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340亿造全球最高雕像,以为是“印度制造”的招牌,结果主体是中国制造?

小正知识局 2024-11-07 17:38:18

2018年10月31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纳尔马达河畔,一座名为“团结雕像”的182米高铜像正式落成,成为全球最高雕像。印度总理莫迪在揭幕仪式上,满怀自豪地宣称这座雕像象征着印度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巨大成就。

然而,随着雕像的细节逐渐被披露,印度民众震惊地发现,这座引以为傲的雕像竟然是由我国一家公司设计制造的。这一消息犹如一颗“炸弹”引爆了印度的舆论场,不少印度民众愤怒地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失职”和“欺骗”。

“团结雕像”工程的初衷

“团结雕像”原型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帕特尔,这位印度国父之一的形象对于印度具有象征意义。早在2013年,印度政府便决定斥巨资打造这座雕像,目标是要超越我国的“中原大佛”。莫迪在竞选期间多次强调,这座雕像不仅是对帕特尔的纪念,更是向世界展示印度在工程和制造业领域的崛起。

为建造这一雕像,印度政府不惜投入巨资,共斥资约350亿卢比(折合人民币约30亿元),动员了3,000名工人和250名工程师历时5年完成。为了凸显印度特色,当地政府还号召农民捐献工具,收集了超过135吨废旧金属用于底座建设。然而,这个“百分之百印度制造”的梦想最终被现实无情地打破。

“中国制造”的真相揭露

2018年雕像揭幕的喜悦没持续多久,据《今日印度》报道,当地时间9月27日,在一次公开集会上,印度反对党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因该雕像是中国制造而公开向莫迪及执政党人民党发难。

因为该雕像的主体部分,是由我国一家位于江西的公司制作,并分批运输到印度进行组装。这座巨型雕像使用了约1,700吨的青铜外壳,加上内部结构总重量超过4,000吨,而印度的制造能力根本不足以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工程。

此外,雕像的具体设计也不是出自印度之手,而是由美国设计师团队负责。在得知这些细节后,不少印度民众感到被“愚弄”,质疑政府此前高调宣传的“印度制造”实际上只是“组装”。这一“真相”令不少印度人愤怒不已,因为在当时的舆论背景下,印度正掀起一场抵制中国产品的浪潮,而他们视为国家象征的雕像竟出自“中国制造”。

印度为何最终选择中国公司承建?

在最初的规划中,印度希望雕像的设计和制造完全由本土公司负责,以实现真正的“印度制造”。然而,随着工程推进,印度方面发现,这样庞大的工程对材料、工艺和技术的要求远超其国内制造能力。比如,仅雕像的青铜外壳便需要极高的铸造和焊接精度,而印度国内当时并不具备这种水平的制造能力。

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印度政府不得不向我国寻求帮助,并最终选择了拥有丰富雕塑工程经验的中国公司。该公司不仅具有先进的铸造技术,还能够保障每个组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制作和运输。这种无奈的选择最终让印度实现了“团结雕像”的落成,但也使得“印度制造”的骄傲瞬间幻灭。

莫迪的“捐款造像”运动

为了筹集资金,印度总理莫迪在工程期间发起了全国性的“捐款造像”运动。他向民众发表了多次演讲,号召大家为雕像建设出一份力。许多印度人响应号召,不仅捐款支持,还有村民捐出了家中的大锅等器具用于雕像建设。莫迪激昂地宣称,这座雕像将会成为比肩美国自由女神的地标建筑,甚至会让美国人感到“黯然失色”。

然而,雕像建成后爆出的“中国制造”真相彻底激怒了捐款的印度百姓。他们本以为捐款是支持一项“印度工程”,却发现这笔钱最终流向了中国。印度民众纷纷指责政府“欺骗”,甚至有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归还捐款。对于那些热情捐赠、希望通过这座雕像振奋民族自豪感的印度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信任危机”。

印度制造业的困境与对中国的依赖

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印度制造业的现实困境。尽管近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推动“印度制造”战略,希望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但在高端制造领域,印度的技术和产业链短板依然明显。无论是精密铸造、焊接工艺,还是项目的整体质量控制,印度目前都难以与我国相媲美。

雕像事件实际上是印度在高端制造业缺乏自主能力的一个缩影。从基础设施到大型项目工程,印度在多个领域对我国的技术依赖都较高。尽管印度国内充满了民族主义情绪,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不得不依赖我国的工业能力。这种“被迫依赖”的局面,让印度百姓对“印度制造”产生了深刻的质疑。

“团结雕像”的旅游效益与政治象征

尽管“团结雕像”的真相引发了印度国内的广泛批评,但其旅游效益却不容忽视。据统计,自雕像开放以来,已吸引了超过120万游客参观,成为印度国内的“网红景点”。雕像底座设置的观景平台和博物馆也成了了解印度历史的重要窗口,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

对于莫迪政府而言,这座雕像的建成既是一次成功的经济开发项目,也是他竞选承诺的兑现。然而,“中国制造”的真相暴露之后,莫迪政府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需要平息民众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否认“中国制造”在印度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这场风波不仅是对莫迪政府的考验,也是对“印度制造”政策的一次反思。

0 阅读:117

小正知识局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