;广义的大秦岭西起昆仑山,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南北宽约200千米,东西绵延1600多千米,包括青海、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和重庆六省一市。

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中央水塔”,是国家战略性水资源补充地、来源地、接续地、涵养区和保护区。秦岭是陕西乃至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地之一,是保障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首先,为关-天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秦岭在陕西境内水资源量达220多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50%,是陕西省主要水源涵养区。其中秦岭北麓水资源量约40亿立方米,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约51%,是渭河流域水资源重要涵养区和关中城市群重要水源地,也是关中整个生态系统的命门和核心,承载着维系关中生态水系、生态水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秦岭陕西境内区域涉及西安、宝鸡等6市39县区,人口密集,高新技术、新兴工业、文化产业和现代工业集中,是关-天经济区及陕西经济的核心地带,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和国家内陆开放新高地,是我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正在形成对我国中西部最具辐射带动作用和最具机遇的区域。

其次,为长江经济带与黄河生态保护带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秦岭南麓地表水资源量,通过“嘉、沮、褒、湑、酉、孑、旬”等131条河流汇入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和重要支流嘉陵江;秦岭北麓水资源量通过64条河流,汇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大秦岭地区的六省一市,流域面积占长江、黄河流域总面积50%以上(如果从长江以北黄河以南,西至昆仑山以东,东至张八岭以西覆盖的长江黄河流域面算,这一比例会更大)。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保护带建设,离不开大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甚至这一广大区域以绿色为本基的高质量发展,有可能在两大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更高层次看,大秦岭未来可提供的以生态为内涵的公共产品和更高质量的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绿色产品、生物医药及现代中药产业、绿色材料、绿色制造与清洁能源等,将对全国高质量发展和以内循环为主的内外双循环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三,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获悉,从2014年12月12日至2023年3月31日,以秦岭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550亿立方米,缓解了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供水问题,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在受水区供水安全、水生态保护、地下水超采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第四,为开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大秦岭横亘中西、跨越南北。西部大开发涉及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6个省、直辖市位于大秦岭地区。大秦岭向西延伸与昆仑山接壤的西倾山等广大地区,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的主要水源涵养地、保障地、来源地。大秦岭与向西南延伸的岷山地区、向东南延伸的大巴山地区,也形成了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与水源补充地。所以,大秦岭地区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解决中国东西、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网生态中国:目前我们在秦岭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以及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白波:近年来,作为大秦岭核心地带的陕西省在水资源和生态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据2022年12月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陕西通过高质量保护修复秦岭生态系统,秦岭森林覆盖率达82%,成为全国最绿区域。渭河与汉丹江干流治理已取得决定性成果,秦岭地区的生态恢复与环境整治已取得显著成效。

其次是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有效修复。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秦岭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第三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同时,陕西陆续启动了一批战略性水资源调配工程。如西线的引红济石工程、中线的引汉济渭工程、东线的引乾济石工程等,随着这些重大水利工程的建成和运行,大秦岭水资源在更大区域的优化配置与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总体而言,大秦岭作为国家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战略性水资源保护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国网生态中国:您认为目前秦岭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白波:目前来看,“中央水塔”在保护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大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还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缺乏相关规划支持。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大秦岭还没有像长江、黄河那样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缺乏整体意识和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缺乏一体化保护规划和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大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家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

二是秦岭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形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而高治理成本又制约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秦岭生态保护主要问题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主要反映在保护区内的经济增长动力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的矛盾。秦岭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高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面临巨大困难。同时,过去粗放发展累积形成的生态环境欠账,需要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秦岭地区生态系统改善与治理仍面临较大制约。

三是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双重影响,秦岭地区水资源量衰减,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源安全受到威胁。有关研究表明,秦岭南北麓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秦岭北麓流域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气候变化、降水减少是秦岭水量衰减的主要原因,但人为因素以及下垫面的变化都对径流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历史上森林采伐、陡坡开荒以及开矿采石,加之近二三十年来城镇扩张,非农建设用地快速增加,造成水域、湖泊、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此外,秦岭地区诸多引调水工程的分头规划与实施也会带来水源区与受水区用水矛盾加剧的风险,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四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与治理资金不足的矛盾,成为秦岭山区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秦岭山区部分区域属于水土流失区,然而秦岭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土流失治理资金有限,治理建设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网生态中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白波:其一是确立“中央水塔”在大秦岭生态系统中的统领地位。保护大秦岭要以保护“中央水塔”为统领,把建设中国战略性水资源保护区作为重点方向、工作主线和主要抓手。继续推动在国家层面出台大秦岭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出台大秦岭中央水塔保护与战略性水资源保护区建设专项规划。

其二是开展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设立“大秦岭管理委员会”,在条件成熟时,研究出台《大秦岭保护法》。设立大秦岭研究院或大秦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把大秦岭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立京津冀和长江下游用水受益区与大秦岭水资源保护区、涵养区对口支援机制。

其三是建立多层次的水资源保护协作机制。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完善水体功能区补偿政策、全面提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消除流域六省一市区域水体风险。

其四是创新生态补偿投入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建立水生态补偿投入机制,补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遏制水质恶化趋势。

其五是加强水环境保护的联省(市)协同监管和执法联动机制。整合相关省市职能,设立专门机构或利用已有机构和资源,层层分解责任,具体落实措施,形成“有省无界、有区无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大秦岭水资源保护机制。

其六是结合产业发展定位及布局,加快培育水利新兴产业。着力提高大秦岭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将水资源保护工作与新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链。

中国网生态中国:保护“中央水塔”,推进国家战略性水资源保护区建设,您认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白波:大秦岭地区虽然涉及六省一市,但其核心、关键、重点在陕西。保护大秦岭“中央水塔”,推进国家战略性水资源保护区建设事关陕西和全国发展大局。

首先是要持续提升大秦岭水涵养生态功能。为推动生态涵养区保护,深入落实生态功能定位,需要采取保护植被、涵养水源、水土流失治理、水源地保护等综合措施,维护生态平衡,防治水质污染,防止水资源枯竭,保证饮用水安全。

其次是强化水污染防治。通过深化重点流域、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地下水污染、工业聚集区等专项治理,提升水污染防治、水资源利用、水风险防范三大水平,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水资源配置、制度保障三大体系,将大秦岭水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程纳入中省国民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三是提升水风险防范水平。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原则,强化政府监督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措施,综合治理水、土壤、大气、尾矿库、重金属等污染,集中储存、处置尾矿渣等废弃物,确保达标排放,切实减少和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对秦岭生态环境的损害。

四是加大青山保卫力度。扎实开展以秦岭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严把自然保护区等相关行政许可审批关,加大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巡护力度,严厉打击、遏制破坏青山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深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

六是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按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以“低碳、绿色、循环、再生”为方向,依托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发展绿色加工与涉水、光伏、生态农业与旅游等产业,努力构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以科学发展和合理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网生态中国:对于秦岭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白波:我之前做过一个课题,研究阿尔卑斯山的保护与发展之路。阿尔卑斯山作为欧洲的中央水塔,与秦岭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际上,阿尔卑斯山的发展也经历过先破坏后保护的过程。目前欧洲对阿尔卑斯山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处理得较好,其中的一些经验也可以为我们所参考和借鉴。

对于阿尔卑斯山的保护与发展,欧洲国家采取的做法是立法先行,沿线国家之间订立了《阿尔卑斯公约》并于1995年开始实行。这是一份阿尔卑斯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领土条约,寻求在保护阿尔卑斯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完整性的同时,促进该地区的发展。这一公约对于促进阿尔卑斯山环境保护与发展和促进高山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秦岭只在我国境内,需要六省一市之间建立起一个联动机制,共同参与到秦岭的治理当中,同时需要从国家层面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秦岭的开发与保护工作进行统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这也是秦岭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白波,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与开发。2021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曾任英国Nottingham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2017-2018年挂职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主管固废与辐射及水污染防治,兼任西安市河湖长副主任。)

0 阅读:19

生态陕西

简介:《生态陕西》是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的重要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